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0 毫秒
1.
雷丁揭示了分析传统的某些元素使得黑格尔转向的时机已经成熟,同时展示了特别易被分析传统使用的黑格尔见解的某些特征.作为一位语义学的、逻辑学的和形而上学的整体论者,黑格尔被推向整体论却难以发现用融贯的方法表述他的整体论.康德迈出了通向黑格尔整体论之路的第一步.雷丁既强调康德对黑格尔的影响,也重视亚里士多德对黑格尔的影响.由于黑格尔的词项逻辑与我们的逻辑的差异,产生了使黑格尔思想融入分析对话这项核心计划的实质性张力."规定的否定"这一核心概念使人没有理由认为黑格尔的意义将被"遮蔽".雷丁在分析哲学与黑格尔思想的继续对话方面开辟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康德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逻辑关系象他们哲学之间的时间关系一样,黑格尔哲学是后康德哲学,表现为西方哲学史发展的更高阶段。实际情况并不尽然。本文试图在首先确立康德哲学在一般形而上学以及哲学史上的地位的基础上,探讨康德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应有的逻辑关系。在西方哲学史上,由巴门尼德、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土多德、托马斯、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到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所构成的哲学史,实际上就是西方古典形而上学史。形而上学是早在古希腊哲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确立的,它指一门以超越感性事物的。比感…  相似文献   

3.
对于传统形而上学二元对立的抽象同一性思维方式及其困境,黑格尔和马克思都予以了深刺的批判.然而,由于黑格尔和马克思对此选取了不同的路径——前者是通过理性批判、后者是通过社会历史批判来完成的,这就导致了两种全然不同的结果,即黑格尔虽然力图超越形而上学但却重新陷入其中,而马克思则实现了对形而上学的革命性变革.文章试图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做一番比较,以期对我们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形而上学变革思想以及马克思哲学的真实性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剖析 1 843至 1 847年间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七次批判 ,指证了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就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清算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创立就是传统本体论的消解与扬弃。在此基础上 ,本文对目前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论争的代表性观点 ,作了必要的廓清与梳理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对哲学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集中在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上,它充分表现在他的著名命题"哲学史就是哲学"中,并能合理地推出其他三个相应的命题.黑格尔的哲学与哲学史关系的学说具有两大特征:整体主义和历史主义.这两者应当是统一的,然而黑格尔只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这种统一最终却由于他自己的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立场而没能彻底实现.尽管如此,只要我们真正回到黑格尔的哲学语境并联系到当代解释学的立场和观点,便不难发现他的思想在这方面仍具有某种重要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形而上学维度的革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以前相比,黑格尔的形而上学在维度上的重要革新主要表现在具有内在联系的三个转折:一是从意识哲学转向逻辑哲学,二是从知性逻辑转向理性逻辑,三是从实体理性转向生命理性。这三个转折使黑格尔的形而上学摆脱了独断论和怀疑论的困扰,成为理念在其辩证发展中自身证明和自身证成过程,从而使形而上学具有了科学形态。  相似文献   

