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自异载孔子生年之《史记》问世,二千余年孔诞之争不决;然,《史记》“鲁襄公二十二年”者,何所据源,诚当考辨析明之。考《世本》载记孔子生年说,纯系子虚乌有。至今所见文献,可为《史记》“孔子生年”载记之源者,惟公、谷二传《春秋》耳;不过司马迁之误解《春秋》历纪,乃助后世曲纪孔子生辰千有余年矣.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片忽视了影片的伦理色彩、人文精神、思想深度,华丽的形式与苍白内容形成了巨大反差,奥斯卡情结、商业化追求和编剧的弱化是导致中国大片如此状况的原因;影片《英雄》摄取了众多中国传统元素,在暴力成为影片的突出场景时却难觅人性人文精神,它混淆了秦王统一霸业与人民和平愿望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刺秦”历史观;电影作为一门综合的视听艺术,应该是诗、画、情、思的有机结合,而《十面埋伏》中的爱情恰恰缺乏人性的高贵和情感的深刻;过于强调娱乐性,过于追求风格的华丽与美艳,过度强调感官冲击力,导致《无极》忽略了对善良心灵的建构与升华,丢失了大片语义骨架之精深,没能成就大片的艺术精神境界;作为本土电影,《夜宴》“中国味道”甚淡,“东洋风味的汉文化表达”让观者有种找不到北的诧异,而对传统文化艺术精髓的隔膜和把握上的失控,限定了《夜宴》艺术品格的高度,商业票房意识的无限张扬,终使影片沦入整体空洞和庸俗命运;《满城尽带黄金甲》将精力财力都置于形式的豪奢、场面的恢弘、色彩的绚烂上,却缺乏对于剧本的精心构思,从剧情构思、人物性格到细节台词等,都采取从《雷雨》中“拿来”的拷贝方式,缺乏创造。  相似文献   

3.
《西厢记》作为元代戏曲作家王实甫改创的戏曲菁华,上承唐宋诗词传奇,下启明清小说经典,其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象集中反映了作为封建时代非主流文化的爱情类故事的基本创作理念。其中《西厢记》之“西”看似无意,但从“西”在文学中所蕴含的佛教、红娘、美人与温馨、寂寥情感等不同含义出发,可帮助我们构建从《西厢记》到《红楼梦》的欣赏之路。  相似文献   

4.
在<鱼丽>篇中可以看到巴楚音乐的元素,<鱼丽>、<南有嘉鱼>正是以巴楚音乐的特色,在"四夷间奏"中独树一帜而得以流传.当今湖北巴东、长阳的山歌、民歌都活跃在生产劳动或祭祀文化、节日庆典之中,成为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今日的三峡民歌与古代的<鱼丽>、<南有嘉鱼>有一种割不断的渊源联系.  相似文献   

5.
6.
《易》之"象"与《诗》之"比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易传》的阐释下,按照《易》之所成及所指,《易》之"象"有以下三类含义:一、卦、爻以及其征象;二、象征,模拟;三、物象,意象.《易》之"象"与《诗》之"比兴"相类.《诗》之"比兴"离不开意象,某些意象具有原型的意味,内涵丰富.《易》以"象"认识自然和社会,《诗》以"象"表情达意,它们以取象思维为基础,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驺虞"考辨     
<诗经·召南·驺虞>篇的"驺虞",历来争讼不一.通过对<诗经>研究的历史考察,参证文献资料,并对<山海经>的资料加以辨析,认为"驺虞"是兽名,后世视其神异,解作西方之神兽"白虎",对其崇拜,同时赋予了神话传说的内容,具有原始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9.
对<汉书>中"孰"与"谁"这一组同义疑问代词的共时描写和同先秦典籍、<史记>等的历时比较,认为二者从先秦到东汉的发展演变是十分复杂的,东汉时期"谁"完全占据主导地位,"孰"日渐衰落.  相似文献   

