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复杂的写作技巧成功地传达出福克纳想要表现的南方主题。小说通过交错的叙事时空和多重聚焦模式,将无形的时空揉进人物瞬息万变的意识中,展示了康普生家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把康普生兄弟灵魂的空虚与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揭示了整个家族的败落犹如一部南方的兴衰荣辱史,福克纳的声音融进了30年代为整个"旧美国"送葬时唱起了挽歌。  相似文献   

2.
美国现代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深受狄更斯的影响。他的著名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在叙事视角、叙述声音、变态人物、变态情节和叙述技巧等方面都表现出对狄更斯《远大前程》的模仿;但福克纳所赋予作品的特殊南方地域色彩又使其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之成为我们学习和借鉴前人的范例。  相似文献   

3.
空间和时间同为叙事的基本维度。作为叙事艺术的大师,福克纳在小说创作中对时间和空间均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与时间相比,空间的诗学功能在福克纳研究中尚嫌不足。空间是当今叙事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在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空间作为环境背景,不仅渲染了气氛,还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和身份;而作为一种能动的叙事力量,空间也成为人物之间社会关系或身份的建构者,是情节组织的基本维度。  相似文献   

4.
李锐的《厚土》聚焦吕梁山,借助民俗纠葛,展现民众的生存困境。《厚土》民俗纠葛情节的运用注重地域性与普泛性,往往把地域、时代的特性与人性、传统文化的共性相结合。《厚土》在构建故事、塑造人物,展现民间生活时采用了情感叙事和生存叙事两种叙事策略,并且共同构成了李锐创作的完整叙事体系——生命叙事。李锐借助民俗纠葛情节,实现以上叙事策略的同时,始终不忘对底层人物的生存、命运、人性、文化的深切反思,使作品具有突破地域的文学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5.
反讽是儿童图画书经常运用的一种重要叙事艺术,其依托于图文配置。反讽既指文字的修辞手段、图画的叙事技巧,也指图文配置的组织结构方法,其通常运用于情节、人物或主题中,与正面描述意义相左,或暗示或对照,反讽在推动故事情节的延展、塑造故事角色形象、深化故事主题三个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先验性叙事是中国古代小说中存在的一种独特叙事方式,它具有预叙与元叙事的特征,作者一般通过说书人语气、人物言行、小说人物的姓名或别号、情节的设置等方式暗示情节的下一步发展或者小说人物的某种结局。先验性叙事不同于元叙事对虚构的明确而彻底地暴露,而是有意识地试图告知读者故事的真实性。叙述者通过虚拟的说书人来完成先验性叙事,但是并不充当作品中人物形象。先验的预见性因素在中国古代小说中随处可见,这与中国特定的文化土壤分不开,也具有史书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7.
《金瓶梅》中出现的"一僧一佛一神仙"人物形象组合,也称"超情节人物"。超情节人物形象的设定,与小说中涉及到的宗教描写有关,显然具有儒道交融的历史背景及现实基础;超情节人物的描写具有相当的叙事功能作用,这体现在叙事主题能传递果报思想和完善小说结构上。这种超情节人物设置对明清小说作品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叙事理论观照电视声音,认为电视声音基本的叙事功能是叙述故事,并从叙述、连接和参与事件,塑造人物、介绍人物关系、引发人物行动、推动人物之间的冲突,创造背景、造成空间感和现场感等方面阐述电视声音叙述故事的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9.
歌师作为说唱文学中的叙事主体,在叙事过程中有着多重身份。首先是叙事人的权威身份,在叙事过程中主导着整个故事和情节,同时还扮演了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并在他们之间转换;再次作为旁观者,对人物和故事做了评价;另外还充当故事与听者之间的中介。在创作过程中,还要根据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对口传文本进行整理编辑和文化整合。歌师叙事者身份的多样性体现了口传文学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阎真以“人”作为其小说的叙事核心要素。通过对男女情爱关系的组合和变动来推动小说情节发展,在情节节奏性的推进中实现小说对生存的思考和对精神的体察;通过一组或多组人物的对照组合,在矛盾统一中探寻人物心灵,表达哲学思考;通过虚设历史人物,构成精神背景和精神潜流,让小说中的人物在艰难的生存处境中进行精神参照,获得生命的启示。在多重人物组合中,阎真的小说形成了纵横交叉,立体多维的小说叙事坐标体系,从而对转型期人物生存处境及精神困境进行了颇富深度的揭示。  相似文献   

11.
《水浒传》"玄女授书"情节虽然以《大宋宣和遗事》的相关记叙为基础,但内容和风格更为丰富生动。这是因为该情节的结构设计受到了传统人神遇合型尤其是人与庙神接遇型故事的影响,同时在细节设计中又植入了大量神异叙事的常用元素以增强神化环境和人物的效果,并透过"石碣"揭示天书的形式和内容。"玄女授书"情节不仅增添了全书的玄幻色彩,而且实现了推动情节发展、神化故事人物的叙事目的。  相似文献   

