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规制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与生产效率的影响是环境经济学界关注的重点问题,2018年的环境税改革在我国环境政策史上意义深远。基于2015—2020年A股上市企业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环境税改革对资源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环境税改革显著促进了资源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其内在机理为,环境税改革能激励技术创新、遏制机会主义行为以及促进生产要素流动,进而推动资源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动态效应分析发现,环境税改革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效果先上升后下降,而对技术创新的激励效果逐年上升。异质性分析发现,环境税改革对民营企业的作用效果比国有企业更显著,对成熟期企业的作用效果比成长期和衰退期企业更显著。因此,建议政府强化环境税征管的执行力度,有序释放环境监管的长期信号并深化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以来,旨在突出市场主体地位、激发市场创新活力的行政审批改革能否提升微观主体的生产效率进而助力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的双重差分模型结果表明,设立行政审批中心促进了辖区内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进一步的分析显示,行政审批改革的积极影响在企业融资约束、高管政治背景、规模大小以及行业竞争程度方面存在异质性。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验证了设立行政审批中心通过提升投资机会把握能力以及投资效率来积极作用于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传导路径,相较而言企业科研创新潜力短期内并未被行政审批改革激发。本研究对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优化行政审批改革路径、推进"中国之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大要求,加快推动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能否有效激发市场机制作用、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对稳定国内粮食供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利用2011-2020年玉米主产区247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DID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基于市场扭曲和市场风险双重视角分析收储制度改革对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收储制度改革对东北三省一区玉米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正向影响,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幅度呈现波动变化;(2)收储制度改革的影响存在较大区域差异性,改革对于内蒙古和黑龙江两地呈现较为明显正向影响,尤其是对该地区第一、第四和第五积温带区域影响最为显著,而对吉林和辽宁两省影响并不明显;(3)收储制度改革通过缓解市场扭曲和加剧市场风险两条路径影响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其中市场扭曲的缓解有助于提升玉米全要素生产率,而市场风险的加剧则减缓了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政府应该关注收储制度改革后玉米生产效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功能,同时配套抗风险、防波动稳定机制...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2004—2018年26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非期望产出Super-SBM模型测度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全国层面,建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U"型趋势,即开发区在建立初期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开发区建立一段时间后,会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且成立之初的抑制作用主要源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在区域差异上,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对东北地区、中部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以倾向值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的准自然实验方法,分情境实证财政补贴对企业创新的效应.研究发现,政府财政补贴对企业创新具有显著促进效应,分情境讨论发现,财政补贴每增加1%,企业创新产出分别增加5.4%,5.7%和5.2%.本研究综合了政府干预理论、预算软约束理论以及寻租理论探讨财政补贴对企业创新的作用路径;采用准自然实验方法,降低了可能的样本选择性偏差造成的内生偏误;采用新产品产值衡量创新绩效,凸显企业创新的市场转化能力,为政府优化财政补贴政策和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了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6.
采用2005-2019年中国27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样本,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空间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索低碳城市建设对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低碳城市建设能显著提升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②机制检验表明,低碳城市建设主要通过发挥创新补偿效应、要素配置效应、供需结构优化效应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技术动力与结构红利,进而提升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③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二线及以上城市、实施命令控制型规制工具以及集约化土地利用的地区,低碳城市建设对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果更加显著。④空间溢出效应检验发现,低碳城市建设在促进本地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同时,对地缘相近、交通互联的邻近地区也发挥着正向溢出和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区域协同统一低碳发展理念的政策红利得以释放。因此,应有效利用低碳城市建设在外源性环境规制约束、内源性要素升级和全域性价值引领方面的政策效应,以“低碳引领、科技支撑、要素升级、生态优先、区域协调”的理念培育旅游业新竞争优势,助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发展绿色金融既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举措,也是赋能企业绿色转型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构建多期DID和DDD模型,利用2010—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分析绿色金融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绿色金融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绿色金融通过促进技术创新与缓解融资约束两个中间机制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且这种影响在不同融资需求、产权性质、发展规模的企业之间和“两高一剩”与非“两高一剩”的行业之间存在显著异质性。为此,进一步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持续增加绿色金融产品供给,加大对中小型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帮助企业有效缓解融资约束,对于全面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二元户籍制度改革旨在平衡“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差别化待遇,它为研究人口流动对碳排放的影响提供了重要契机。为了弥补STIRPAT模型在政策评估上的劣势,可采用以二元户籍制度改革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7—2019年283个地级市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来考察人口流动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实施二元户籍制度改革能有效地抑制城市碳排放;在这一过程中人均收入、产业结构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技术水平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中国人口流动规模与城市人均碳排放之间呈现倒“U”关系。由此,政策上应深化二元户籍制度改革、提高技术水平和优化产业结构以降低碳排放强度、分类控制不同城市人口流入规模,助力我国尽早实现“双碳”目标。  相似文献   

9.
