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体性问题,是现当代中国哲学讨论的一个热点,为推动这一讨论的深人发展,揭示这一讨论的内涵及其历史意义,学术界很有必要加强对主体性问题的历史研究。本文主要论述一下中国古近代哲学史中的主体性思想的历史演变,不足之处,请专家指正。人的思想意识发展史首先是人脱离动物的历史,是由无自我意识到有自我意识、由无主体性到具有主体性的历史。人之不同于动物,从某一个角度来说,在于动物不能区分主体与客体,在动物那里主体与客体浑然一体,无主体性可言。只有把主体与客体分离开来,对立起来.才谈得上主体,而这一切只有人才能做…  相似文献   

2.
李泽厚与邓正来对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在当代中国思想界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李泽厚讨论的主体性指的是人的主体性,而邓正来讨论的主体性指的是中国的主体性。从李泽厚“主体性的人”到邓正来“主体性的中国”的变迁意味着当代中国思想自我意识的恢复,这对重塑中国社会的价值与秩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就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性问题,学术界已有不少深入探讨,笔者试图对此作进一步思考。本文从讨论主体性、主体间性和共同主体性入手,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性理所蕴含的内在要义进行分析,最后就如何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性提出若干实现原则。  相似文献   

4.
浅谈个体主体性价值观王福瑜哲学理论界对主体性价值观的问题已讨论了很长时间,但细琢磨起来,总感觉未追求到根源.我认为,主体性应分为社会主体性、群体主体性。个体主体性,依次也应分为社会主体性价值观、群体主体性价值观、个体主体性价值观.一个社会、一个国,家...  相似文献   

5.
李泽厚关于建立主体性的思想,从哲学的高度全面地提出人的问题,他提出主体性问题的思想动机和理论主题始终是个体的人和感性,这也是李泽厚提出主体性问题对于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意义。李泽厚主体性实践美学对人的问题的特别关注,充分显现了其美学的现代性特质,使其在中国现代美学中占有突出地位。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问题是近十年来我国哲学界讨论的中心课题之一。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和哲学界也开始讨论教育主体性问题。在以往的讨论中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形成共识。本文试对教育主体性的特征这一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将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伦理道德原则、对现实社会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传授给受教育者,促进受教育者的个性化与社会化,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这个实践过程具有特殊的主体、客体,具有特殊的主客体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教育实践有其特殊的规律,因而教育主体性也有自身的特征。我们认为教育主体性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主导性、客观制约性、自我重构性、实践一变动性、层次性。  相似文献   

7.
哲学界关于主体性问题的争论是实践唯物主义讨论的必然归宿。探讨主体性问题不应仅仅停留在一般性层面上,而应该使主体性范畴建立在具体的历史实践的基础之上。不仅要突出主体的地位与作用,而且要探求主体实践的合理形态或合理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新的视角探讨了抗战时期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认为主体性的实践哲学、主体性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新民主主义构成其现代化思想的基本内容——即现代化的科学理论思维、精神动力源和目标模式。它揭示了中国历史的内在规律,不但在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创举,而且对当代中国的现代化依然具有方法论上的宏观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研究在“新时代”的问题意识之下出现了新的研究动态,“历史化”成为学界倡导的口号。然而对于如何实践,却有不同理解和路径。从贺桂梅等一些学者的近期研究来看,当前形成了三个研究热点的成果及其方法论意识:对1940—1970年代社会主义文学和文化的再解读、对1980年代文学的新探索、对21世纪以来文化现象的新阐释。而这种研究贯穿始终的是新的“建立中国(文化与政治)主体性”的意识,伴随着这种主体性建构自觉的是“认知中国”的清醒努力。在方法论上,这种文学分析和文化研究是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化”原则所要求的“反思性”和“总体性”为指导,来探寻新时代中国主体性建构的历史/政治阐释学实践,也是一场新一轮“重写文学史”的范式革新。为此所提出的“打开中国视野”“书写中国气派”的新思路、新论断,展现了新时代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努力。这种在自觉的新研究方法指导下的领域重构,反映了当下中国文学和文化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引起了许多国外学者的关注,他们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有关主体性问题、异化问题的论述,能够引起我们的思考和警戒,促使我们更深刻地思考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主体性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民族主体性重建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主体性在古代的强大是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特征的中国历史呈现,中华民族主体性的近代困境是中国呼唤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意识的客观原因,中华民族主体性的现代追寻是中国接纳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精神的动力源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华民族主体性回归和振兴的伟大实践,新时代深化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在中国的实践是中华民族主体性的伟大重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民族主体性的回归、振兴和重建.新时代中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继续运用马克思主义重建中华民族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2.
作为毕生追求着人类解放的思想家,马克思在其社会历史观中不可能无视人的主体性问题。然而,以什么样的方法去理解马克思历史辩证法中的主体性思想呢?这是国内外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得出不同观点的关键。作者认为,在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中,客体的线索和主体的线索是以一种复杂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物质生产基础之上的个体主体性、社会关系的发展性、革命性三者的统一是马克思科学历史观的深层内涵。文章从马克思历史辩证法思想的理论来源、历史发展等几个角度对这一观点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主体性哲学的兴起,有其历史和现实的根源.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我国主体性哲学长期缺失;二是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主体性哲学的兴起.主体性哲学的研究有四个方面,这也是主体性哲学的四个发展趋向:一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等在主体性问题上观点的研究;二是对西方哲学中主体性观点的研究;三是对中国哲学中主体性观点的研究;四是对主体自身的研究.这四个发展趋势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  相似文献   