7.
张允熠 《文史哲》2005,1(3):18-25
中西哲学之间的学术转译、通约和交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比较哲学研究的过程,但今人往往以渗透着西方中心主义情结的黑格尔哲学标准来剪裁中国哲学,故引发“中国有无哲学”之争。争论中国有无“哲学”之“名”并无意义,关键在于中国有无philosophy之“实”。纵观西方近代哲学史,欧洲的两大主要哲学思潮即实证主义(科学主义)和非理性主义都是沿着反黑格尔主义或曰“拒斥形而上学”的向度发展的。在“重建形而上学”的诉求中黑格尔的幽灵再现,未来的哲学将是“人类形而上学”或曰文化哲学的崛起,从传统形而上学到“拒斥形而上学”再到“人类形而上学”,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作为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者和最后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黑格尔为世界哲学史留下了极为丰硕的遗产。如果从历史效应的角度看,1807年出版的《精神现象学》无疑是这其中最重要也最具当代相关性的一项。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黑格尔的圣经”。因此,凡是希望挖掘黑格尔哲学活的精神的哲学家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将自己的目光投向《精神现象学》。狄尔泰、卢卡奇、海德格尔、柯热夫、伊波利特、马尔库塞、阿多诺、伽达默尔……许多彪炳史册的20世纪大哲学家在自己思想发展的重要时刻都曾深入研究、解读过《精神现象学》,并留下极具哲学价值的文献,这就使得《精神现象学》具有了一种明确的当代相关性。这在黑格尔全部哲学遗产中是极为独特的。为了纪念《精神现象学》出版200周年,本刊特别编发了著名哲学家张世英先生的《现象学口号“面向事情本身”的源头——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一文。张先生是我国当代最重要的黑格尔哲学专家,半个世纪以来一直致力于黑格尔哲学研究。早在1962年,他就出版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述评》一书,并在2001年出版了《自我实现的历程》,对《精神现象学》进行详细的导读与诠释。在本文中,张先生围绕“面向事情本身”这一口号,对《精神现象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系这一重大然而长期少有人问津的课题进行了重新审理。张先生的研究结论及其面对哲学史的态度,是发人深省的。  相似文献   

9.
现象学方法是反映现代实践格局的思维方法 ,本文认为 :黑格尔是第一个用现象学方法建构其哲学体系的人。在现象学视域内 ,我们发现 ,黑格尔哲学不仅仅是传统所理解的思辩理性的形而上学体系。他以其特有的现象学方法 ,确立了唯心主义实践观的基础地位 ,并对现实世界和作为主体的人的存在作了抽象然而真实的表达。马克思独具慧眼地发现并继承了这一“合理内核”,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本文力图通过对黑格尔建构实践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现象学方法的讨论 ,凸显黑格尔的现代性 ,以求对正确理解黑格尔哲学文本及其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 ,并对从现象学视域研究马克思的哲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汪炜 《理论界》2008,(8):87-88
黑格尔的辩证法遭到人们误解的地方正是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地方。本文从著名的、也可以说是整个黑格尔哲学之导论与先声的《精神现象学》序言入手,着重于分析其中的“直接性”概念,对黑格尔的辩证法给出新的诠释和理解。黑格尔的辩证法首先不单纯是一种思维方式或哲学方法,而且就是实在事物本身的原初结构,具有存在论的意义。然而,黑格尔的辩证法也不是一种教条化的三一式结构,或所谓的否定辩证法,更是一种直接性。黑格尔的辩证法虽然大大超越了笛卡尔传统和主体形而上学,然而却又以某种方式回归这一传统。本文的后半部分即试图以当代哲学的思想视阈对黑格尔辩证法及其真理观的这一缺陷做出新的阐释与分析。  相似文献   

11.
西方哲学在黑格尔哲学之后遭受势头凶猛的后现代主义挑战,传统形而上学的合法性不断受到质疑、批驳并似乎被逐渐边缘化。本文溯源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嬗变,分析形而上学在西方产生、发展的内在机理,探讨西方形而上学与后现代哲学的彼此对立及相互关联,从而揭示出形而上学的哲学复兴是一种历史和理性的必然,依然彰显着对人的终极关怀,新的科学的形而上学不仅可能而且必须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2.
薛刚 《晋阳学刊》2014,(4):77-82
如何看待《精神现象学》和《哲学科学百科全书》体系的关系,不仅是黑格尔研究者们一直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而且在黑格尔本人的思想发展中,对于两者关系的态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时这个问题一直以来与哲学体系是否需要一个"入门"或"导言"联系在一起,黑格尔从耶拿时期就开始思考并寻求这个答案,在经过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的分合之后,他确定了《精神现象学》作为是哲学体系的导言和第一部分,但在最终出版时把原初的副标题"意识的经验科学"改为"精神现象学的科学"又表明了黑格尔对于这个"入门"或"导言"采取了部分否定的态度。本文通过上述黑格尔思想的发展和转变,来探讨《精神现象学》与《哲学科学百科全书》体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怀特海和黑格尔都在批判形而上学基础上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他们的体系都以具有整体性的概念为中心。本文通过对这两位哲学家整体概念的比较,得出结论:他们并没有成功表达和证明整体性概念,他们的整体性只是一个重构本体论的先验假设,他们的体系仍然是形而上学体系。因此,只有放弃其体系,才可以显示出新的视境和语境。  相似文献   

