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专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具有的在思想理论、价值观念乃至行为方式上的接近、趋同的理论品质和实践特征,从而使大学生对思政课产生亲近感、认同感和趋同感。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思政课教师亲和力不足、教学方法吸引力不够等问题。通过塑造人格魅力,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亲和力;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亲和力;革新教学载体,提升思政课教学方法的亲和力这三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高校思政课提质增效的实质就是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达到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统一,努力做到“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教育效果。针对性不强是高校思政课提质增效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而缺乏心灵交流是造成以上问题的重要原因。心灵交流本质上是思想的交流激荡和情感的融通共鸣,在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中起着有效促进师生沟通心灵、对学生启智润心、激昂学生斗志的重要作用。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灵交流,讲深、讲透、讲活高校思政课,需要增强思政课师生的交流意愿、营造有利于心灵交流的“现实境遇”与“现实自我”两重情境;需要通过拓展渠道、贯彻大思政教育理念、改革过程性评价来构建思政课师生心灵交流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大学思政课信任关系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之于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是思政课内容方法之于教师能力的客观要求,契合了“知情意信行”要素之于信任建构的指向。当前大学思政课信任关系的现实困境包括:信任关系的发展动力不足、可持续性不强、互动向度不充分、认知和内化程度不深。基于此,要以教与学自信提升思政课信任关系的内生动力,以教与学恒信提升思政课信任关系的时空价值,以教与学互信推动思政课信任关系的多维转向,以教与学笃信升华思政课信任关系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帮助大学生不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要想实现这一课程教学的目的,需要经由具有亲和力的思政课教师输导观念并适时地对大学生给予多方面的帮助。从教师课堂教学中多种身份的扮演、课堂教学的延伸、灵活运用社会交换理论的牵引作用和努力形成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契约机制4个方面论述思政课教师有意识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以期养成亲和力,完成思政课教学目标设置的同时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亲和力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表征,构建亲和力评价体系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保障。关于如何评价亲和力的提升效果,当前研究付之阙如,现有的评价体系也不适切。借用产品设计领域中用户体验评价的新范式,构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评价体系,在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和价值理性上必要且可行。从用户体验视角出发,依据第四代评价理论,突出高校思政课特殊性,研究发现“预期”“场景”“交互”“文化”“价值”和“情感”是影响思政课亲和力的核心要素。通过数年实践验证和论证,基于六大要素构建起包括需求评价、过程评价、效果评价、保障措施的评价体系,采用跟踪调研、混合研究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提出开展思政课亲和力建设和评价的六大启示。  相似文献   

6.
思政课生活化话语体系转换的探索,旨在追求抽象理论与现实生活融通而具象化,以增强其亲和力、实效性和思想性。在坚持思政课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将教学话语转向日常生活实践,从话语双主体、话语内容、提高话语有效性三方面促进话语体系的生活化转换。注重从鲜活的案例和生活体验中凝练生活化的语言表达,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度。尊重学生主体的平等地位、关注学生多样化个性,借助大众化、有力量的话语表达,让理性光辉与生活气息、学理性与时代性融合的话语内容融汇在思政课堂,使大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思政课实践中坚定信仰,收获成长,从而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政课公众形象的塑造是主客观相统一的过程。系统梳理高校思政课公众形象塑造的历史演进,从政治引导形象、理论阐释形象、铸魂育人形象、系统科学形象、开放包容形象五个方面科学把握高校思政课公众形象的核心内容,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为基本遵循进行高校思政课公众形象塑造,对于推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纵横比较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方法,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思政课教学中应重视横向与纵向比较的综合运用,做到全方位、多层次的比较。在纵横比较过程中应把握好“三个维度”,做到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比较,并且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不能偏离思政课的本质属性、不能偏离教学规律,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亲和力和感染力,从而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离不开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有机统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与突破。在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具有逻辑上的必然性;高校思政课应通过强化意识、明确定位、创新方式、优化关系、内生动力努力践行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和要求。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大思政课”是深化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大思政课”本质在于聚焦大时代、建构大格局、汇聚大资源、统筹大课堂、打造大工程。新时代组织推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坚持以“纵横贯通、情理交融、启智润心、塑造精神”为核心理念,围绕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与成长发展需求,以思政教学为根本依托,以课程思政为辅助协同,通过第二课堂拓展转化,通过心理建设塑造心态,通过生活管理强化养成,综合形成“一体多元、融合贯通”的高校“大思政课”育人工程体系。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针对一些高校思政课理论性强、教学存在的形式传统单一、对青年学生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够强、“到课率”“抬头率”偏低等问题,为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效果,赤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已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创新的积极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进行思想引领、行为塑造的关键课程,“四史”教育是实现思想引领的重要途径。从前提和过程来看,“四史”教育要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精准思维与协同机制是重要的理念基础与行动策略。只有运用精准思维对融入需求进行精准识别与把握,对融入资源进行精准透视与解读,才能确保“四史”资源与学生需求的精准对接,为“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前提保障。而在融入过程中,教学的内容结构、方法体系和相关主体的衔接匹配与合作联动,是保证“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行动策略。即要努力做到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四史”之间的协调融通、“四史”在各门思政课中的融合互补,以及融入思政课的“四史”的大中小学段的衔接配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的优化组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思政课专任教师、学科专家、辅导员、管理者、学生、校外实践导师等校内外多元主体的沟通、合作、联动。  相似文献   

