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FAO全球176个粮食主产国的统计资料分析显示,1990年以来,世界粮食生产的长期趋势有二个重要特征:一方面人均粮食产量持续增加的国家多于人均粮食产量减少的国家,粮食增产国家的人均粮食产量增加幅度也大大高于减产国家人均产量减少的幅度,世界粮食生产的增长速度总体上快于人口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在能源短缺和价格不断上涨、世界经济动荡加剧等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下,粮食生产成本快速上升,国际粮食贸易和市场价格波动剧烈,粮食安全风险在加大.因此可以断定:2007年中期开始的一轮国际粮食价格超常规大幅度上涨,应与全球粮食生产供给没多大关联,也即并非全球粮食生产失衡所致,而是能源大幅度涨价导致粮食生产成本增加、金融市场的炒作、生物能源对粮食的消耗和一些国家对粮食贸易的限制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能源价格上涨和金融市场炒作则是关健性因素,对不同粮食品种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稻米的价格波动"异峰突起",远超过其他粮食种类,国际贸易形势相对严峻得多.与过去的30年相比,世界粮食市场价格底部已明显抬高,粮食市场平均价格将很有可能长期在高位波动运行.针对上述情况,我国迫切需要确立系统的粮食安全应对策略,包括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合理的粮食自给率和粮食储备规模,尽快健全粮食安全监测预警机制和应急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央、地方粮食储备调节体系,规范地方储备粮管理,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特点,灵活调节粮食进出口数童,扩大粮食进口国范围,分散粮食进口风险.  相似文献   

2.
日益高涨的全球粮食价格引发广泛关注,众多研究粮食价格波动的文献多以市场为中心,对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因素关注不够,要全面理解全球粮食价格的波动趋势还需要分析全球粮食市场的市场结构以及塑造这种结构的政治权力因素.粮食制度理论通过分析政治权力在国际粮食生产与消费体系形成与变更中的作用,指出世界体系中主导国家的农业部门及以其为中心结成的政治权力联盟塑造了世界粮食制度的基本形态.粮食体系周期的变化源于这种权力周期的变更,而粮食危机便是体系内在权力关系失衡的极端表现.  相似文献   

3.
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波动性分析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部地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1978—2008年其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平均为30.33%。本文运用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采用粮食生产波动指数对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波动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8—2008年中部地区粮食产量在波动中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并且具有波动频繁、周期短、幅度大等主要特点。针对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波动的特性,系统分析了政策导向及粮食价格、耕地总量和粮食播种面积、农业物质和技术投入、粮食流通体制等经济社会因素对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波动的影响。结合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实际,提出了稳定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宏观调控政策对我国粮食价格长期均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近年来我国粮食价格变动趋势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利用VAR模型对我国粮食宏观调控政策对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认为,粮食价格调控政策对粮食价格波动具有显著冲击作用,并呈现出“蛛网理论”所说的周期性波动冲击;粮食补贴、储备和进出口政策对粮食价格的影响方向、周期和程度都不一样,并且三种政策存在一定的“抵消”效应;大豆价格波动的政策冲击效果与小麦、稻米、玉米不同,应该进一步考虑粮食的“市场化”和“国际化”问题,更多采用市场化手段对粮食价格进行调控,并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来保供应、稳粮价.  相似文献   

