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律素质的提高是全民族法律素质提高的前提和基础,而决定法律素质的关键因素应是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是法治精神得以形成和法治社会得以实现的关键。本文试就如何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进行探讨,寻求切实可行的培养途径,以促进法治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法治社会建设要求加强全国人民的法治观念.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国家的法治进程受到其法治观念的直接影响.近些年发生的一些列事件表明大学生的法治观念仍需加强,所以对于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养成和提升需要足够重视,培养大学生具有法治观念、拥有法律信仰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3.
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促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是基层治理的重点。农村“法律明白人”是有法治信仰、法律知识、能积极参与法治实践的村民,并且依托其天然的地缘因素和乡土情怀,是促进乡村自治、法治和德治融合的重要“生力军”。但从目前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的实践来看,“法律明白人”培养依然存在培养效果不明显、培养范围有限以及参与法治实践不足等现实困境。为保障乡村“三治”融合治理的有效实施,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扩大培养范围、加强培训力量、完善参与法治实践的配套机制是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4.
律师职业道德具有特殊性,但在整体价值等级上并不高于社会道德。职业道德是律师的共同信仰和行为准则,当所有律师将这种信仰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时,法律就有一批忠实的执行者。法律职业和社会上其他职业不同,它是把法律的公正、公平的运用到社会中的人和事。只要我们信仰法,只要我们对中国的法治建设充满信心,我们就一定会创造出一个良善和谐的律师执业环境。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形势下,当代大学生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而服务。尽管我国的大学生数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其法律信仰的培养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从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及法律信仰的基本含义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在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现状,并有针对性地对现阶段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养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付弘 《人才瞭望》2015,(6):210-211
多年来,青海广播电视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直把法律教育、普法任务作为己任,把法律文化从校园普及到社会,不仅创建了法治和谐的校园,也在建设法治青海、法治社会的进程中承担了一所高校所应承担的任务,并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法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完善法制是对和谐社会的支撑,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依赖于法律制度的推进,必须借助于法治建设。法治社会不等同于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应当是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8.
法律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人的基础”。新时期,法学本科教育担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第一线输送人才的任务,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当重新定位于培养我国法治建设所亟需的具备基层工作能力和一定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9.
发展地方经济关键在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而当前一些地方人们的法治观念淡薄,法律的执行效率低,不善于运用法律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应该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实现地方政策的法律化,加强执法的力度,优化投资环境,建立适合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10.
人社干部是建设法治人社的中坚力量,其法治能力直接关系法治人社建设的进程和效果。在全面推进法治人社建设中,人社干部要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坚定法治信仰为基,以树立法治思维为核,以善用法治方式为要,自觉提升法治能力,做到以法治思想凝聚人社发展改革共识,以法治眼光审视人社发展改革问题,以法治办法破解人社发展改革难题,确保人社事业在法治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必须明白法治的定义,清楚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的关系,明确党依法执政的新任务,增强法律意识,懂得依法行使权力和义务。党的新部署对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在非专业领域普及法律,真正体现法律的生命力和法律的权威。本文简述了如何有针对性地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依法治国方针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高燕 《人才瞭望》2016,(16):198-199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主渠道.法律基础教育不只是传授具体的法律知识,而是由法律知识入手,使学生形成法治思维的教育过程,主要培养大学生的守法意识和维权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有效途径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  相似文献   

13.
法制到法治,老生常谈,社会转型,和谐大同,法律这种强制性的行为规范将扮演自己新的角色。遵循中突破,秉承中发扬,现状出发分析中国法治发展。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社会发展目标,是党和政府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和谐社会的所有问题都必然归结于法治问题,或者与法治密不可分,法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必须依靠法律来推  相似文献   

15.
法治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法治文化是是立法的思想和心理基础,是正确使用法律的思想保证,是公民守法的心理基础。法治文化建设对国家的稳定发展,保护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高校的法治文化培育是我国法治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本文通过论述高等学校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一些高等学校法治文化的培育策略。  相似文献   

16.
法治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不仅是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推动社会文明和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由于现实中存有部分思政教师缺乏法律知识,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上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同时,法治教育课程资源衔接未完善到位和法治教学研究及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也阻碍了法治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本文将从高中思想政治课中优化思政教师教学模式,法治育人要从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有效衔接,以及增强高中生学法意识的现状进行探究。因此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要结合教师的教学模式及学生学习方法,将法治精神融入到教和学中去,对法治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7.
商鞅是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其通过变法将泰国改造成富裕强大的国家,为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商鞅变法的内容涵盖多个方面,其中也体现了商鞅法治思想的主张.通过对商鞅的“重法”“重罚”思想以及在法律执行过程中的若干价值取向的分析,总结商鞅法治思想中的可取之处,指出应该避免的问题,并结合当代形势,希望为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和发展提供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18.
1999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法治作为一种先进的治国方略已被我国所接受,成为我国的治国理念。普法作为推进法治社会进程的一种手段正迅速展开,我国已经完成了五个五年全民普法规划,正在积极开展"六五"普法计划。普及法律的工作正如火如荼的进行,我们需要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来展开未来的工作,农村作为我国的大后方和根据地最能反映普法工作的成就和不足,因此我们在孝感市孝昌县实地调查了农村普法的现状。  相似文献   

19.
全面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入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的法治化发展,农村法治建设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我国法治国家目标的实现.将法律文化建设融入到社会主义农村的建设中,将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融入到农村的文化生活文化建设中势必会推进农村的法治化进程,使农民的法律意识得到不断提高,应该从制度层面和意识层面等多角度全面加强农村的法治建设,不断完善农民纠纷解决机制,使农民解决纠纷的思维方式逐渐向法治化转化,促使我国早日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20.
短信平台     
《人才瞭望》2014,(7):110-110
三大基本法:领导的看法、领导的想法、领导的说法;三个诉讼规则:大案讲政治,中案讲影响,小案讲法律;三个法律效力原则:宪法做给外国人看,法律服从内部规定,内部规定服从领导指示;法治基本状况:严格立法,普遍违法,选择执法。——中国法治现状1.远眺:减轻眼睛疲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