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媒对社会的影响越发明显,日益展现出来一种对于社会现实强大的重新塑造力量。因此,将传媒引入文学转型研究就成为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本文将重点放在现代传媒与中国文学及中国作家现代转型的交互关系上,详细阐述现代传媒影响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认为现代传媒在多个维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对现代作家的创作观念、文体选择和话语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廖斌 《兰州学刊》2012,(10):83-89
"空间"是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场域。新时期文学对农民进城的现代转型与空间转换有深层思考,城市社会/工作空间的多样繁荣、其声光电和作为全新的商业样态,对进城农民排拒或身心控制,因此,"空间"与农民的焦虑紧密相连;城市精神/文化空间呈现消费速食、等级功利、敌意隔膜,对进城农民产生蔑视或疏离。现代转型与城市化应实现城乡平权,城市对乡村应无私反哺和回报,实现空间转换的平等和互动。  相似文献   

3.
周海波 《齐鲁学刊》2006,6(2):88-92
现代传媒促进现代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现代传媒在解放人的同时也禁锢了人,而作为平民文化出现的报刊传媒,却逐渐地远离平民,成为精英知识分子的舆论工具。现代文化也是一场审美文化运动,但现代报刊传媒却是对审美的拒绝与排斥,现代报刊媒体的发展成为对传统美学观念的解构和疏离。  相似文献   

4.
许鑫  肖莹 《阴山学刊》2010,23(3):62-66
鸳鸯蝴蝶派的文学生产一开始就与现代传媒的运作结合在一起,在现代传媒特质制约下,鸳鸯蝴蝶派形成了独特的文学生产机制,包括作品的创作、传播和接受机制,都遵循市场运行规律,这种机制最终形成了鸳鸯蝴蝶派的文学观念和作品特征,并奠定了中国通俗文学生产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5.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须从创新价值观入手,使亿万农民形成适应社会变革需求的、全新的现代化品质与内涵的价值观念体系,进而从根本上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调查显示,处于传统与现代交融之中的当代农村,保留了鲜明的乡土特色、血地两缘、差序格局的传统乡村社会特征,农民价值观也呈现出游离于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多元化特征,如何整合传统资源的积极价值,塑造适应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民价值观,推动广大农村由相对落后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的全方位社会变革并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论现代乡村法律秩序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乡村法律秩序是新时期在广大乡村地区的存在的一种法律亚秩序,与传统社会的乡村法律秩序相比,具有现时段、地域性、重构性、博弈性等四个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浅析中国现代景观设计 --人、自然、科技的彻底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景观设计理论已发展到生态观时期.如何在新时期把握城市景观设计的特点,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念,已成为当前景观建设中的重要课题.基于古代"天人合一"这一哲学命题,以及与现代人"崇尚自然"这一主题的和谐统一,从现代环境景观设计的自然、人文及科技三方面融合的发展趋势进行论述,并展望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创新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现代景观设计理论已发展到生态观时期。如何在新时期把握城市景观设计的特点,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念,已成为当前景观建设中的重要课题。基于古代“天人合一”这一哲学命题,以及与现代人“崇尚自然”这一主题的和谐统一,从现代环境景观设计的自然、人文及科技三方面融合的发展趋势进行论述,并展望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创新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五四新文化知识共同体基本上实现了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学术转型.体现在文学史及其研究中,初步建构起了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研究方式.特别是他们的文学史写作,具有自觉的文学史观念,并按照现代文学理论进行科学的分类.其"文学理论"的现代转型主要体现在白话语体和人的文学观念方面.在白话语体的建设中,他们明确意识到语言与思想文化、语言与文学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并提出建设现代白话文的具体设想.他们的现代文学思想观念,是建立在现代人性论基础上的人道主义,以此批判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常.五四文学研究的学术范式,为现代文学共同体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模式,并在形成规约文学学科发展的学术传统的同时,留下了诸多有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
"五四"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学运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共同起点,它们之间互为联系、影响、呼应。"五四"观念上的变革、理论上的倡导和现代传媒的推动共同促使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历史出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生与近代知识体系、文学体系的建构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深入的交互。"五四"儿童文学从理论、创作到编辑出版,逐步地完成了它在发生期的成长历程,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诞生也与主流的文学话语、机制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1.
需要建立适应现代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概念,考察现代传媒与现代文学的关系,可以在某些方面获得必要的理论启迪甚至由此建立现代文学的理论体系。中国现代文学赖以存在的载体及其传播方式,主要是现代印刷业及其报纸期刊。现代传媒的出现改变文人生活方式的同时,带来了一种新的文学形态、文体形式和创作群体,培养了新的读者群体,最主要的是,现代传媒带来了新的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现代农村金融的运作方式--兼与传统高利贷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民国时期的长江中下游乡村为具体考察对象 ,探析现代金融运作方式在该地的运用 ,并与传统高利贷进行了比较研究 ,分别指出两者在借贷对象、借贷手续、信用方式、借贷用途、借贷利率、借贷期限与偿还问题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为当时现代农村金融运作方式的实行已取得了显著进步 ,这无疑加快了中国乡村借贷关系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在农村社会日益丧失文化主体性的今天,面临着现代国民教育、市场经济、现代传媒等强势因素的全面形塑,农村青少年已完全接受了现代民族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更建构起他们对"现代"、"发达"、"城市文明"的想象与憧憬,对"传统"、"落后"、"乡村社会"的厌倦与背弃.这有利于民族-国家的成长,同时也导致了三个方面的后果:一是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价值体系的崩塌;二是农村社区的认同下降,农村社会的迅速解组与衰败;三是农民"城市梦"破灭后将处于"拔根"的困苦之中.这些问题若不加以重视,必将加剧中国在文化认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困境.针对此,教育的内容应该做相应的调整与完善,增强对农村青少年传统文化、乡土认同的教育.如此,可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农村社区的整合与维系;有利于农民,尤其农村青少年内心世界的平和与宁静.中国的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也会因此而更加平缓、稳健.  相似文献   