10.
汉人一致称道 :孔子《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 ,亡国五十二”。这是考证孔子《春秋》的重要证据之一。所谓“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 ,是指孔子《春秋》之中有“弑君”之事三十六起 ,“亡国”之事五十二起。牛鸿恩《“弑君三十六 ,亡国五十二”考实》(载《聊城大学学报》2 0 0 3年第 5、6期 )一文 ,根据他自己给出的主观“界定” ,否定这一史实 ,并称笔者的“选题不具有学术价值”。牛先生不仅对笔者的研究成果表示不屑 ,而且从根本上否定孔子作《春秋》的历史功绩 ,实在“背于情理”。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管子》“三匡”的命名分篇与简制长短无关 ,而有其内在意义。“三匡”之匡来源于对桓管功业“一匡天下”的评论 ,辅相、匡救等义只得其一偏。而“三匡”大、中、小的区分与《逸周书·文匡解》中的提法完全符合 ,不仅是“借用名词”而已。“三匡”是各自以正天下、正国、正民为中心 ,而又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一组文章。  相似文献   

12.
"二南"探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南"之难以厘定,既有历史与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关系梳理不清的问题,又有《诗经》在汉代以来经学化嬗变中遗留下来的种种玄机。依据周王室经营南土的进程,可以考察"二南"作品产生的年代和地域。"二南"列于《国风》之首,只能从乐章的角度去索解。  相似文献   

13.
大祝"会"辞源流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会"辞本为祝官代神宣讲的责善之辞.早期的王公诸侯常常代表上帝对臣民提出要求,他们实际上是在行使大祝的职责.<逸周书·商誓>就是武王的会辞.西周中期到春秋时期,祝官制度正常运行,会辞也就由祝官制作宣讲,<逸周书·周祝>是这种祝官会辞的样本.战国时代,祝官制度被破坏了,但会辞体式并没有随祝官制度一起崩坏,诸子利用会辞体式来宣讲自己的哲学思想,如黄老道家的<黄帝书·称>;各级政府利用会辞体式来培训官员,如<为吏之道>.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片忽视了影片的伦理色彩、人文精神、思想深度,华丽的形式与苍白内容形成了巨大反差,奥斯卡情结、商业化追求和编剧的弱化是导致中国大片如此状况的原因;影片《英雄》摄取了众多中国传统元素,在暴力成为影片的突出场景时却难觅人性人文精神,它混淆了秦王统一霸业与人民和平愿望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刺秦”历史观;电影作为一门综合的视听艺术,应该是诗、画、情、思的有机结合,而《十面埋伏》中的爱情恰恰缺乏人性的高贵和情感的深刻;过于强调娱乐性,过于追求风格的华丽与美艳,过度强调感官冲击力,导致《无极》忽略了对善良心灵的建构与升华,丢失了大片语义骨架之精深,没能成就大片的艺术精神境界;作为本土电影,《夜宴》“中国味道”甚淡,“东洋风味的汉文化表达”让观者有种找不到北的诧异,而对传统文化艺术精髓的隔膜和把握上的失控,限定了《夜宴》艺术品格的高度,商业票房意识的无限张扬,终使影片沦入整体空洞和庸俗命运;《满城尽带黄金甲》将精力财力都置于形式的豪奢、场面的恢弘、色彩的绚烂上,却缺乏对于剧本的精心构思,从剧情构思、人物性格到细节台词等,都采取从《雷雨》中“拿来”的拷贝方式,缺乏创造。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定州简本论语》、海昏侯墓出土文献《论语》简文三种文献中"知""智"的词性在各个文本空间中体现出来的规律性,如唐写本"知"只作动词,"智"只作名词;定州简本"(智)""智"只存在于前半部分文本中,"知"只存在于后半部分文本中,且都各自作名词和动词;海昏侯墓出土简文只有"智",同时作动词和名词.属于《...  相似文献   

19.
“七体”是继枚乘《七发》而产生的一种文体 ,从古到今 ,人们都对它的文体特征、源流演变有不少的讨论。但是不少观点望文生义 ,甚至以讹传讹 ,本文为此作了正本清源的梳理。  相似文献   

20.
现当代文学名作《边城》与《芙蓉镇》在对人性的表现方面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也存在许多重大的差别。对这两部作品在人性表现上的异同之处作较详细的分析 ,力求作出合乎实际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