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荣翼  张卓群 《河北学刊》2003,23(2):101-106
本文从哲学的"二元对立"概念的重要性出发,将文学史面对的若干矛盾分述为两两相关的成对的系列,然后由对它们的分析、论述,发掘出文学史的内在的矛盾和结构.它包括作品轴心/作者轴心,二者分别是重视作品和作者;影响线索/价值线索,二者分别是关注文史影响和本体价值;经典机制/创新机制,二者分别是强调文学秩序的建构和调整;美娱功能/自审功能,二者分别是文学价值的审美方面和思想方面.并认为,这些矛盾既是对撰史者的严峻挑战,也给了他们深入思考、进行一种思想创作的契机;反之,如果采取回避矛盾的做法,容易使文学史流于肤浅.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前后/左右/上下"约量表达的研究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对以下两个问题进行了重点讨论:1.关于"时间约量""数量约量"的两分,认为"年龄约量"其实是"数量约量"的一个小类.2."前后"与"左右"在表示"时间约量"时的不对称性,主要探讨了"前后""左右"在表示"时间约量"中的"时点约量"时的不对称性及语义解释.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人际关系"在中国社会变化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现有研究存在不足,而"关系/网络分析"(guanxi/network analysis)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和理论,它独特的视角与方法可以中国现实分析提供一种崭新的认识.本文将以一些网络分析的研究成果为例来说明其特征与优势,并认为它的研究视角与契合中国人的社会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建立在作者最近所编译的<传播理论的亚洲视维>一书所涉及的研究范围和基础之上.文中尝试以"后现代"、"后美国"与"复古求变"的交叉视角,对目前已经在国际上出现、并在逐渐发展扩大的传播理论的亚洲中心学派进行引介.作者除论析该学派的学术背景宗旨,及其对既有传播理论欧/美中心的批判性反思、受现当代新儒家思想润泽等之外,也展示了该学派在充分意识到亚洲复杂性基础上所开展的、对传播理论亚洲共同性的探求.最后,全文以简要述论该学派主要学者们提出的建构性的亚洲中心传播命题和模式及学派的发展前景作结.  相似文献   

5.
论"交易"     
个人如同企业."交易"与"生产",是社会中任何个人为尽可能充分实现自我主观价值,而对既有"自我资源"和"环境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两项基本活动.其中,交易是对生产的相对高效率替代.任何交易都不存在"客观价值"或"社会价值",只存在以各个人主观价值判断为基准的纳什均衡或自我均衡.市场、企业、政府是人们为提高交易与生产效率而创造出的特殊组织形式.在社会生活中,凡是存在的,都是有效率的.  相似文献   

6.
论"存在"     
在一阶逻辑的形式语言中,"存在"是一阶量词,但作为谓词的"存在"也是可以表达的.肯定"存在"的量词用法并不意味着必须否定作为谓词的"存在".蒯因消除单称句中的名字、将"存在"一律处理为量词的做法并不能解决"不存在"难题.承认在不同的理论之间的确有本体论承诺的差异,就必须承认"存在"的谓词用法.通过在逻辑语言中表示出不同...  相似文献   

7.
论"敢"     
邓伟志 《学术界》2003,(4):123-125
敢 ,是知识分子必备的重要素质 ,是理论勇气的表现。有些学人胆量不足 ,客观上与学术生态环境问题有关。只要管学术的干部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 ,全社会的学术气氛就会活跃起来  相似文献   

8.
"代"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代际关系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关系 ,代际问题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问题。对“代”的科学规定和内涵揭示是研究代际关系和代际问题的逻辑前提和方法论基础。代是自然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的有机统一 ;代具有个体之代与类之代的差别 ;作为历史主体 ,代又是一个退场、在场和将进场的过程 ;在以共同的代文化为特征的代内又总出现具有独特文化个性的“亚代”  相似文献   

9.
异国生存困境是60年代的美国华文文学与90年代的新移民文学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题材。面对生存之苦,前者将其提升为一种存在的哲学思考,在文中以自杀/死亡获得解脱;后者则关注如何应对现实,笔下人物以换血/整容生存策略立足异乡。不同的主题意象蕴含了两代移民作家不同的文化立场。  相似文献   

10.
"五德"论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类一直靠"轴心文化"生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轴心文化即母德就是儒家创立的"五德--仁义礼智信".把握其积极内涵,推陈出新,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人自身的身心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论"共鸣"     
"共鸣"问题,是一个以美学现象出现的文艺问题.由于"共鸣"的发生,是萃生活——认识——形象——情感于一体的复合现象,其内容既深闳,又广博;其含义既迂曲,又玄虚.所以历来被认为是文艺领域中的雾海和岖山——波诡云谲得让人一眼看不透,扑朔迷离得令人伸手摸不着.尤其是在极"左"思潮的搅扰下,不但把这个问题搅得十分混乱,而且把这个问题推置到了理论的"禁区",以致人们不敢去轻意涉足其中了.现在,为了廓清在"共  相似文献   