12.
时间哲学是福克纳小说作品叙事风格的一个显著特征,福克纳将柏格森的“心理时间”学说成功地运用于其小说创作之中.他以独特的时间技巧来展示他的时空观.运用时空跳跃等技巧描绘了其小说作品中人物混乱的精神世界和多层次的意识活动.他通过透视人物心灵凸显人性本源真实地表现了美国南方的社会崩塌与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13.
莫言笔下的高密世界既具有浓烈的色彩,又充满奇幻的声音。莫言主要从现实与想象两个不同维度建构高密世界的色彩与声音。以红色为主体,以绿、白、黑、紫、黄等为辅的色彩谱系组成了莫言笔下的色彩高密。虚实结合、主客交融是莫言色彩修辞的主要方式。莫言小说中的声音主要来自自然物象、民间音乐和人为声响。色彩与声音在制造视听盛宴的同时,也具有建构文本的叙事功能。莫言小说中的色彩常常超越其本身的视觉效应,具有深化主题、塑造人物、渲染环境的叙事功能。莫言早期小说中的声音多用来表现人物心理、渲染环境氛围、增强语言表现力,后期则已明显超越外在表情达意的符号功能而具有内在结构文本的叙事功能。从初期对声音与色彩的并重,到后来更多关注声音,体现了莫言对声音叙事功能的自觉。  相似文献   

14.
王家卫的电影音乐在其电影中占据重要的部分,不同国家、不同年代、不同风格、不现类型的音乐都曾在电影中出现。音乐与影像在一起,表现故事的背景、角色和叙事情节,更表达了角色用语言无法表达的深层内涵,音乐起到了强化人物角色、隐喻故事情节和传达影片主题的作用。音乐跟随角色与故事一起,消解了世俗、暴力、隐私和道德,并最终超越了故事叙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家卫的电影音乐在其电影中占据重要的部分,不同国家、不同年代、不同风格、不现类型的音乐都曾在电影中出现。音乐与影像在一起,表现故事的背景、角色和叙事情节,更表达了角色用语言无法表达的深层内涵,音乐起到了强化人物角色、隐喻故事情节和传达影片主题的作用。音乐跟随角色与故事一起,消解了世俗、暴力、隐私和道德,并最终超越了故事叙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普米族、白族、纳西族、怒族和独龙族等南方诸民族中流传着丰富多彩的《格萨尔》异文,它们与青藏高原的格萨尔史诗遥相呼应、一脉相承。然而与藏族格萨尔史诗相比,它们在文本形态上呈现出对史诗宏大叙事的简单勾勒,处于史诗的萌芽状态。这些文本在角色组成、形象塑造、主题情节等方面都具有类型化、简单化、程式化的特征,保留了史诗的故事范型和核心主题。《格萨尔》在南方诸民族中的流布,是藏族文化传播和文化交融互鉴的结果,也突显出南方诸民族共同的呼唤英雄、崇拜英雄、寻找英雄、塑造英雄的文化情结,彰显了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理念和精神旨归。  相似文献   

17.
爱伦·坡短篇小说以多重互动的叙事者、统一及繁复的叙事结构以及视觉化的叙事场景,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时间叙事结构,实现了叙事时间的变奏,解构了传统的以作者为中心与以文本为中心的阅读习惯,还原读者主体地位,让读者在身临其境感受小说故事魅力的同时,既能充分理解人物的心境与性格之关联,又能充分调动各种心智能力,参与故事重组及编排,还能透过故事与人物挖掘作品深刻独到的主题意蕴。  相似文献   

18.
福克纳作品的反复叙事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福克纳作品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反复叙事,具体表现在:(1)反复讲述相似却又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物呈现相似而又不同的性格特征;(2)某些人物和意象反复出现,以展示人物命运的发展变化,强调作者所要表达的某个主题;(3)反复使用某些词句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强调某一主题。这些反复不是重复,而是互补和创新发展的,其目的是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真实可信,使创作艺术更加全面完美。  相似文献   

19.
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夕阳》通过独特的叙事技巧深刻反映了美国南方种族主义歧视这一主题。小说通篇充满跌宕起伏的叙事节奏、错位变换的叙事时序和变化多端的叙事角度。上述叙事技巧的运用在揭示小说主题方面可谓匠心独具,使作品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都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中国诗歌的叙事传统源起于《诗经》,到了汉魏六朝得到了长足的进展.《孔雀东南飞》是此时期最重要的叙事作品,其中的叙事形式与笔法深远地影响了唐朝以及之后,尤其是清朝的叙事诗传统.《孔雀东南飞》除了在诗歌主题、抒情传统以及社会文化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之外,在叙事形式,尤其是在叙事声音与观点、聚焦书写形式、系列与情节结构、人物描写上,更是展现出当时诗歇最高的叙事成就,并深远影响着后代诗歌的叙事书写传统.藉由当代西方的叙事理论,就其中的叙事声音、观点以及聚焦形式,来分析这篇作品如何在浓厚的抒情氛围之下述说故事,又如何在叙事之中传递浓郁的抒情气氛,以此来重新探索这篇叙事杰作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