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短信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手机短信的“拇指运动”直接催生了一种文学形式——短信文学。如果说贺岁电影大师冯小刚的电影《手机》仅是以短信为主题,不是地道的“短信文学”,那么江苏电视台今年举行的“‘指上论键’短信文学第一季度诗歌征集”活动,则完全拉开短信文学的大幕。短信作为新兴媒体,它的蔓延和感染力似乎远远超过  相似文献   

2.
手机文学,又称"短信文学""拇指文学"或"移动文学",是首先为手机用户创作而在手机上以短信的方式传播的文学,目前已经形成了短信文学、WAP文学和彩信文学(彩E)三种类型。它是文学领域里继网络文学之后伴随现代传媒的脚步所出现的又一种新的文学现象。从已有的创作情况看,手机文学具有篇幅短小、方寸千里,构思奇巧、节奏紧凑,语言生动、诙谐幽默等基本特点。尽管手机文学尚处于蹒跚学步阶段,但其越来越强劲的发展势头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浅谈短信文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短信的普遍运用,以及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短信文学以一种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全新姿态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它形成于2002年下半年。从文学、语言学、传播学、文化学、社会学等角度来分析短信文学,可以发现其类型有诗歌、散文、情书、小说;其特点表现为语言生动性、短小精巧性、民间世俗性、流通的便捷性。短信文学带来了文学的传播方式和阅读习惯的改变,也改变了文学的文体形式。其最大意义是让文学在手机时代或信息时代,走进了千百万参与者甚至写作者的心里。从某种程度上说,这让我们的民俗文化潜移默化地进入了大众的视线。  相似文献   

4.
马相武教授的《短信文学的文化意义》夸大了短信文学的社会文化意义,离学理和事实甚远。假如我们看不到文学降低高度所潜藏的弊端,以为“文学能够降低自己的门槛”就任其降低门槛,甚至还鼓吹“文学需要降低自己的门槛”,那就很有可能得不偿失了。一方面,我们必须注意到潜藏于新技术背后的商业力量;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竭力避免走入“技术万能论”的心理误区。倘若把“文学本身”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代”寄托在“新技术和新载体”上,那么,虽然不能说完全是梦想,但仍不免让人感到有些悲哀。  相似文献   

5.
虽然还有很多人质疑短信文学的合法性,但无论是实践中还是在理论上,它早巳成为一种确然存在。内在精神上的幽默娱乐、形式叙述上的凝练精约和传播接受上的互动快速等文学性特点的新质显现使它在文学地图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精英主义”地鄙弃这些无异于掩耳盗铃。  相似文献   

6.
河洛理学有力地塑造了河洛文学的精神品格。从文学观念看,由元结至二程,他们强调文学的社会道德功能,籍文以传道明心。从主题看,“理”的渗透和“道”的高悬,是河洛文学的一个显著标志。从人物形象看,“理学名区”的典型环境生成了独特的河洛文学里的典型人物,而河洛文学里的人物形象反映了河洛理学文化环境。河洛文学真实地再现了河洛地区伦理状况,呈现了可能正在消失的那方土地上的理学文化,为中国地域文学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7.
陈长生 《南都学坛》2002,22(2):61-67
文学“诺奖”是 2 0世纪重要的文学———文化现象。有以下原因撑起了它的权威性 :逐步从西方走向世界 ,走向相对的成熟与完善 ;从作家层面看 ,获奖者大部分是民族文学的巨擘 ;从作品的层面看 ,获奖者的创作观念是进步的 ,其成果是丰硕的。但百年文学“诺奖”也有双重遗憾 :即“失视”与“偏视”。国籍的偏失、语言的失视等使它有时出现一些不公  相似文献   

8.
重新理解延安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代文学研究界应该重返延安文学场域,力求对延安文学有所全新的理解。对“延安文学”的命名、延安文学的性质以及延安文学的复杂性进行了重新探讨。认为:“延安文学”的命名可以追溯到延安时期;“党的文学”构成了后期延安文学的性质,它既是一种文学观念,也是一种文学形态;新的延安文学研究应该直面与重写延安文学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从文学制度的角度,对文学评奖这一范畴做出了一种历史性的研究。论文提出,文学评奖作为文学制度的一个面向,它本身也是社会现代化和文学现代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个产物。一方面“制度”与“文学”的关系,以及“评奖”与“文学”的关系必然会投射于文学评奖之上。同时,作为具有某种独特性的文学评奖的出现是与社会现代化和文学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特定因素紧密相联,而这些特定因素在相当程度上界定了文学评奖。在这两个方面的制约下相应地形成了文学评奖及评奖策略上的某种特点。  相似文献   

