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近现代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晓鹏 《河北学刊》2006,26(2):45-49
面对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在近代的深刻危机,中国社会曾作出了种种回应,选择了种种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其中, 中西古今之争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而从“中西之争”到“古今之争”的演变是人们对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危机与中西社会文化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推进的表现,它典型地展示了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变革的一个轨迹。同时,它也在客观上提出了由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历史与世界文化这一新的重大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2.
陈立旭 《浙江社会科学》2024,(3):132-145+160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论断。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冲击,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旧文化生命体濒临解体,如何处理中与西、古与今的关系,再造新的文化生命体,构筑文化自信赖以依托的文化主体性,找回并坚定文化意义上的自我,重构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就成为一个摆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面前的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基因,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发展出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巩固了文化主体性”。这就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创造了根本条件。  相似文献   

3.
在文明的框架中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人类文明发展指引的基本方向。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在划分出文明与野蛮界限的基础上,拓展文明发展的广度与深度,促使文明发展划出古今的界限,升华文明发展的总体层次。对中国而言,在其历史发源阶段,就在全球范围内率先突破野蛮、突进文明。在古代世界文明中,也长期处在领先的位置。在近代,中国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受到局限。“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则内涵着接受、转化并创制现代文明的丰富含义。在文明持续发展的进路上,“中国式现代化”所确立的中华民族复兴,以及有贡献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两个目标,既是对现代文明的接引,又是对人类文明的推进。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人类文明的平台上可以得到肯定的基本理由。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自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为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控制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构建了一套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化理论范式,长期垄断世界现代化理论的话语权,干预和控制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其本质是一种意识形态和思想殖民,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提出,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现代化实践的理论升华,具有与西方现代化理论截然不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特质,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提供了全新选择,为世界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5.
话语蕴含着主体的价值观念,是传递主体观念的现实表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的新道路,集中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从哪里来的?这条道路的内涵是什么?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它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展现了中国的话语思想与理念,这为消解西方话语霸权、传播中国理念、提升中国话语国际影响力创造了条件与机会。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具体实际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现代化的新形态。相较于西方现代化的扩张与掠夺,中国式现代化是民主平等、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苏联模式现代化的再版,也不是苏联改旗易帜现代化的翻版。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式现代化既有中国特色,也具有普遍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符合本国实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苦苦探求现代化,历经曲折,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功开拓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重新标识了现代化的内涵,改写了现代化的理论架构,始终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息息相通,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可选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是追求全面协调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追求共同富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追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因而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之路。  相似文献   

8.
罗雯 《南方论刊》2022,(5):13-15+21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创造性开拓出区别于西方式和苏联模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的深刻意蕴,充分表现在它立足于中国国情,蕴含中国文化,体现中国特色。“中国式的现代化”由邓小平立足于国情的条件下首次提出,并随着时代不断丰富发展。其“平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突破了资本逻辑下的“西方式”现代化的价值观,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国特色是中国区别于他国的鲜明之处,体现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全面协调地推进现代化进程以及坚持“两个结合”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决定了我们的现代化国家建设必须正视庞大老龄人口来袭、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老龄社会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走好中国特色积极应对老龄化的道路,建立起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中国特色的老龄社会文明,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追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深化推进积极老龄化的中国方略,不仅体现在多层次、全覆盖的养老服务体系打造上,还应从社会与文化建设高度,大力弘扬保障老年人生活权益、体现老年人价值的全龄友好、全员幸福的社会风尚,在“共同富裕”的轨道上推动养老服务、老龄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建构让全体老年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老龄文明”,为现代化国家中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赋予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和本质要求,有力地回击了西方式现代化的“依附论”和“历史终结论”。具体而言,在理论层面,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式现代化的超越表现在三个向度:现象发生学向度力图重思从“西方式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转变;历史发生学向度旨在呈现从西方“全球殖民”到中国“全球治理”的世界图景;系统发生学向度重在超越资本主义“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范式,在马克思主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理论进路中,思考中国式现代化各个要素的内在联系。在实践层面,中国式现代化突破资本主义局部现代化困境、资本主义贫富两极分化问题、资本主义物质与精神发展不平衡问题、资本主义生态破坏危机、资本主义侵略剥削路径,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当今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为世界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基于此,我们要以数字经济为现实驱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示范性方案;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局统筹,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治理样本;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布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全新开放路径。  相似文献   