14.
人民作为创造主体、表现主体与接受主体是人民主体性的三个维度,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到《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主体性思想贯穿始终。人民主体性是党的文艺思想的核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主体性显示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向度。人民主体性思想经过历史的检验,被证明是党领导文艺的正确思想;而且这70年间,人民主体性思想与时俱进,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渐成为具有时代性的话语表征。  相似文献   

15.
民族主体性问题的认知程度反映了民族主体的自我意识水平。它理所当然地应该在自我认同和他者认同的框架中显现民族主体的时代特性,并以此来标定民族自身存在的理由。然而,在中国当代哲学的研讨中,却以时空缺位的形式表露出关于这一问题的阐释焦虑,这种焦虑有可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时代课题搁浅于民族主体性这个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中。在走出历史上的族群限定,以哲学的方式消解了民族主体性的朴素认知形式,并且把民族主体性提升为中国当代哲学的核心问题之后,走出民族主体性问题的阐释焦虑,寻觅民族自我意识的当代表达方式,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问题,曾在我国学术界引起过热烈讨论。有人说,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以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为主线,而“列宁舍弃了主体客体这一基本范畴,忽视了对主体性、对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研究。”果真如此吗?我想,还是用列宁在《哲学笔记》中的论述来说明这个问题吧。  相似文献   

17.
农民问题是毛泽东毕生关注的问题,他从农民的自由解放和土地问题两条线索出发分析农民的主体性.他的农民主体性思想涉及农民主体性构建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历史地位、主体局限性以及路径等方面的内容,对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历史启示.以此为鉴,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发挥农民的主体性要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  相似文献   

18.
人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的主体性的澄明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境遇中,哲学家赋予它不同的内涵。马克思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来理解主体和人的主体性,科学地揭示和说明了人的主体性,实现了主体性理论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9.
人的主体性是在技术启蒙下逐渐地苏醒过来的。技术的存在为人与自然的划分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人类对自身主体性的认识是与技术的历史演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从历史的维度出发,阐述了第一次技术体系的转向,分析了以铁器技术为核心的农业技术体系的基本特征,探讨了相对独立的农业技术体系的确立对人们认识自身主体性的影响和作用,讨论了人主体性渐显的客观前提,指出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为了获得对世界认识的客观性而对自身进行的探究过程,客观地推动了人对自身主体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在中国社会变革的实践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机地融为一体,自然蕴含着与主体性这一热点相关的思想。尽管毛泽东同志没有对所谓主体性加以直接论述,但这方面的思想的确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作为重点内容而存在着。这方面的积极成果同样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并在中国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得以验证。一、主体性问题的研究现状主体性问题是复杂的。首先表现在研究者对基本概念的不同理解。这方面的基本概念主要有二个:主体、主体性。主体这一哲学范,同其它哲学范畴一样,有其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