13.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话语表达是思政课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思政课入脑入心的关键环节。当前,高校思政课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部分高校思政课话语表达不同程度存在主体交流不畅、效果有待提高;表达内容准确性不够、针对性有待增强;表达形式亲和力不强、吸引力有待提升;表达环境面临文化冲击和社会思潮消解等问题。提升思政课话语表达,可着力主体、内容、形式和环境“四个维度”优化路径:从对象化意识、表达能力、表达效力提升主体素质;从内容权威性、针对性和创新性更新表达内容;从亲和力、多样化、感召力创新表达形式;以网络文化为载体、以主流价值观为标准、以多元化模式优化话语表达环境。  相似文献   

1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新时代,党中央提出办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强调加快深化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让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育人形式更加多样,以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感召力和引领力。把社会新闻热点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教的学接受度,有助于增强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教学目标与育人目标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5.
思政课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结构性矛盾,面临的挑战和教学系统的生态失衡呼唤教学资源的优化,而本土化教学资源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且与思政课教学内在契合程度高。将本土化教学资源融入思政课,有利于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相结合、抽象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相结合、由教师驱动转为资源驱动学习,可提升该课程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实现教学系统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6.
建设高质量的“大思政课”,不仅需要丰富和拓展思政课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资源、教育形式,而且需要从方法论意义上对思政课进行改革与创新,真正做到善用“大思政课”。“大思政课”作为对传统以“学校小课堂”和“思政课”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要实现方法论层面的创新,需要有对“大思政课”方法论根据的理论自觉,即要有坚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历史事实和道理论述相统一、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统一的方法论根据的理论自觉。坚持这三个方法论根据的理论自觉,对于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确保“大思政课”建设的正确方向,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工作不断走向深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思政课是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与整体素质同思政课育人成效直接相关。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求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以思政课教师“六要”为行动指南,推进思政课教育实践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融合自洽,对实现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信行”的内在统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六要",即政治要强,做意识形态阵地的守护者,让思政课坚守政治性;情怀要深,拥有深厚的家国情怀,让思政课更有亲和力;思维要新,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让思政课更有思想性;视野要广,用广博的知识让思政课更有理论性;自律要严,坚持"四个统一",让思政课更有感染力;人格要正,用闪光的人格魅力让思政课更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1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为了提高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增 强学生的获得感,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入手,列举了课程亲和力不够,针对性不强的四种主要表现形式:学生 对课程的兴趣不高、教学形式单一、课程之间缺乏融会贯通、学生获得感不强,分析了造成这种结果背后的原因:市场经济改革 和互联网经济时代对价值观的冲击、思政教师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师生交流不够、教学语言没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考核 方式比较单一。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对策与建议:时代化的设计,人本化的定位,情景化的实践,信息化的沟通,项目化的考核, 实用化功效。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六要",即政治要强,做意识形态阵地的守护者,让思政课坚守政治性;情怀要深,拥有深厚的家国情怀,让思政课更有亲和力;思维要新,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让思政课更有思想性;视野要广,用广博的知识让思政课更有理论性;自律要严,坚持"四个统一",让思政课更有感染力;人格要正,用闪光的人格魅力让思政课更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