14.
现代传媒的崛起不但使电子文化成为人们生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艺术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从而改变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形式。在现代传媒的情境中,艺术与生活是错位的,甚至是互换的;审美开始走向产业化;商业化和日常生活化,"审丑"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我们有必要对现代传媒中审美的转变认真审视。  相似文献   

15.
农民专业协会有效地实现了农民、市场与政府三大行为主体的利益对接,体现了承载其上的服务属性和管理属性,成为新时期我国乡村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云南省元谋县的农村发展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协会、乡村治理与新农村建设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关系,解析这种关系有利于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传媒的内容体现为公众话语。从概念群体到行动群体,公众是具有主动参与意愿的多元群体。人以类聚的社会范式与公共理性创造了“公众”形成的可能。公民权利是体现公民主观意志性的观念范畴,公民权利是与生俱来的和普遍平等的,它与大众传媒的舆论力量密切相关。大众传媒是保护自由性与公正性的现代传媒。在传媒与公民权利的关系上,可以细化为公民自由与传媒的关系、公民身份与传媒的关系、公民利益与传媒的关系、公民人格与传媒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奠基于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对感知的解释方式。哲学的思维方式是在不停地超越非哲学的自然态度的方式中建立起来并在逐步的自我超越的过程中更新的。作为近现代西方哲学的两个大家,黑格尔和胡塞尔都相信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实现了对自然态度的超越,从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关于世界的学说。但由于他们的超越只是一种思维方式上的超越,他们所谈论的世界也只能是观念论的世界。现代的存在主义哲学,尤其是梅洛-庞蒂的存在主义现象学不但要克服自然态度中的对世界的思维方式,而且还要摆脱对我们感知活动的自然态度和观念论的解释,由此使我们真实地体悟到我们身在其中的与我们内在地相互关联的世界。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和胡适是杜诗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中的关键人物。他们以现代的学术眼光、文学观念、审美情趣来观照杜诗,从不同的角度突破了传统杜诗学的研究框架,开启了杜诗学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之路。其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的杜诗学宗旨的确立;二是新的杜诗评价标准体系的建构;三是新的学术原则、文学观念与批评方法的引进。  相似文献   

19.
秦晖 《东南学术》2007,(1):4-16
本文从民间组织资源和现代国家整合的视野出发,认为现代国家就是要使各种形式的自由、竞争和认同、合作都在“群己权界”的规则下各得其所。因此,对于乡村中的宗族现象应以平常心待之,在维护法治人权、尊重“群己权界”的前提下,对作为族姓认同方式的宗族既不必打击和禁止,也不必提倡与推行;而在“农民问题实质上不是乡村问题而是中国问题”的背景下,“规范”国家已经成为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浅草—沉钟社作家从人道主义伦理观出发,在客观再现现实、改造现实的“为人生”艺术观指导下,真实地描画了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破败乡村的人生面影。他们抓住土地与农民的关系,既站在农民之中,在“物质”存在层面上以“爱”的方式表现了土地给农民带来的悲哀;又站在农民之上,在“精神”生活层面上以“憎”的方式剖示了土地给农民带来的局限和精神痛苦,从家庭和社会两个层面集中揭露了封建等级意识对农民的戕害,从而表达了从物质上关心农民、从思想上解放农民的真诚愿望。浅草—沉钟社的乡土文学创作与同时代的乡土文学表现出了共同的价值取向,他们对破败乡村人生面影的描绘丰富了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画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