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共情是指个体在认识到自身产生的感受来源于他人的前提下,通过观察、想象或推断他人的情感而产生的与之同形的情感体验状态。共情的产生与多个脑区的参与有关,根据其作用的不同,可将它们分为核心情感系统、镜像神经系统以及心理理论系统。其中,核心情感系统通过与其他两个系统间的相互协作,形成了具身模仿共情及心理理论共情两种模式的神经网络。这两种神经网络通过横向和纵向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整体的共情神经网络系统。在未来的研究中,可能需要对共情神经网络的作用机制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拓展,深入探讨其调控机制问题,并努力将理论研究的结果应用于临床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开展临床共情基本路径研究,调查共情基本路径执行现状,为共情临床实践提供建议。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江苏省8所公立医院825名临床工作者和在这些医疗机构就诊的807例患者的临床共情基本路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对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共情的认知状况进行比较。结果:在临床共情基本路径中的神态、情绪、倾听、微笑环节,医务工作者与患者的认知存在偏差;在耐心、专注、语言、告知、解释环节临床工作者均表现不佳。结论:临床工作者各路径环节表现不佳,需结合临床共情路径的内涵和实施方法,促进临床共情实践的实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同伴关系是个体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早期积极同伴关系的建立对个体今后的社会性发展和人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共情作为社交粘合剂,无疑有助于个体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我们发现,共情与同伴关系之间的联系会因 共情的维度(情绪、认知和行为)而不同,并且存在发展性差异。分析了共情如何通过情绪、认知和行为路径影响个体早期积极 同伴关系的发展,并根据其影响模式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实践建议。  相似文献   

4.
共情是在区分自我和他人的基础上对他人情绪的体验和理解,共情既是一种人格特质,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共情的结构和功能是近年来发展心理学、比较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焦点之一.共情不是一个单维的心理结构,而是包含着自下而上的情绪分享过程和自上而下的认知调节过程.情绪分享过程是刺激驱动的自动化的过程,而认知调节过程会对情绪分享过程产生调节作用,两个过程既彼此独立又互相作用,以确保个体社会适应的灵活性.两个过程的不平衡可能会导致社会适应问题,甚至引发心理疾病.  相似文献   

5.
共情修辞可被视作推动国际传播的重要路径之一。中国对外援助话语包含了诸多共情修辞印记,契合了情感共情、认知共情和共情意动的共情逻辑,经历了从文化认同到情感认同再到理念认同的过程。研究发现,在共情效果方面,受众与修辞者的共情水平并未表现出一致性,相反,面对修辞者持续高水平的共情,受众情感呈现出周期性波动。受国际话语博弈和“泛媒化”景观的影响,援助国和受援国在修辞者和受众的身份中呈现出复杂的多样性,带动了修辞传播中共情效果的折变。在对外援助语境下,内化共情修辞机制的话语体系建设是实现外部认同和提升援助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临床共情是指医务人员理解患者的体验、需求和想法,与其进行沟通,并检验沟通准确性以提供治疗的能力。研究表明临床共情不仅会对患者和治疗效果产生影响,还会对医务人员自身产生双重作用。临床共情的各种干预方法效果有所差异,文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相关原因及应对策略,提出未来临床共情研究应注重共情能力影响因素的探讨、临床实践培训、干预方法的优化以及个人差异和宏观环境对医务人员共情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共情自上世纪50年代Rogers提出以来.一直受到各流派心理咨询和治疗家的广泛认同,是衡量咨询关系甚至咨询效果的重要因素。从共情的内涵、共情的前提条件、共情的理论依据、共情技术在我国心理咨询理论中的发展——意象对话中的共情技术等四个方面,对共情技术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8.
解读心理咨询中的共情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情自上世纪50年代Rogers提出以来,一直受到各流派心理咨询和治疗家的广泛认同,是衡量咨询关系甚至咨询效果的重要因素.从共情的内涵、共情的前提条件、共情的理论依据、共情技术在我国心理咨询理论中的发展--意象对话中的共情技术等四个方面,对共情技术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共情训练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共情能力的有效性,在某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心小学展开调研,通过基线调查筛选五年级两个自然班级为研究对象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每周接受1次共情训练,每次1小时,连续干预11周,对照组不接受共情训练。干预前后,均采用基本共情量表、人际关系冲突解决策略量表为测量工具。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无论是共情能力总分,还是认知共情、行为共情、人际冲突解决策略量表得分均高于对照组级,且差异均达显著性水平。可见共情训练可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共情能力,进而帮助其改善人际关系,促进其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0.
共情传播与国家形象关系密切,良好的国家形象可以凝聚民心,激发民众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同时,共情传播也为破解国家形象存在的困境与障碍提供了情感支撑.但两者之间存在矛盾,共情极化、共情超限、"反共情"都会影响国家形象的传播与构建.社交媒体发展,为破解两者矛盾带来渠道和技术支持.通过共情融入国家形象传播平台建设、精准共情营造有利于国家形象的舆论环境、共情议题提升国家形象议程设置能力三个途径提升国家形象与共情传播的有机结合,塑造文明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11.
共情促进着人与人之间的亲社会行为,人类社会因共情而温暖。社会工作者长期面对弱势群体、越轨群体和患病群体,需要以共情为前提提供社会服务。共情是把双刃剑,长期投入共情容易产生共情疲劳,主要表现为情绪障碍、身体倦怠、认知错误和行为异常。当下,共情疲劳相关研究在中国处于初期阶段,且较少关注社会工作者这一职业群体。通过回顾国内外共情疲劳相关研究,梳理共情疲劳的概念界定、测量工具、影响因素和干预措施,提出了社会工作者共情疲劳的操作化概念,指出了社会工作研究的未来指向。今后,理论研究和干预措施应该更加关怀社会工作者这一高劳动强度、高认知技能、高情感投入的职业人群,从而推动社会工作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回顾了共情的概念,梳理了目前国内外幼儿园教师共情研究的现有成果,分析幼儿园教师共情研究存在的不足,指出未来研究应着重细化共情发生情境,明确共情指向对象;探究内部影响因素,重视中观环境影响;融合多种研究方法,开发特色测量工具;将共情纳入选拔培训体系,探究具体共情策略。  相似文献   

