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3 毫秒
1.
自21世纪初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以来,出版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有些出版单位在如何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占领市场与文化使命的关系上发生了一些偏离。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形势下,出版人应该有些什么样的责任与担当,这是当前我国出版业面临并且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从为什么要讲出版人的责任与担当、出版人应该有怎样的责任与担当以及出版人应该如何践行所肩负的责任与担当等三个方面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原始社会》(1871)一书中对文化作了这样的描述:“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一切的能力和习惯。”就文化描述的能力和习惯角度看,重庆人体现的是一种极大的建树热情和简捷明了的行为方式。本文从以下三方面谈谈重庆地方文化的成因、表现以及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评朱熹对史学的基本态度》一文认为朱熹鄙薄读史治史,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此观点不够客观公正,原因有三:一是脱离朱熹理学思想来观其史学,未得其要;二是孤立片面地看待朱熹的史学思想,忽视了其提倡、研究史学的一面;三是没有客观地正视朱熹的史学成就及对后世史学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读史方舆纪要》系顾祖禹撰写的历史地理名著,对后世裨益颇深,但由于篇幅宏大、流传曲折,传世本中仍有错漏之处。整理本《读史方舆纪要》对大同东路、大同中路、大同西路所辖堡的记载便存在数量、名称前后矛盾以及错漏情况。究其原因,或存在两种可能:其一顾祖禹撰书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其二后人整理过程中出现了疏漏。通过相关史料的比对,可以发现顾祖禹在撰写《读史方舆纪要》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明清易代的影响;但从《读史方舆纪要》对清初大同东路、大同中路、大同西路建置变化缺载的情况来看,顾祖禹对大同路、堡地理方位及建置沿革的记载,应只涉及明朝。《三云筹俎考》《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天下郡国利病书》《(康熙)山西通志》等书对大同东路、大同中路、大同西路所辖堡数目的记载与《读史方舆纪要》所总结的基本相同。《读史方舆纪要》中的错漏,可通过上述史料补正。  相似文献   

5.
建设“文化强国”是当前国内外形势下的必然选择。以编辑为首的出版人应当做文化安全的守卫者、文化创新的实践者、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和文化开放的推动者。为此,编辑应当“外塑形象,内强能力”,也就是说要坚持学习,完善知识技能结构,树立良好形象;转变思想,增强“服务”意识,满足群众需求;坚守职责,增强沟通能力,成为“意见领袖”。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传统出版机构组织文化的的核心内容,包括出版人的使命、出版机构的决策模式、出版机构对员工的评价和管理制度、出版人的形象以及出版企业人际关系本质等;同时还分析了现代出版企业面临的变局,指出,在新环境下,传统组织文化已经产生了种种不适,并阻碍传统出版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最后,构建了适应现代环境的出版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现代出版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以杰出人物为代表的出版人的奋斗史。"中国出版家"丛书是我国第一次规模化地为出版领域杰出人物立传的文化出版工程。从已出版的出版家传记来看,明显表现出了"出版+生活"的客观呈现、"商业+文化"的全面观照、"征实+评价"的融合刻画编撰特色。"中国出版家"丛书的出版,有助于唤起中国出版人的文化使命和责任担当意识,有助于传承出版业的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和奉献精神,促进出版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其学术意义表现为透过出版家个体的研究,构建以人为本的研究方式和方法,展现出版行业与国家、社会、文化之间的关联和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出版人有不同的类型,其各自的理想和追求也有明显差异,并形成截然不同的出版风格和文化面貌。出版人可以分为文化人型、商人型、政治家型和企业家型四个类别。各类出版人有其不同的个性特点、文化理念和具体表现,呈现出生动而丰富的面貌,给后人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从一则标语的误译说起——浅析汉语标语的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一则标语的误译, 提出了当前汉语标语英译过程中存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分析了汉英标语在语体和句式特点上的异同,认为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中英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标语翻译中应遵循的两条原则,作为该领域翻译的衡量标准和操作指导, 即: 1.尊重英语的语言文化习惯; 2.信息传递要准确明了。  相似文献   

