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意义非常重要的一次自强运动,它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改君主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倡导民权、平等。但是由于报酬递增以及政治市场的不完全,自我强化机制使专制主义制度陷入了路径依赖,专制主义制度被"锁定"在一种无效率的状态。戊戌变法由于无法打破路径依赖下形成的制度均衡,无力实现制度创新,最终以失败告终。在这里,我们认为可以用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来找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从现代化的视角考察,辛亥革命与此前的戊戌变法、立宪运动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是自戊戌变法开始的近代中国政治变革进程演进的结果。甲午战争之后,国人认识到进行制度变革的迫切,维新变法之呼声高涨,遂有1898年的维新变法之举。戊戌变法虽遭守旧势力的镇压而失败,但经过庚子之变,清王朝已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于是"清末新政"及"预备立宪"相继上演。但清王朝对将会危及其统治特权的"预备立宪"敷衍、拖延。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自戊戌变法开始的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进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3.
冯荣 《理论界》2012,(7):128-130
戊戌变法是中国政治体制走向现代化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从宏观角度看,虽具有明显的历史滞后性,但从微观角度看,又具有急于求成的冒进性。二者的矛盾关系不仅导致戊戌变法的失败,而且也折射出中国改革所面临的道德文化惰性和传统政治困境。  相似文献   

4.
“近代之世每次民主运动虽失败,却都对资本主义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如西太后取缔戊戌变法,但历史潮流促使她又不得不在义和团运动后,也搞起立宪。有人说她的维新立宪是假的,不确切。有假也有真。她实行戊戌变法所未实现的一些经济政策,出现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黄金时期,这就是‘真’,但她要保持专制统治,不可能搞民主政治,这就与戊戌变法要实行民主政治相背,这就是‘假’。”①这段话是我在答《社会科学报》记者问时,对辛亥前十年清政府所办的“新政”在社会经济和政治关系上的矛盾的概括。本文对此论点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5.
康有为是参与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之一,自50年代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术界对他在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评价较低,这是因为有两种说法一直为多数研究者所接受,一曰:康氏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跌入了帝国主义的圈套”,成为其“推行侵略政策的工具”,与洋务派主张的“以夷制夷”并无二致。一曰: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康氏的政治思想倒退到反对民权、膜拜君权的立场,最终堕落为保皇党,成了社会前进的绊脚石。  相似文献   

6.
戊戌变法期间,资产阶级维新派曾提出过各种各样的改良中国社会的政治方案.对于他们来说任何一项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乃至社会习俗的改革,似乎都是促使中国富强的“根本之道”.当他们反对封建科举制度时,好像“八股” 一废,就可人才辈出,中国也就可以立臻富强了,所以他们说,政治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正> 康有为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中的领袖,是那个时期的思想界一位特出的思想家,同时又是近代一位重要的诗人.解放后,我们从某些政治概念出发,硬以戊戌变法为界,将康有为的诗分成进步和反动的两个部分,并对他后期的诗作几乎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这是不公允的.为了全面地、正确地评价他的诗,我想谈谈康有为戊戌后的海外诗.一八九八年(光绪二十四年)秋,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于政变前一日乘轮离京、逃亡海外,由香港而日本,由日本而东南亚,再至欧美诸国,足  相似文献   

8.
在晚清留学日本的热潮中,由一批有理想有抱负的留学生组成的政治群体在社会面临大动荡、大转折的紧要关头迅速崛起,成为一支活跃于中国政治舞台的重要力量。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成长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杰出人物,为推翻满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留日学生政治群体的出现,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社会现象,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本世纪初,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曾经风行一时的维新思潮已不再属于社会思潮的前列。东西  相似文献   

9.
王亚芳 《学术研究》2004,(7):108-111
在戊戌变法时期发挥作用的多种政治力量中 ,帝党是十分重要的一支 ,对维新运动的高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辩证地看待帝党的一系列社会活动 ,以及他们在选拔人才、政治体制、思想文化、经济改革方面的主张 ,是对帝党这一政治集团进行评价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赵阳 《理论界》2009,(9):122-124
明代万历年问的张居正改革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一次著名的革新变法运动.张居正改革创造了历史上的"万历中兴",但随着张居正的逝世,张居正改革最终失败.通过对张居正改革成功和失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可以更好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戊戌变法失败为契机所引发的梁启超式的反思及其迥异于前的历史性行为,表征着历史由政治变革转向文化启蒙的深刻变化。它虽然只是发生于两次政治变革的历史空当中难以持久,但却有幸成了20世纪文化启蒙运动的开端。梁氏的文化批判及其对“诗界革命”、“文界革命’与“小说界革命”的积极倡导,已揭橥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时期所关注的诸多基本命题,并以其在新历史层面上的整合,事实上构成了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开端。  相似文献   