14.
白旭 《北方论丛》2015,(4):130-133
黑格尔将知性逻辑改造为思辨逻辑,以此为运思平台能够承载“实体即主体”的本体的辩证运动,从而真理的实现就成为“绝对理念”的自我实现、自我澄明的过程。黑格尔就此实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真理与形而上学境界、个体理性与普遍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反形而上学还是后形而上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健 《文史哲》2002,(6):87-95
西方哲学家对形而上学的“讨伐” ,是沿着两个方向进行的 :一是以经验主义和逻辑经验主义为代表的科学主义的反形而上学 ;二是以黑格尔、海德格尔和德里达为代表的非科学主义的反形而上学。反形而上学运动的历史显示 :反形而上学总是无法彻底的 ,前面的反形而上学者总是被后来人批评为形而上学家。哲学正在向“后形而上学”转型。后形而上学是在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之间的辩证运动。在哲学的后形而上学时代 ,提供最终的形而上学根据已经不是哲学的主要功能 ,但解构各种形而上学根据的任务 ,却仍然是非哲学莫属 ,它体现着人类思维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不仅注重道德伦理实践,而且具有表现为理性思维的形上之学。以“道”为理论核心的《老子》哲学就是中国形上学思维的最早表现形式。“道”是《老子》哲学确定的宇宙本体。《老子》哲学中的“道”是一种可以称为“无”的客观实在,是有与无的内在统一,是万物发展的宏观场合。“道”的观念的确立奠定了中华民族理性思维的基石。  相似文献   

17.
康德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都是非科学的 ,根本原因在于对理性的超验运用。为此 ,康德对其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在此基础上 ,康德要将形而上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即创建科学的形而上学。而其科学的形而上学观也就体现为对“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是如何可能的”这一问题的回答  相似文献   

18.
传统形而上学的危机无疑为当代哲学的繁荣开了先声。近现代西方“本体论”学说大体上经历了生存论、科学实在论、语言本体论、社会本体论等多种以旧换新的尝试。这些学说一方面具有“拒斥形而上学”的鲜明特征,但也存在着内在的不彻底性;另一方面也认识到“形而上学”似乎是永远绕不过去的“阴影”,力图开辟新型的“本体论”学说。当代哲学更是呈现出重新肯定“形而上学”,有“本体论”复兴的趋势,当然,现时代的“本体论”之恢复,不再是建立在同一性的思维平台上,而是遵循着合理性、非实体性、变易性、建构性、悖论性等新原则。  相似文献   

19.
闵仕君 《兰州学刊》2004,(6):103-105
中国现代形上学的建构存在着逻辑(知性)和生命两条进路,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是对熊十力生命进路的继承.这一形上学在净化传统儒家意义本体论的同时,又将"良知"变成了吞噬一切的"黑洞",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原始儒家"存在合理性"的偏离.  相似文献   

20.
对于“善”,学术界的观点始终不一,一直以来都是中西方学者讨论的话题。黑格尔关于“善”的思想在伦理学中有重要的地位,他认为“善”一方面有主观性,同时又具有客观性,即对现实的把握和反思。作为道德的善,他强调目的性和目的性实现的统一;作为义务的善,也不是形式的抽象的规定,而是要经过特殊化的处理进入到个体的具体场景中的义务。总之黑格尔特别的强调我们应追求活的“善”,即主观要和客观统一起来。黑格尔的“善”对我们现代教育也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