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格尔思辨辩证法在于 :作为主体的人是思维着的精神 ,方法即为“从概念自身发展出的必然过程” ,意识的诸形态既实现自身也自我消解 ,以及辩证法是基于本体论概念基础上的内在的超越。马克思辩证法作为非本体论的辩证的叙述方法植根于社会历史范域 ,凸显“死和爱是否定辩证法的神话”及特殊规定性的全部关系 ,而且 ,与黑格尔的理解了的世界才是现实世界不同 ,马克思强调对象化的东西即为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2.
“超距离审美”是审美主体将自己的审美活动与实用性目的结合起来的审美活动。在超距离审美史上 ,男性以自己确定的审美主体地位 ,将女性本身作为超距离审美的主要对象 ,从而确证了自己的本质力量 ,获得了身心两方面的自信 ;女性的审美主体地位则是在男性文化规范内、相对物品而言的 ,与男性不在同一层次 ,主要审美对象为女人自身和生活常用品 ,审美目的是取悦男性 ,因此她们的超距离审美活动反成了异化自己身心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哲学既是马克思批判的主要对象,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来源。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国家哲学的过程中,发现了潜匿于其中的革命性思维,并以此为突破口,阐明了真正的国家是符合国家概念的,是有着合理性的“真正共同体”。同时马克思也“承认”黑格尔国家观中蕴藏着的革命性思维,并将其同共产主义运动相结合,以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因而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的哲学变革关系,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费尔巴哈看来,在黑格尔注重联系和发展的历史原则中,那种以时间为惟一向度的思辨哲学方法,最终成为反“时间”的“理性专制主义”。在马克思的批判中,黑格尔的绝对方法作为应用的形而上学,具有创造一切的权能——纯粹的、永恒的、无人身的理性自我运动、自我安置自己,通过思想运动建设世界,从而把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史颠倒成纯粹思维的生产史。从根本上说,黑格尔绝时方法的形成与黑格尔颠倒日常语言和哲学语言的关系密切相关。由于在黑格尔的思辨体系中,作为有限性(时间性)存在的人是无限存在即无人身的理性实现自身的场所、工具,所以海德格尔指认黑格尔哲学仍然是在场形而上学,黑格尔时间概念是本源时间的敉平。  相似文献   

5.
在黑格尔哲学那里 ,具体是一种处在本体语境中的规定。作为辩证具体 (总体 ) ,本体的具体规定表现为一种内在的丰富性 ,意指抽象概念在自身的自我扬弃中走向历史规定性的逻辑具体。费尔巴哈和早期马克思用感性具体来反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但是都没有能够达到历史性的具体 ,从而是正确但肤浅的。马克思用“一定的”规定性来界划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内涵 ,并开展出从一定社会现实进行具体研究的方法论话语。而克尔凯郭尔以主体的具体个体生存为基础开启出一条新人本主义路径 ,这条路径在叔本华、尼采、柏格森 ,甚至海德格尔的研究中得以体现。布洛赫的“具体的乌托邦”则代表着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具体性进行的本体论探索。  相似文献   

