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以宽广的全球视野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问题作出的创新性回答.当前,在国际形势和全球秩序变化、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等极不确定性的国内国际环境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迎来了全世界亟需谋求新发展的历史契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坚实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凝聚共识,求同存异,加深国际认同度;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增强国际公信度;开放包容,立足国情,提升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提出构建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十九大正式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既包含超越国家利益的全球价值观,也包含解决当下国际社会安全和发展难题的秩序理念。"人类共同价值"蕴含着基于中国与世界关系而建构的身份认同,并提出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的价值原则与"理想图景",其特征需要从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出发,进行认识和理解。国际政治文化是"人类共同价值"得以形成、巩固的根基,但理念所表达的意愿和观念是否具有现实性,需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政策和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影响与示范意义,取决于中国作为一个文明体的崛起。  相似文献   

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伟大的理论构想与全球性战略,需要对一些前提性问题进行反思,否则会偏离本真抑或成为盲目行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前提是人以"类本质"而存在,类本质使"人类"成为可能,类的依存性进化,使人类共同体成为可能。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另一个问题是人类的"共同善",要求正确处理好人类行为与非人类存在、理念善与制度善的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是如何正确理解"人类命运",人类命运就是基于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大势与机会,马克思主义为此提供了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体现价值观显性教育的高度.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支撑课程,彰显价值观隐性教育的广度.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还存在着教师认识误区、资源整合不到位、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等诸多制约因素.因此,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权威高效的协同育人领导体系;整合教学资源,构建优势互补的协同育人命运共同体;完善评价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协同育人制度保障体系.明确主攻方向,探索构建"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哲学、地理学、气候学、社会主义等方面都有解释,这些解释为更好地理解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怎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路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长期的历史的发展过程,这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做好本国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同时,承担国际责任,参与全球治理,利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构建区域性、世界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发展道路的自然延展,更是中国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生态(气候)危机而作出的积极回应和庄严承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涉及政治、安全、经济、文化和生态等多个向度的系统工程。随着传统发展范式危机和气候变化危机影响的日益加剧,生态向度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系统工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将越来越突出,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其他向度越来越具有限制性、支撑性和保障性作用。中国需要更加长远的战略考量和更加坚定的大国担当,可以按照“1—2—3”路线图从生态向度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立足国内生态文明建设这个根本基础,通过加强与美欧的气候和绿色合作以及建设绿色“一带一路”两条国际合作路径,通过全面落实《巴黎协定》、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积极参与全球性生态环境(气候)治理三条全球路径,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更加坚实的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7.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提出的重要理念。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世界人民对和平发展、美好生活与国际新秩序新机制的迫切需要与殷切期盼。从世界历史发展来看,人民在人类社会共同体中具有主体性地位,蕴含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磅礴力量。从国际现实来看,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本质上是对人民利益需求的全方面回应,符合时代潮流。不断凝聚人民的利益共识、构建人民利益共同体、发挥人民的主体力量,也就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因此,从人民视角出发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立意与价值旨归,及其对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完善国际治理体系、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谈谭  叶江 《学术界》2023,(12):69-81
帝国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者分析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及其发展演变的重要理论框架。由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阶段性特点,帝国主义理论相应地经历了经典帝国主义、超级大国帝国主义、冷战后新帝国主义等理论类型的演进。三类帝国主义理论尽管解释力各有差别,但它们都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本质特征和全球性问题的根源——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本质上是一种被资本霸权控制的体系,而且这一体系违背了人类公共价值和公共精神,偏离了人类社会共同体的公共性要求。因此,必须探索一种基于人类社会公共性且有助于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国际体系和共同体实践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维护人类社会共同体公共利益为基础、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以维护和增进共同体公共性为价值指引,旨在让资本增殖的逻辑服务于增进和实现共同体的公共性,在共商共建共享基础上构建一个多极、平衡、公正的全球秩序,由此实现公共性逻辑对资本逻辑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张继龙  沈芳园 《理论界》2022,(10):14-21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的地方性和全球性辩证关系看,新发展格局是辩证省思全球性困境、解决地方性发展难题和提升地方性认同的必然结果。它以中国与世界互动进程中的矛盾困境为导向,致力于推进国内外良性循环,实现地方性和全球性的“差异性趋同”。它正确处理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促进了高质量发展、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进程,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人民至上价值取向在中国与世界关系问题上的生动展现。如此理解,不仅有助于揭露那种将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立起来的观点的片面性,而且有助于为实现国内外有机衔接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10.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国际法治战略的形成,不仅指明了国际法已经从其诞生之初的共存国际法经由合作国际法的逐渐发展愈来愈指向基于共进国际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宣示了新时代中国厉行依宪治国的法治使命及其对当代国际法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新涵义。因此,在实在国际法意义上,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不断载入有关国际法律规范文件和国际条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国际法治战略不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与人类法治文明进程的相向而行,也展现了中国自古以来对人类社会谋大同所抱持的“胸怀天下”情怀和新的更大的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国际法治战略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统筹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实现国际法体系现代化;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法治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法治创新实践;加强国际法研究和运用,实现中国从国际法规则的参与者到引领者的角色转变。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中,对个体利益和共同体利益的范畴分析,时代性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视国家利益和全球共同体利益的关系,重在构建利益共同体;从人的发展逻辑阐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终极价值追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化呼吁共同价值追求提供根本价值指向,重在构建价值共同体;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对真正共同体实现过程的阐释,指导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推进各国生产力共同发展、实现共担发展职责、共享生产力发展成果,重在构建发展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一部不断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历史.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时,任何政府、企业、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应对,团结合作才是人间正道.在面对全球性威胁和挑战时,如何有效促进国际合作,凝聚战胜疫情强大合力,从而提高全球的应对能力和应对的时效性,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共同难题.继续推进全球抗疫,要在分析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进全球抗疫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基础上,从毫不动摇地坚持团结合作的价值观念、多边主义的工作共识、生命至上的工作导向、公开透明的工作原则,以及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等方面提出对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相似文献   