基于企业微观视角,探析国家自创区试点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对国家自创区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选取2006—2021年沪深A股4404家上市公司数据,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法,能够评估国家自创区试点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国家自创区试点政策总体上促进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与非试点企业相比,试点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多增加约3.79%;第二,国家自创区试点政策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和资源配置效率两种作用渠道促进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国家自创区试点政策的实施显著降低了企业的融资约束难度,这是企业技术进步以及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三,国家自创区试点政策对不同区位、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不同成长阶段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显著促进了东部、非国有、大规模、成熟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第四,国家自创区试点政策有效缩小了试点企业之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差距,有助于落后企业成功追赶领先企业,总体上实现均衡发展。鉴于此,应加强国家自创区试点政策的顶层设计,围绕自创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进行“因企制宜”的分类指导;加强落实国家自创区创新补贴、...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5—2017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市场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与影响路径。研究表明,市场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市场化通过显著改善劳动力市场要素扭曲程度和资本市场要素扭曲程度的作用路径提高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地理区位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市场化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地理区位异质性。为克服市场化内生性问题,进一步依据2015年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批复政策事件,运用双重倍差法(Differences-In-Differences,DID)分析并检验了市场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显著促进作用这一结论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11.
"增产"和"增收"是粮食主产区设立的两大重要目标。既有研究普遍强调粮食主产区设立对于粮食增产的贡献,然而,在实现增产的同时,农民收入是否提高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将2004年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设立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基于1997-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考察了粮食主产区设立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粮食主产区设立对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具有显著的促增效应,但对工资性收入具有削减效应。具体而言,与非粮食主产区省份相比,粮食主产区的设立使得13个粮食主产区省份的家庭经营性收入相对增加了455.852元/人,工资性收入相对减少了532.567元/人;粮食主产区设立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路径依赖于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张。整体而言,粮食主产区设立通过改变农民在务工与务农之间的资源分配模式,实现了农民总收入的动态平衡。本文认为,在继续推进粮食主产区政策兜底农业生产的同时,应当进一步强化扶持农村劳动力多元化就业等政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打好巩固"增产增收"的政策组合拳,实现农民总收入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赋能效应,本文基于2008—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宽带中国”战略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考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较为显著的正效应,且该结论得到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的支持;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两条重要途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经济较发达、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产业结构水平较高的城市而言,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效果会更加明显。本文结论为充分发挥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赋能作用、实现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双赢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3.
14.
以“2014年户籍制度改革”为准自然实验,构建连续型DID模型,评估本次改革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期间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保持较快增长,进一步分解显示,农业技术进步迅速,但技术效率增长缓慢,农业资源配置有待优化。通过推动城乡劳动力转移,户籍制度改革可显著降低农业劳动力比重,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特别是技术效率。但是,“14户改”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效应仅在工业水平较高的城市中显著,这表明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0—2019年长三角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和熵值法测量各城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城乡融合水平,通过构建面板门槛模型,研究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门槛特征。结果表明:第一,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城乡融合水平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第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城乡融合之间存在单一门槛;第三,门槛效应的区域差异明显。未来应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高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的资源配置效率,加快要素的市场化改革,着力破除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障碍;加强上海、苏州、杭州、南京等地的中心城市功能,推进长三角示范区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和空间发展格局,提高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省市间互动,引导技术、人才等要素在省市之间双向流动。  相似文献   

16.
借助数据包络分析(DEA)技术和Malmquist指数思想,得到了我国31个省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1999—2005年期间生产效率的动态变化,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又将生产效率分解成"追赶效应"和"增长效应"。得到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31个省房地产开发企业1999—2005年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大部分来源于"增长效应",由此指出了技术创新尤其是管理创新和经营创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供应链客户关系对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值得深入探索。基于此,研究以2011年—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对象,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实证分析企业客户集中度对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检验发现:客户集中度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抑制作用,且环境不确定性增强了这种抑制作用;客户集中度可以通过负向影响企业的营销能力来抑制企业生产效率;营销能力在客户集中度与企业生产效率的负向关系中存在单一门槛;异质性检验发现,在环境不确定性较高、客户稳定性较低的条件下,以及在非国有企业中,客户集中度对企业生产效率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8.
汽车行业是中国加入WTO后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正确估计作为公共交通主要工具的客车企业的效率是研究、规划、调控该行业发展的重要依据。本文运用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研究了2002年到2005年中国客车类上市公司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技术进步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面对外资企业的冲击,多数企业的发展高于人们的预期,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住了竞争优势,并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生产率提高,只是受发展环境的限制,提高速度低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9.
20.
传统观点认为严格且合理的环境规制能够通过创新补偿效应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但通过中国新《环保法》的实施这项准自然实验探讨了环境规制对企业TFP的影响,结果发现:新《环保法》的实施明显促进了污染密集型工业企业TFP的提高.这种促进效用不论在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中都显著存在.新《环保法》的实施没有带来创新补偿效应,而是通过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补偿合规成本.研究结论有助于完善环境规制引致效应的理论框架,同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政府的环境治理行为在实现环境质量提高和经济增长"双赢"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