6.
历史之为原则,或者说历史性成为存在论的基本视域,意味着根据意识与历史意识在哲学基础中的相互融合,这是一个经过奥古斯丁、维柯等关键环节,而后在黑格尔哲学中首次真正完成的漫长过程。马克思与黑格尔历史原则的决定性差别在于,世界历史的根据及其历史性是建基于思辨思维还是建基于感性活动。在本文当中,对这一差别的指证是特别依循主体性问题得到贯彻的,因为在我们看来,“思辨主体性”与“对象性本质力量的主体性”之间的差别是马克思与黑格尔上述历史原则之差别的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7.
对马克思来说,黑格尔的重要性在于:他打破近代哲学主客分立的内在性论域,提出在历史过程中重建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由此提供了现代性自我理解的一种重要哲学形式,为马克思探索新哲学道路准备了思想前提。但黑格尔把整个问题变成抽象的思辨问题,坚持在思想中解决该问题。马克思则立足于唯物史观,把由黑格尔开发的现代性自我理解问题变成一个政治问题,即通过革命的实践活动去改变世界和历史。卢卡奇和科耶夫对黑格尔哲学的解读,对理解马克思和黑格尔之间这种传承与批判的内在逻辑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它既确证了人的主体在场性,又支撑起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构架。因此,"实践"已经超越传统的认识论范畴而饱含了丰富的本体论意义。以此为视角,需要考察黑格尔早期哲学中"经验"概念,说明其与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之间隐藏的源流关系;借用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经验"概念的解读框架与存在论视角,论证马克思在阐述主体的实践特征中对本体论维度的持有,这一方面成为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抽象的重要原则,另一方面也引导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9.
自我确证是指主体从对象上面以类似直觉的方式意识到自我的存在。自我确证是审美的必要条件之一 ,审美不仅需要对象化 ,更需要自我确证。审美中的自我确证以想象为中介 ,想象使得在自我和对象之间寻找相似性成为可能 ,从而实现自我确证。审美中的自我确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 :简单直观式自我确证、对情爱能力的自我确证、对生活经验的自我确证、对创造能力的自我确证和对超越性大我的确证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存在论内涵。马克思既不是把劳动视为与自由无关的自然必然性活动,也不是把劳动建构成为确证自我意识之纯粹主体的精神活动,而是把劳动理解为“感性的对象性活动”。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一种受动性的感性活动,彰显了人之主体性力量。存在论维度的劳动与人类的自由本质紧密相连。一方面,劳动是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通过生产把自身和动物根本地区分开来了,从而获得摆脱生物性的消极自由。另一方面,劳动蕴含的积极自由体现在人类通过劳动展现了对象性的本质力量,劳动促进了人的个性、能力的发挥和自我实现,创造了属于人的文化、历史和世界。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反对黑格尔以绝对理念吞没个体主体的做法,将自我意识从绝对理念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赋予自我意识以独立和自由,同时马克思的自我意识并没有像黑格尔的绝对理念那样囿于自身,而是超出自身,走向世界,实现"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当然这时的马克思还没有超出黑格尔的论证方式,即理性对现实的统治,但是由于他赋予"感性"以本体论意义,表现了马克思试图从人的感性实践中理解社会历史的运动,正是由于这两个原因马克思打开了黑格尔思维方式的缺口。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开启了由纯粹的自我意识到感性对象性活动的“实践转向”,“生活决定意识”思想在此一转向中得以问世。在马克思那里,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它源自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对象性活动并随之改变。我们认为,马克思以“生活决定意识”的思想突破了意识的内在性,以对象性的“感性意识”消解了思辨哲学的“纯粹意识”,贯穿了社会生活的实体性内容,实现的是唯物史观的生成。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感性意识的历史,感性意识在由对象性活动建构的同时,也确证了现实的社会生活;感性意识作为“对象性本质力量的主体性”,自觉表达了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对象性关系的实体性内容。正是在批判思辨哲学意识的内在性与虚无性中,“生活决定意识”思想切中了社会现实,其作为哲学方法论的价值也不可遏制地呈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3.
何楠 《江海纵横》2007,(5):45-47
异化(alienation):其英文本义是偏离主体性、相异性。大家都认为,异化应被理解为主体自身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对象,而反过来反对主体自身。从一定程度上它是指主体创造的客体而生产出的矛盾。中国哲学大家对“道”的提倡是用“道”影响人性,并往往偏离人性,在此的异化有积极推动更新人性的作用。黑格尔运用异化概念成就了他的哲学体系,“绝对理念”通过异化过程丰富、完善和发展了自我。在此时的异化已是丰富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异化体现在他对宗教本质的披露,宗教里的神实质就是人性的演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概念既指矛盾对立关系,又指先验本质的外化。  相似文献   