1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科学地回答了在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以及怎样建成这样一个世界"的重大课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使命与担当,提供了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智慧和方案,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文化依据、历史依据与现实依据。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中国是倡导者而不是领导者,是先行者而不是独行者,是共建者而不是承建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路径在于构建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责任共同体、行动共同体,其中,利益共同体是基础,价值共同体是导引,责任共同体是保障,行动共同体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是对全球治理理念和模式的一种革新,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念的全新探索。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既是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也有利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传播体系,有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致力于全人类参与的共建、共享、共赢的价值导向,以包容互鉴的态度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是对人类命运的历史思考,也是对当前全球化深入发展的现实回应。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承载着对人类命运的历史思辨,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征程中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时代命题。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实施以来,各高校对如何开展协同育人教育,构筑实践育人共同体做出了诸多尝试和努力。为了深化拓展高校思想政治育人工作,通过总结沈阳音乐学院多年来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的经验,立足学院艺术惠民的实践特色,构筑新时代道德育人、学识育人、实践育人"三位一体"全过程育人体系,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对学生入脑、入心、入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根源于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于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解决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它符合当前国际社会发展需要,契合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发展的共同心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所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真正源于中国的新时代理念,是走向世界人民的国际共识.  相似文献   

17.
全球教育治理体系重塑是对全球治理变革的时代回应。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审视全球教育治理现实,深刻理解全球教育治理体系重塑的宏大作用和历史使命,有助于人类调剂与平衡致力于全球教育治理体系重塑的群体和资源。从全球教育治理多元流变性、过程偶然性等特征中认识类主体是基于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等之上的类存在价值共同体,其中所蕴含的类规范、类文明、类追求是重新理解全球教育治理体系重塑的价值逻辑要素,为重塑全球教育治理体系提供一定的思想基础和价值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后疫情时代全球教育治理体系重塑赋予了历史使命。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形塑全球教育治理权威、革新治理理念、重构治理机制、共享治理资源,积极探索全球教育治理体系重塑的行动路径,是适应全球治理体系形成动态变革的时代之需。  相似文献   

18.
智能革命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义是实现程序智能刚性治理与理念本身弹性治理之间的动态平衡,目标是构建一种平衡型的全球治理模式.智能革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在丰富资源、达成共识、消除隔阂等方面可以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助力,但也在安全风险、数据隐患和国际公平等方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形成挑战.区块链所具有的分布式账本、共识机制、加密算法以及点对点传输等技术,能够为解决智能革命时代下因信任不足而引发的全球隐私、安全和公平等问题提供保障.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的程序智能强化了全球的刚性治理能力,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程序智能更多体现的是程序的公平与正义,全球治理过度倚重程序智能可能会出现技术的异化风险.要实现实质的公平和正义需要保持程序智能刚性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弹性治理间的平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弹性治理要求核心价值的定义由国家间达成共识,确保各国人民参与全球治理实践的自主性,并在保障其理念有效性基础上对全球个体充分赋权和鼓励全球各单元创新行为.因此,智能革命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仅要增强全球治理的整体性能力,还要回归个体本身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维护和巩固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下世界各国休戚与共、命运与共和谐关系的必然要求,它遵循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可以让人们共建共享更加美好的“关系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出场”于马克思对未来世界样态的伦理承诺,始基于世界历史性的个体存在,源自于“真正共同体”的本质存在,内在地隐含着共产主义美好生活的“将来时伦理承诺”。站在人类性、全球性和国家民族性维度上考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蕴,可知它是对当代人类关于人类自由与解放思想的自我确证,是改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三重关系及平衡调节全球“个体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之间的利益共同体关系的现实指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和谐发展的思想共识,真正转化为全球遵循的基本准则,那么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独立自主的美好生活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应秉持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在坚守和平、公平、正义等人类共同价值中增强合作,推动建设和平共处的世界大家庭;摒弃“零和博弈”思维,倡导和而不同的和合思维,推动建设平等尊重、共同繁荣的美好世界;建立多边主义合作机制,构造多边利益共同体和多维度合作共...  相似文献   

20.
徐彬 《南方论刊》2022,(4):50-52
高校党建是推动组织育人的动力源,组织育人是高校党建发挥育人功能的增压器,高校党建引领组织育人工作是通过高校党建为学校各级各类组织“赋能”,充分发挥组织育人的协同效能,使之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构建提供基础保障和重要支撑,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