10.
短信文学是一种碎片化的、断章式的、重复着的新形态文学。在现代电子技术的蓬勃发展中,短信拯救了情书,成为人类生存的诗意拂照;而短信作品的口语化表达则展现了民间朴素但旺盛的创造力。情感性与创造性充分体现了短信文学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解构主义和比较文学双重语境的观照之下,文学翻译已突破外国文学、翻译文学的传统视阈而演化成为中国文学形态。其意义在于,它打破了西方权力话语的垄断态势,使文学翻译不再单纯地成为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忠实的阐释媒介,而是能够积极参与到中国本土文化的现代化和全球化建设中去。当前文学翻译所面临的“政治”任务是,既要挑战西方文化霸权的压迫,也需要正确认识、接受和积极转化西方文化的影响。没有后者,中国的民族文学就不会成为真正的世界文学,而文学翻译学也不会真正发展成为人们所期待的人文学科。  相似文献   

12.
文学史学的创建和文艺学的离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百多年来丰富的中国文学史实践,催生着文学史学。文学史学反思和检讨文学史家的工作,总结文学史研究的发展历程,提炼有关文学史研究的原理性认识,是一门亟待建设和有发展前途的新学科。它与文学理论(亦称文艺学)有着天然而深刻的联系,又有着重要的区别。在互补互促的前提下各自分头发展,有利于这两门学科在当前条件下健康地成长壮大。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篇关于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论文。文章对作为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主体之一的苏联文学进行了整体性的观察,作出了三个判断:苏联文学的影响比苏联这个国家的影响更长远;苏联文学史中的经典作家不能否定;苏联非主潮文学不能与主流文学同日而语。最后得出结论:苏联文学并非昨日黄花。  相似文献   

14.
文学性不仅已经渗透到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构成了维护后现代状态的重要因素,而且可以促进文学理论范式的变革.对"文学性"尤其是跨学科的"文学性"探究,是文学理论既突破画地为牢又保持紧贴自身、从而摆脱当下危机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5.
跨越中的留守——比较文学的学科处境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越性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立场,文学性是比较文学的学科归属。没有跨越,不是比较文学;没有文学研究,也不是比较文学。跨越中留守是比较文学的学科宿命。比较文学要生存和发展,需要学科内外的宽容,只要根在文学,如何跨越,只是视角的不同,应当允许。只要还有人坚守比较文学研究的阵地,比较文学就不会消亡。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学在西方文学中被视为边缘文学。莫言荣获诺贝尔奖的事实说明中国当代文学在西方文学中已由边缘步入中心,其发展变化符合文学多元系统论的发展规律,成为阐释边缘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论中地位变化的有力佐证。文章在分析莫言作品成功走出去所涉及的影响因素外,也阐明了译者在文学翻译中所遇到的翻译策略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7.
呈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知识谱系或关键词必然牵涉文学叙事的"权力"和它的实施步骤。文学叙事即构成了对一种权力普遍性的寻求。文学史并不是由中性材料堆垛成的一长串文学事实,而是文学叙事权力全面渗透、控制着的场域。权力诉诸文学有多种表现方式:文学社团和办刊、翻译、文学批评和论争、作家创作对读者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8.
东方民间文学与东方文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东方文学的整体是由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构成的。东方民间文学是东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学是所有民族文学的母体,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一部民间文学作品和一部作家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民间文学传统或者口头传统与一个民族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东方各国的民间文学共同构成了东方民间文学的实质内容,是东方民间文学作品描述和理论探讨的基础。目前东方民间文学的研究状况还基本处于"一国民间文学"的阶段,各国的研究状况很不平衡。研究东方民间文学要关注民间文学的口头传统。重复和程式化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东方民间文学的学科建设,既要吸收和继承东方文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些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还要吸收民间文学界的理论成果,并以东方各国一国民间文学研究为基础,逐步建构东方民间文学的理论结构和体系。  相似文献   

19.
台湾新文学史的叙述向来难摆脱民族、政治的纠葛,或以政治上的反共、解严为依据,或以文学思潮上的写实、现代、后现代为依据,或以文学社团的成立为依据。本文仅对目前可见的几种分期,加以描述,并略做检讨。日据时期的台湾新文学分期,不应该被简单划分为一个殖民统治时期,目前较普遍的一个分法,是将日据台湾新文学划分为三阶段,第三阶段从1937年中日进入战争前夕到日本战败的1945年,几乎没有异议。战后台湾新文学史的分期,各论者亦有不同的看法及理论依据,最为常见的是以十年为断的分期法。唯每一种主观的论述,各照一隅,互有得失,台湾近百年的新文学究竟该如何分期、如何叙述,有待于作进一步反思。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地域文学,美国“南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素以其鲜明浓郁的本土特色著称于世。然而,深入考查发现,其本土特质中却蕴蓄着丰厚的欧洲文化元素,尤以欧洲骑士精神最有代表性。聚焦“南方文艺复兴”时期作品所体现的欧洲骑士精神,探析其对欧洲骑士精神的吸纳与融汇,揭示骑士精神对该文学道德体系的筑基作用,为从异域因素探究本土文学特色的发生与成型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