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布洛赫哲学的方法论受到了"总体性"概念和"碎片性"概念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在超越黑格尔和卢卡奇"总体性"概念的基础上,布洛赫构建了一种超越本体的"总体性"概念;另一方面,布洛赫试图通过本雅明的"碎片性"概念来回应卢卡奇对其哲学的批判,但又区别于本雅明的超现实主义态度."总体性"和"碎片性"概念在布洛赫具体的乌托邦哲学当中得到了辩证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夏凡 《东南学术》2006,1(2):87-93
本文对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的成名作<乌托邦精神>进行了仔细解读,分析了布洛赫哲学的人本主义源头.本文认为,布洛赫在<乌托邦精神>中试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纳入其现代人本主义的哲学框架,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人本学化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布洛赫重建的马克思哲学的希望本体论 ,通过对 2 0世纪 3 0年代原苏联哲学界建构的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之自然本体论、机械论和静态思维等严重缺陷的冲击 ,在很大程度上阐发了马克思哲学内在的现代意义 ;若与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我国哲学界提出的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本体论相比 ,则又显露出忽略唯物史观的客观性、规律性和真理性的重大不足  相似文献   

4.
现代哲学批判话语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援引和吸纳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构成其独特的理论建构之路.因此,以具有代表性的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为例,通过揭示哈贝马斯与弗洛伊德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展示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对精神分析学的整合路径(从"反思"到"交往"),来洞察和把握现代哲学理路的这一演变特征及发展走向就显得极为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卢毅 《社会科学》2020,(4):125-134
20世纪60年代,随着结构主义运动在法国思想界的兴起,西方马克思主义与精神分析的交会找到了新的基础与契机。阿尔都塞与拉康,作为分别将结构主义范式成功运用于马克思主义与精神分析研究的领军人物,不仅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且也以不同的方式推进了这两个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在主要围绕意识形态与无意识而展开的这场对话中,阿尔都塞一方面选择性地借鉴了拉康的相关思想概念来阐发其意识形态理论,另一方面又在以结构与主体为核心的问题上与拉康产生了重要分歧。回顾这场余音未了的对话,通过反思对话双方各自的贡献与局限,可以展望当代西方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6.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具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实践与弥赛亚救赎的结合,它既是积极的行动主义,又是革命的灵知。这种带有宗教色彩的革命实践选择了康德为出发点,将康德的实践理性转换成总体性视域,开辟了从自我到我们的内在之路。革命与救赎的结合,不仅拓展了革命实践的范围,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被其继承者升华为一种具有普遍的方法论价值的“哲学范式” ,其价值已经远远超出心理学和医学的范围 ,并且对整个 2 0世纪西方的文化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一种科学方法或一种理论范式能够释放出如此巨大的能量必然与其所根植的文化传统有着内在的关联。中外学界对精神分析学与“理性主义”文化传统的关系做了较多的理论探讨 ,但它与西方文化的另一个传统———基督教有什么内在关系却很少有人问津。蒂利希在这方面所做的对比分析很有见地 ,能够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在战栗中成长:对恐怖电影的精神分析及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恐怖电影题材恐怖、气氛紧张,通常具有暴力色彩,旨在使观众毛骨悚然,反映的是现代人对社会伦理、现代科技的恐惧与焦虑.叙述闭合过程是恐怖片的主要结构特征,其意识形态效果是压抑或招安破坏主流意识形态的因素.恐怖效果本质上是父权制的,成长中的男性要想进入成熟的男性、父权制文化,必须拒绝母亲、依附父亲,因此恐怖和焦虑是必不可少的.精神分析对于恐怖电影的分析,不仅暴露了精神分析的尴尬,而且显示出解构主义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西方文明的实质是工业文明,现代社会的本质是工业社会.这种文明社会以富裕和民主来辩明自己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法兰克福学派对工业文明和工业社会提出挑战并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这种批判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精神分析理论。但是,对于工业文明,精神分析既是一种革命性的理论,也是一种保守的理论。精神分析的这种内在矛盾依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受到限制。要突破限制,就要超越精神分析,而要超越精神分析,就必须借助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李建勇 《学术论坛》2006,5(10):9-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三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双向过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主体和实践主体是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1.
"三个代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三个代表"被写入党章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伟大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具有十个基本特征."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尤其是解放思想的典范,是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即与时俱进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解读·解析·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多层次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提出了解读、解析、重构三个层次,并分别就这三个层次的内涵作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3.
论精神分析学理论与心理时间学说对意识流小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流文学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种流派,20世纪20—40年代盛行于欧美各国。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和柏格森“直觉主义”、“心理时间”学说对意识流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个时期中,意识流文学曾有过辉煌时期,并产生了像法国的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夫以及美国的威廉.福克纳等一大批杰出的意识流小说大师。  相似文献   

14.
法律自然主义是一种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传统自然法思想的重构。传统自然法二元论的基本特征由于受到了怀疑论、功利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批判而难以为继,只有法律自然主义才能将二元论法律思想合理地延续。其次,法律自然主义则以"实践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框架中解决了自然法学说中个体与共同体分离这一逻辑困境,并通过为应然法与实然法之间提供一种经验性的实践介质而解决了其实证性困境。此外,法律自然主义也以其法律消亡论开释了传统自然法理论中的固有矛盾,从而重构了一幅适合当代中国社会马克思主义版本的自然法理论。  相似文献   

15.
从系统的功能化角度来看,新月派的“声情化”与现代派的“意象化”、九叶派的“戏剧化”一样,也是新诗为进一步提升汉语白话的表现力、克服自身早期“直白化”缺点所做的重要的功能性的自我调整。“声情化”的提出,符合新诗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是新诗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新诗现代化与民族化相统一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6.
契诃夫作为俄国经典剧作家,在其戏剧创作中巧妙地游走在对未来的乌托邦式幻想和冷峻的反乌托邦幻想之间,在矛盾对立的交汇面上完成了对人类未来的独特书写。对未来形象的这一书写因此而具有了矛盾性、模糊性和暧昧性的特征。这种艺术特征通过契诃夫对戏剧人物矛盾的精神状态的揭示,通过将戏剧人物所处的特定的悲观忧郁的戏剧情境与戏剧人物特定的乐观理性的心境之间的矛盾性对照,通过对时间的独特感受而展现出来。契诃夫对人类未来的这种矛盾性书写对其剧作独特的喜剧性艺术特质的生成,对融幽默与忧郁于一体的独特的喜剧精神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林建华 《东岳论丛》2019,40(9):5-16
马克思主义创立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在19世纪;它诞生在欧洲,却传遍全世界。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信仰体系。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也需要解决服水土的问题,才能扎根、发芽、开花、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一个标志,它继往开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相辅相成,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壮举,它积淀的经验弥足珍贵且历久弥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指向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光辉篇章。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6,(11):38-44
新文化保守主义是当前对主流意识形态挑战较为严峻的社会思潮,该思潮出于其政治诉求,把抨击矛头集中指向了与中国现实联系更为紧密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他们看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儒化"的产物,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缺乏人性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不具备合理性。由此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构成了极具针对性的现实挑战。能否有效应对上述挑战,事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一个世纪前,胡适与李大钊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讨论,曾被视为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冲突.本文认为,这一看法是错误的.胡适与李大钊的讨论不论从历史事实还是学理层面都不构成"冲突".就历史事实而言,胡适无意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等对立;就这场讨论的学术层面看,也说不上是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交锋.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紧密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吸收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智慧,创造性地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先后创立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极大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宝库."两个结合"科学论断的提出,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和发展逻辑,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特质和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重要方法论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