12.
何念龙 《江汉论坛》2006,(12):124-127
李白之“气”,充沛饱满、丰富多彩,但如果从最具个性色彩和最具影响力的角度看,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这就是才气、酒气、仙气和傲气,李白就是这充沛四气完美融合的凝聚体。“四气”各有特色,并具共性,共同展示了李白文化精神的主导方面:天赋才华、高标自我的自信精神;潇洒不羁、超尘绝俗的自由精神;卓然特立、傲视权贵的人格精神;率真任情、淋漓酣畅的诗酒精神,这就是一个具有异相特质的李白,一个融汇了先天超人和个性气质、精神风貌特异性的李白。由此,李白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这一个”。从文化背景看,李白的“四气”,鲜明标示出中国古代文化独特的内涵以及中国诗酒文化和士人精神所达到的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3.
荀子论"学"     
荀子之学主要为道德之学。道德之学所遵循的是由知-学-智的路线,知通过学而成为具有道德价值的智。学与思二者之间,学为主;学与行二者之间,行为重;学、积和化三者循序渐进,共同构成达致圣人境界的方法。化性入境的关键在于诚。学本身需要一些德性将之优化,包括:一、乐和微等。  相似文献   

14.
"狡猾"罪论     
贾丽英 《学术论坛》2008,31(1):133-137
在汉代"狡猾"一词多出现在律令劾文中,是一个罪名,指惑乱主上、倾乱朝政,贪污受贿、营私舞弊,以及为脱己之罪而诬告他人等具有"诡诈性"的犯罪行为.但是,如同汉代其他罪名一样,"狡猾"之罪又具有罪名模糊、不易操作等特点,随着立法技术的进步,在三国时期此罪被更加具体而量化的条文所替代."狡猾"之罪从刑法典中消失.  相似文献   

15.
论古代"女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女学是妇女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代妇女教育中的主要内容.本文首先论述了女子的社会角色与女学的关系,然后根据女学群书的内容探讨了女学书籍由针对女性局部到全体的发展进程,最后指出了女学书籍与社会之间所存在的互动关系,从而就如何正确地对待其影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王德胜  徐可 《河北学刊》2005,25(4):43-47
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有其各自的标准与规范.自然科学的标准主要是理性标准、逻辑完备性标准、科学实验和科学实践的标准、可重复性标准、唯物论可知论标准、科学的简单性标准;人文科学的标准主要是法律道德标准、先进性和新颖性标准、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标准、美学和欣赏性标准、典型性和独创性标准、生产力标准.自然科学标准和人文科学标准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它们的统一性主要是对象的统一性、研究目的的统一性、成果来源的统一性、研究方式的统一性;它们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预言和猜想、重复与独一无二问题、数学逻辑问题、实验与调查等四个方面.所以,两种科学的统一是"有差异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当前有研究者指责鲁迅"激进"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激进"究竟"进步"还是"不进步",要看它是否有历史的和现实的根据,是否合乎历史前进的潮流.在中国现代的两个历史性时刻,即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传统文化的时候,以及上一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种思潮中进行选择的时候,鲁迅的确都是"激进"的.但前一次适应了历史的要求;后一次左翼文艺运动路线有错误,鲁迅也有错误,然而他的一些重要思想,乃是当时革命文艺思潮留给我们的最可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18.
论"有限政府"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有限政府 ,是指在权力、职能和规模上受到严格的宪法和法律约束、限制的政府。一个现代政府要想成为有限政府 ,必须走“内外结合”的建构之路。  相似文献   

19.
墨家"和"论     
墨家思想的整个体系,就是和谐体系.墨家和谐思想,建立在发展经济,分财共义的基础上,他的理论基础是兼爱,实现的关键在正长.墨家和谐思想直接启动了历史上大同思想的诞生,又是大同思想的基本内容.今天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提出了用美和艺术的审美教育,来代替法国大革命式暴力革命的想法,被法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朗西埃称为"审美革命".在朗西埃看来,审美革命能更好地改造社会,以达到社会的平等.审美革命是一种超越了政治革命的人性的革命,是以"自由游戏"来消弭利益和权力的政治革命的革命.实质上,审美革命并不能完全代替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但是,在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完成以后,在人民掌握了政权以后,审美革命就可以大展宏图,改造人性,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达到人民的真正平等、民主、自由,继而建设人类的共产主义大同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