1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居于经济学与哲学的二维空间内进行理论批判的重要成果,是马克思哲学的秘密诞生地。其中,马克思以现实的对象性的人及其实现自身对象化本质的劳动为立脚点,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精神劳动”论题的合理形式,并从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人的现实状况出发,发现了异化劳动的现实存在方式。揭示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虚伪性以及黑格尔异化理论的抽象性与非批判性,指出两者均妄图将现实异化绝对合理化。而马克思则以现实的、历史的、批判的眼光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异化现象理解为人类自我实现过程中必然生成却又只具有暂时性的特殊的物质生产形式。并且不同于黑格尔力图在主体思维范围内解决这种异化的幻想,马克思提出现实的共产主义革命以实现历史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在政治经济学中所实现的革命与拉瓦锡“氧化说”在化学史中实现的革命具有相似的意义。但相对于“氧化说”,马克思是通过黑格尔辩证法来表述“剩余价值”的发展规律的,而相对于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实质,马克思《资本论》又是从“生产一般”的抽象出发,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去把握“资本”这个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的。这既体现了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实践特征,又为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推进提供了方法论前提。  相似文献   

16.
青年马克思科学伦理观生成的思想背景,主要包含有英国古典经济学的“社会唯物主义”、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与费尔巴哈的人本学、青年恩格斯、赫斯—蒲鲁东的社会主义批判理论的印记;同时还与马克思当时的共产主义学说和劳动伦理观紧密关联。青年马克思科学伦理观的内涵,一是马克思从科学与社会(人)的关系方面,揭示了自然科学和工业史的伦理功能———在确证人的本质力量过程中的作用;二是马克思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方面,论述了自然科学与工业的科学伦理价值;三是马克思阐述了科学活动的社会伦理本性。青年马克思科学伦理观对于科学迅猛发展并得到广泛运用的当代仍有极为深刻的影响和科学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7.
劳动是马克思毕生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劳动的问题上,马克思受到了黑格尔的很大影响.过去人们总是将黑格尔哲学与抽象思辨联系在一起,由此黑格尔的(精神)劳动概念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黑格尔认为,以往的哲学只是对“概念”做知性的理解,但是,黑格尔自己的“概念”是运动的、发展的,它体现的是一切生命的原则,是完全具体的东西.正是这种“概念”的辩证运动揭示出了黑格尔“劳动”的本质.马克思也正是看到了黑格尔辩证法的这种具体性,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劳动”概念,并深入分析造成“抽象劳动”的深层根源,进而揭示了人们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生存状态.因此,只有把马克思和黑格尔放在一起阅读,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通过劳动所揭示的“现实的历史”和“人的存在”的秘密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强调主体的能动性,他的主客体关系是统一于否定的辩证过程之中的。然而这一过程是一个抽象的思维过程,没有立足于现实的物质生产实践中,因此黑格尔只看到了劳动的积极方面,他所理解的劳动仅是抽象的精神劳动。马克思正是基于对异化劳动的理解,高度赞扬费尔巴哈将黑格尔颠倒的主客体关系重新颠倒过来,从而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同时又批判了费尔巴哈并不真正理解黑格尔哲学是以一种思辨的形式反映了事物的辩证发展。黑格尔哲学的精华正在于他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这一否定的辩证法思想,并于实践中实现了主客体关系的统一,从而改造了黑格尔哲学。  相似文献   

19.
主奴关系的辩证法主要经历了从黑格尔、萨特到法农的衍变历程。黑格尔首次将主奴关系的欲望辩证法引入主体的认同机制,将主体的认同与他者密切关联,而主奴关系的辩证法则是主体认同的普遍性机制。萨特秉承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的基本观念,将“凝视”揭示为一种人类本体论上的敌对关系,主体是在他人凝视的眼光中来完成自我塑造的。法农则将黑格尔主奴辩证法和萨特的凝视暴力理论直接运用于后殖民的批评实践,开创了其后的后殖民话语潮流。  相似文献   

20.
对于黑格尔的自然观,可从"自然是自我异化的精神"、"自然是一个活生生的整体"以及"知性形而上学批判"这三个方面来把握,"客观观念论"为其基本路向,"逻辑概念的自我确证"为其基调。而谢林、歌德和马克思对黑格尔自然观的批判,有助于人们理解黑格尔自然观的内在局限,并揭示出在自然观问题上实现"生生不息的自然、感性的现实生活与积极自由的精神"三者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