12.
李喜所 《河北学刊》2001,21(3):74-79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在不少论著中深刻反思变法的全过程,提出了许多有别于世人的观点.他认为变法本身没有错,问题的根本在于没有将他们的变法主张贯彻下去,除旧而不布新,变法而不变人,再加上光绪皇帝无权、守旧官僚反对,就无法使变法获得成功.这些看法对梁启超在20世纪初年乃至终身的思想观点都发生了较大的影响.一百多年来,学术界对变法失败的研究也出现了种种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作为对儒教中国的政教传统谋求一体改造的近代戊戌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却引发了孔子观念与孔教信仰的深刘裂变,而且使近代保守主义者呈现出了各自不同的、乃至绝不相容的种种面孔。他们在守旧与开新、尊孔与保教、纲常名教与自由平等之间,做着各武各样的选择。正是他们那各自不同乃至彼此对立和冲突的选择意向,预示了儒教中国在近代注定走向解体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4.
徐甡民 《学术界》2001,(4):41-53
近现代的上海市民社会,其对于社会体制的变革有着热切的期盼,然而与此同时,它又是社会稳定和制衡的重要力量.市民社会具有革命性,而暴力革命却又并非是它的选择.因为在它看来,暴力革命在摧毁专制的同时,将孕育新的专制."广场民主"和"直接民主"也不是市民社会的理性选择.正是在相对缺乏民主基础和法治精神的国度,民变易生.然正是如此,激进的民变容易造成社会的失序和失范.市民社会追求的是演变,是在旧体制中进行变革的诉求和实践,从而在循序渐进中改造旧体制.戊戌变法曾经是一次重大的演变实践.但是由于方法上的激进,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机遇以及某种价值理念就此丧失.  相似文献   

15.
韩小林 《齐鲁学刊》2004,(1):101-104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一次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运动,提倡全面向西方学习,并颁布了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的法令,对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唐明贵 《阴山学刊》2004,17(1):81-85
戊戌变法失败后,为了寻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出路,康有为以经邦济世为旨归,借用西方近代的人道主义学说、政治理念以及经济思想重新诠释《论语》和《孟子》,使传统经典充实了近代意义的新内容。这与他自身的西学储备、儒家经典的与时俱进性和现实社会的需要有关联。通过对两部经典的创造性解释,康有为拓展了儒家的外王学,促进了儒学向近代转化。  相似文献   

17.
康有为与晚清民办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康有为对中国近代工业中官办和官督商办模式进行了猛烈抨击,明确提出应以民办经济为主.从各个方面大力促进其发展的思想主张.康有为的民办经济思想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观念在中国的初步形成,对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改变工商政策,以使民办企业成为新的主要投资者,以及戊戌变法中的经济变革和清末"新政"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对于商鞅变法,前人论其成败,多是从变法的延续性、变法的影响等方面加以探讨。要证明商鞅变法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应该看变法者,也就是秦孝公与商鞅实行变法的目的是否得到了实现。商鞅变法后,秦孝公与商鞅的变法目的都得到了实现,故而变法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9.
姚轩鸽 《阴山学刊》2010,23(2):30-38
两千多年来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一切变法和改革,不论是政治的、经济的,还是社会的等等,几乎鲜有成功者。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皇权专制政体本身的极端恶劣性及其自身的不自由、不人道、不公正与不平等性,几乎都是在挑战社会治理——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利益总量——这个终极标准。王安石财税变法的流产或失败的根本原因同样在于此,在于其财税变法挑战了财税治理的终极目的,无视人道自由原则,违背了平等人权原则。  相似文献   

20.
革命与改良是当今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以往研究存在绝对肯定近代改良,否定近代革命;抑或过分强调革命积极性,而有意削减改良合理性的偏颇和缺陷。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讲教师应对中国近代革命与改良所处之两难境地,以及二者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客观承认二者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引导学生认识改良道路失败命运在于当时社会场景所限,而民主革命情势日趋成熟,与改良相较更具号召与吸引力。近代中国人民在改良与革命之间进行了艰难抉择,最终选择革命方式并于具体实践继续艰辛探索,具有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