11.
实现并不断推进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成功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基本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立场,在坚持问题导向以推动改革发展中不断完善,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理路。中国式现代化突出“人民主导”,构成了对“资本主导”的西方式现代化的实践超越;与“国家优先”的苏联式现代化模式不同,中国式现代化突出“人民优先”,也构成了对苏联式现代化的实践超越。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虽没有明确提到“人的现代化”这一字眼,但包含了丰富的人的现代化思想。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非常重视人的发展,走出一条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人的现代化提供了物质精神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和平发展空间。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依靠人民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能够反哺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目前人的现代化过程还在不断推进,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指导,从每个人所处的外部环境、关系世界、每个人自身入手,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推进人的素质能力的不断提升,从而促进人的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文化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及民族发展现代化的先决条件,也是文化自身不断批判、继承和改造,不断适应世界变局发展、经济社会演变及科学技术变革的同步过程。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凸显,文化现代化必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构成,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基本内涵的阐释也必然离不开中国式文化现代化。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式文化现代化以文化自觉为认识前提,以文化自信为立根之本,以文化创新为发展动力,以文化自强为建设目标。同时,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外延形态也包含了理论与意识形态现代化、文化产业现代化、文化公共服务与文化治理现代化、文化传播与交流现代化及文化技术现代化等多个层面。从文化向文明延伸来看,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所秉承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明观,将为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一种公平正义、和平发展、可持续性的世界文明互鉴与共融的新形态新道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成功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中国式现代化既不同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也不同于苏联传统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而是符合中国国情、彰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对当今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独特创造和独特贡献,其独特性主要包括:在价值取向上表现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在经济特征上表现为实现所有制结构与市场经济的突破创新;在政治优势上表现为确保人民当家做主权利的真正实现;在文化品格上表现为博采优秀传统文化与外来文明共促发展;在发展动力上表现为以改革开放创新引领国家持续发展;在世界构想上表现为胸怀天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劲动力,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态文明底蕴对于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生态文明底蕴意味着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不仅要追求经济发展,更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与西方的现代化观念不同,它更多地注重的是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的协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态文明底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注重科技的适当选择和使用,注重社会发展理念的转变。其次,生态文明底蕴的四重组成要素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础。一是理念形成,包括文化背景、环境压力和国际影响等因素的作用。二是结构要素,包括逻辑关系、影响因素和实施方式。三是洗练过程,包括制度筛选、实践检验和创新推进。四是成果体验,包括环境改善、社会变革和文明发展等方面。最后,生态政策创新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态文明底蕴的关键。这需要从制度设计、政策实施和创新路径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制度设计应以科学技术和环境为导向,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来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二是政策实施需要明确环境目标、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并进行监测评价,以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和效果的达成。三是生态政策创新路径需要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探索适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1879年至1892年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的基督教会学校接受完整的西式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既是晚清中国较早全面认识西方现代文明、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的重要先行者,亦是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的卓越建构者。青年时期的孙中山深刻认识到,中国若要摆脱积弱积贫、民不聊生的困境,就必须步入现代化道路。1894年11月檀香山兴中会成立之前,是孙中山中国现代化思想形成之早期。宏阔而敏锐的世界眼光,触发孙中山中国现代化思想的萌芽;广博而丰富的西学知识,则成为孙中山中国现代化思想的源泉。孙中山早期中国现代化思想主要体现在实现农业、教育、工业、经济等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方面,旨在通过“改良”与“革新”而达到“富国强兵”和“救国济民”。孙中山尽量汲取被视为中国早期现代化开端的洋务运动失败之教训,紧密结合晚清中国之具体国情,致力于探寻谋求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7.
王先俊  苗笛 《学术界》2022,(11):5-13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个原创的、独特的理论命题,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理论升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提出一系列具有重大原创性意义的思想观点,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中国现代化理论。这一理论是对“西方中心主义”“资本主义”现代化理论体系、知识体系、话语体系的创新和超越,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人类现代化实践的理论宝库,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中国样本”。  相似文献   

18.
19.
20.
高正星 《南方论刊》2023,(3):18-20+71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遵循了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又具有鲜明的原创性,完成了对西方现代性逻辑的超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从被动型现代化向主动型现代化、从压迫劳动人民向以人民为中心、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转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顺应世界历史前进的方向,拓宽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形态,具有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