13.
共情是分享和理解他人情绪并对他人处境做出反应的能力。共情中的性别差异受到了社会心理学、演化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多个学科的关注。尽管研究者们对共情性别差异的意见尚有不一致的地方,但来自主观报告、行为实验、心理疾病分析和生理心理学测量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还是表明共情确实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共情的性别差异可能直接来源于个体家庭内和家庭外的社会化过程,以及个体信息和情绪加工心理特征的差异,共情的性别差异更深层的原因可能是包含激素水平和大脑机能在内的生理基础的差异,而共情中性别差异的最终原因也许可以追溯到演化上的性别原型。  相似文献   

14.
为考察心理学专业与非心理学专业学生疼痛共情能力的差异,对62名不同专业的被试,采用图片刺激范式考察其疼痛共情能力。结果发现:①心理与非心理专业学生的疼痛共情能力存在显著差异,P=0.019;②女生与男生的疼痛共情能力存在显著差异,P=0.039;③检验表明,心理学专业低年级学生与四年级学生、非心理专业一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的疼痛共情能力存在显著差异;④心理学专业学生所在年级与疼痛共情能力高低存在显著正相关,R=0.438;非心理学专业学生所在年级与疼痛共情能力不存在相关。认为心理学专业学生间疼痛共情能力强于非心理学专业,女性学生的疼痛共情能力强于男性学生。  相似文献   

15.
共情作为一种重要的能力对高职思政课教师尤为关键,它渗透于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教学设计要以共情为切入点,选取教学内容要以共情为着力点,组织教学实施要以共情为支撑点,进行教学评价要以共情为关注点。  相似文献   

16.
临床共情,是指医务人员理解患者的体验、需求和想法,与其进行沟通,并检验沟通准确性以提供治疗的能力。临床共情会对医务人员的工作产生影响,文章回顾了医务人员临床共情与工作倦怠的研究,分析了两者的关系,进一步从临床共情的产生过程和调节过程两方面探讨了临床共情的机制,为临床共情与工作倦怠复杂的关系提供了解释,并对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通过共情训练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扰往往和他们缺乏共情能力有关,本研究旨在探索通过共情训练来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的方法。借鉴国内外多种共情训练程序,设计一套提高大学生共情能力及人际交往水平的训练方案,将68名大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对实验组的大学生进行共情能力的干预,对照组的大学生不进行任何干预。结论表明:大学生共情能力可以通过有效的干预手段得到明显的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人际敏感都会随着共情能力的提高而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探讨健康素养、感知医患共情对患者依从性的影响,以及患者信任在其中发挥的中介作用。运用改良版中国患者健康素养量表、诊疗关系共情量表、维克森医师信任量表和患者依从性量表,对安徽省某综合性三甲医院门诊患者进行现场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720份,相关性分析显示健康素养、感知医患共情、患者信任与患者依从性均具有相关性(r=0.230、0.419、0.380,P<0.01)。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患者信任在健康素养与患者依从性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患者信任在感知医患共情与患者依从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提示应采取措施提高患者健康素养水平,重视医生诊疗共情能力提升,促进医患沟通交流,增进医患信任,进而达到提升患者依从性、维护患者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交机器人逐渐出现在家庭、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日常生活与媒介交流环境里,他们与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在人与机器建立新型亲密关系的过程中,同理心扮演了重要的作用。人们通常认为与机器人的社会互动是基于"拟人化",即对人类社会能力的想象投射,然而此说法争议较大。本文拟将社交机器人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人机互动的现象描述,探讨我们能不能对机器人产生同理心这一认知谜题;然后进一步讨论"是否应该以及为什么需要对机器人移情"等问题;最后在直接感知理论(DPT)的基础上提出"非对称社会互动感知论"这一描述性框架,探索社会化在"人机共情"现象里达成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现代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融合——对共情的理解与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共情(Empathy)概念,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人本主义的共情为精神分析中的澄清、对质、解释等各种技术提供了更佳的表达态度与方式。而现代精神分析指出,没有潜意识层面的反移情就没有共情。对反移情的深入理解是一种更高级的共情。现代精神分析学者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中所涉及的共情观点,体现着现代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