10.
出版业的市场化,决定了经营在整个出版业务中已居于核心地位.编辑经营的根本目标就是为读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从而实现出版效益的最大化.由于图书既是商品,又是内容产品,具有二重性,所以,实现经济与文化一体化是出版人应有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作为出版者,编辑不仅要通过满足读者需求,实现文化商品的交换价值,而且要引导阅读,对社会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要进行文化改革,要从定义文化入手,了解文化的内部结构及其相互关联作用.在此基础上,要明确中国传统观念文化,即主流的儒家思想和革命文化的优劣属性价值.文化改革的整体视角讲究的是要全面系统地认识思考文化问题,力戒盲人摸象般的片面性局限性和粗浅性,始终把握好文化改革的根本取向、基本原则和关键措施.文化改革的根本取向就是要由世俗功利文化转向高尚信仰文化.文化改革的基本原则有三:承续扬弃传统文化;吸收创新西方文化;坚持搞好党的领导.文化改革的关键措施一是由下而上逐步创建民主选举产生的监督体系;二是创办一种民主高效的内部讨论园地;三是试行民荐党员的方法促进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八九十年代,法国自然主义在英国传播的过程中受到阻碍,最终未能进入英国文学主流,其外在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当时英国文学界在观念上非常保守,难以接受左拉自然主义小说那种直率而无所顾忌的描写,尤其是关于性生活的描写;二是当时的社会上层害怕自然主义小说的传播会导致民族精神的衰退或引发社会动乱.在国家治安协会的推动下,英国国会曾针对出版发行自然主义小说的问题进行辩论,后来对出版人提起诉讼并给予处罚.自然主义在英国的接受过程其实体现了三种文化适应中的冲突: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冲突,主流文化与普罗文化的冲突,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  相似文献   

13.
文化传承创新是现代大学的重要功能之一。作为大学有机组成部分的大学出版社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在积累文化、传播文化中担负着重要任务。大学出版机构及其产品是实现有效的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大学出版人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积极的担当精神把文化积累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本性与文化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其特殊的文化本性。从教育内容上看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 ;从教育的主客体属性及其运作过程看 ,它主要是文化原理的运作 ,是一个文化过程 ;从其作为社会统治和控制手段看 ,它是一种人文力。这种文化本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文化的逻辑 ,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一是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 ,抵御西方文化中的消极因素 ,二是要严格按照教育目的进行文化选择 ,三是要提高教育者的文化素质 ,强化文化选择 ,四是要加强亚文化建设 ,引导受教育者的文化选择。这既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而且达到了文化价值的展现  相似文献   

15.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建设要注意有自身特色 ,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三个体现”:软环境建设要体现学校精神 ;硬环境建设要体现学校整体风格 ;校园课外文化活动要体现深层次和高品位  相似文献   

16.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就必须正确处理“二个三”重要问题。一是在政府、市场、文化单位三种力量调处中,要着力促进政府调控、市场调节、单位自主运作的动态谐调;二是在权力、利益、价值三个向度调理中,要着力促进主流价值导向、利益合理调整、权力科学配置的互动协和。“二个三”建构的合力优化为文化科学发展提供强劲而深厚的动力支撑。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要体现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必须做到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二是坚持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中不断充实和体现先进文化的内涵和发展方向 ;三是坚持在实践的环节中突出和展现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出版处于新旧文化转换的交汇点上。作为一位学者型出版人,郑振铎的社会改革理想促进了出版与学术、教育目标的实现。其重要性和可贵处在于执著于学术、教育与出版的并举,确保了出版追求与学术、教育演进方向的一致。郑振铎强调各文化要素、领域相互关联,致力于出版的整体性和系列化。他揭示知识共享与交换的现代意义,也注重从遗产中辨明精华,推动了中国书籍传统的内在赓续。郑振铎的文化生涯中,出版与读书、藏书活动关联密切。跨越多个领域的学识拓宽其学术视野,构成其思想资源,使之得以活跃于多个媒介领域,也制约其作为出版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故事新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闯将。“他的《故事新编》,在形式上展现了多种多样的变化,给我们树立了可贵的模式;但尤其重要的,是内容的深刻”。这就是说,《故事新编》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其重要的开拓意义。先生论中国文化,认为“中国之治,理想在不撄”,“不撄”的传统文化理想造就“不争之民”,遂“恃着固有而陈旧的文明,害得一切硬化,终于要走到灭亡的路”。先生读史,他说“历史没有年代”,“只有吃人两个字”。这里先生把历史解读为“混沌”一片,纪元年代失去了意义,中  相似文献   

20.
试论网络时代中国文化所面临的挑战和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中国文化面临着纷繁芜杂的网络文化的挑战 :首先 ,在网络文化传播上 ,西方凭借其信息高科技优势推行文化殖民主义意识形态 ,构成对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文化的威胁。其次 ,网络伦理道德的失范 ,第三 ,面对网民低龄化的特征和趋势 ,加强青年网民的中国文化传统教育势在必行。第四 ,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 ,在这一的背景下的网络必然打上“转型期烙印”。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 ,欲光大中国传统文化 ,就应在网络中根植中国文化及其精神 ,建设富于综合创新的本土化的网络文化。中国文化在网络文化中的根植是可能的。其理论的可能性来源于中国文化的内在的深蕴性、包容性和开放性 ;其现实的可能性来源于网络所提供的技术支持及网络的传播特性。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对网民的文化传统的教育 ;二要探讨中国文化在网络中根植的形式 ;三是参照中国文化精神建立网络伦理规范 ;四是加强与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平等交流 ,坚持交流中的“拿来主义”;五要加快符合中国国情的网络技术研究 ,建设并维护本土化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