5.
粮食价格倒挂是近年来国内粮食市场呈现的典型价格现象,也是制约现阶段粮食托市收购政策可持续性的重大难题.尽管现阶段粮食价格倒挂的政策性起因与“统购统销”和“双轨制”时期的粮食价格倒挂相似,但已从绝对倒挂转变为相对倒挂,应对环境也已发生根本性变化.面对现阶段粮食价格倒挂问题,既不能走计划经济的下游管控老路,又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目标价格政策的推广,加上近年来国际粮价低迷以及WTO规则的约束,近期的粮食价格倒挂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粮食价格倒挂问题的解决,需要积极推进全产业链的市场化改革,做到市场化目标下的短期适应(粮食加工业转型升级)与长期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中国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进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已经经历了数轮改革。1979-1993年是 粮食流通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期,1993年所实施的粮食价格与经营的全面放开是迄今为止 力度最大的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而1994-1999年则是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的调整期,1998 年开始以“四分开一完善”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粮食改革实际上是在国民经济 市场化程度已有很大提高的背景下,政府对粮食流通系统实行的严格管制。在21世纪初的开 放经济条件下,需要建立规范化的粮食市场体系、多元化的粮食流通体系、专业化的农业保险 体系、高效率的粮食供求调控体系,从而形成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的良性循环机制,以促进粮 食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搞活农村经济,促进粮食生产和流通,必须加快粮价改革步子,本课题报告提出“八五”期间粮价改革的目标、时机、条件及配套改革措施。一、粮价改革的目标和时机1、“八五”末期粮价改革的目标本课题研究报告认为,“八五”末期粮食价格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或形成“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粮食市场价格模式”,即在国家对粮食供求、价格有效调控的基础上,粮食放开经营,粮食价格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粮食市场价格模式,其操作运行可作如下设想: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口增加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粮食的供需形势一直处于波动的紧平衡状态。由于制约我国粮食供给和需求的相关因素并未消失,我国农业粗放的发展方式还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未来一个时期内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压力还将继续存在。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农业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国际粮食市场波动、石油价格涨跌、生物质能源的发展等都将对我国粮食价格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退耕还林,粮食政策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本文在对退耕还林工程成本的有效性评判的基础上 ,给出了该工程从 1 999年西部三省开始试点 ,到在全国 2 5个省、区范围内迅速扩张 ,并于 2 0 0 4年进行较大幅度调整背后的体制和政策逻辑。退耕还林工程的推出和迅速扩张隐含着中央政府 1 998年以后降低粮食部门库存、并减少国有粮食部门巨额亏损挂账的政策目标。同时 ,地方政府对工程的积极推动 ,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地方治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粮食保护价政策必然导致粮食价格低迷的大背景下 ,退耕还林的迅速扩张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粮食市场供求关系的转折 ,并成为工程进行大幅度调整的前奏。最后 ,本文对如何落实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促进生态脆弱地区可持续发展进行了一些反思。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109-114
国民政府迁渝后,重庆市粮食需求量顿增,粮商组织规模迅速扩大,粮食市场获得进一步发展。然而,重庆粮食市场发育并不完善,粮食交易弊窦丛生,粮食流通渠道不稳,缺乏大型的粮食仓储设施,导致重庆经常发生粮荒,粮价波动巨大。粮食市场机制本身不健全,是抗战时期粮食危机产生的制度性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粮食直补政策的"公平价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学者们对"公平价格"理论有不同的见解."公平价格"理论丰富的内涵可弥补粮食市场和粮食直补制度的不足.我们可以此为基础,借鉴国外相对完善的补贴制度,建立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以粮食直接补贴、价格支持、配额生产、执行监督为保障的多种配套措施相结合的国家粮食价格干预措施,全面保障国家粮食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以玉米与大豆临时收储政策改革为突破口的粮食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顺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破解粮食“三高”等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但是,粮食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对粮食安全保障也产生了巨大冲击。粮食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短期冲击效应明显,长期稳定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粮食市场波动明显加剧,粮食生产者面临着较强的收入不确定性冲击;玉米高库存问题得到扭转,但粮食供需结构性矛盾依旧存在;在需求刚性增长约束下进口数量激增,进口安全风险防范压力明显增大;粮食生产者直接补贴政策存在溢出效应,粮食生产者支持政策有待完善。新形势下,应加快粮食安全保障顶层制度设计,健全粮食生产稳定机制,完善国际粮食进口风险防范机制,加强粮食产业安全保障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国际粮食价格剧烈波动,我国粮食进口数量剧增,对外贸易依存度提高,粮食供需处于弱平衡。粮食作为大宗商品进入金融市场,表现出金融属性,粮食金融市场的主要功能为价格发现、投资投机和资源配置。粮食金融化进程经历了资源配置和财富分配两个阶段,有效的资源配置会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粮食安全,而粮食财富化则会导致粮食价格扭曲,威胁粮食安全。21世纪以来,我国粮食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国内粮食金融支持体系不完善,国际资本不断渗入并控制我国粮食产业,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粮食安全应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了提高国家粮食安全性,可以采取加快土地流转进程,发展粮食金融,加强粮食金融市场监管,提高粮食调节能力等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从去年 10月中下旬开始 ,我国粮食市场走出自 1998年以来长达 6年的低迷态势 ,粮食价格出现全面上涨 ,开始了新一轮的粮价波动。本文详细分析了本轮粮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和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粮食产量的周期性波动是长期以来困扰着国民经济与人民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图从粮食波动的周期与特征、波动的成因、波动的传导与放大过程几个方面对建国以来我国的粮食产量波动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平抑粮食波动的对策思路.一、粮食波动的周期与特征研究粮食波动首先离不开对粮食循环波动周期的科学界定.粮食产量的周期性波动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运动过程,它表现为扩张和衰退的交替出现.通常,我们把粮食产量由一个谷底到下一个谷底,经历一次扩张和衰退的过程视为一个周期.粮食产量的扩张与衰退是个相对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建立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及方差分解,阐释了各类粮食国际价格波动间的关系.得出的主要结论有:各类粮食国际价格波动存在明显相关性,来自稻米的冲击对各类粮食价格波动具有持久负向效应,小麦和高梁冲击具有持久正向效应,但高梁冲击对稻米价格波动的正向效应很小,玉米和大豆冲击除分别对稻米和玉米、高粱价格波动具有持久负向效应,对其他则有持久正向效应;各类粮食外部冲击对价格波动的贡献度不同,小麦冲击对稻米、小麦、玉米和高粱价格波动的贡献度最大,稻米冲击对其自身及小麦价格波动的贡献度较大,玉米冲击对其自身及高粱价格波动贡献度较大,大豆和高粱冲击对其自身价格波动的贡献度最大.  相似文献   

17.
学术传真     
中国粮食供需平衡分析  朱希刚在《农业经济问题》2 0 0 4年第1 2期上撰文《中国粮食供需平衡分析》指出 ,1 980年以来 ,中国的粮食生产获得了快速发展 ,达到了粮食供需的基本平衡。但随着农业政策的变化 ,粮食生产出现了三次较大的波动 ,特别是 2 0 0 0— 2 0 0 3年间 ,粮食总产量连年快速下降 ,供需缺口加大。在粮食价格较大幅度上涨和国家政策支持下 ,2 0 0 4年又开始进入新一轮的粮食总产量增长时期。中国未来粮食的总需求量是刚性的 ,到 2 0 2 0年大概需要近 6亿吨原粮 ,而国内生产量则是变量。在有利于粮食持续增产的政策引导下 ,国…  相似文献   

18.
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波动是一种客观存在,当波动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时称之为周期波动,波动超出一定的幅度就会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危害。本文拟就宁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波动情况进行一些初步探讨。一、宁夏经济的波动情况1.为清晰起见,首先就五大生产部门的波动情况进行分析。①农业经济的波动: 宁夏的农业,按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可分为北部引黄灌区和南部干旱山区。灌区有引黄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粮食安全体系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是全国第二大粮食主销区(省份).粮食市场放开后,粮食安全问题更加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建立粮食安全体系尤为重要和紧迫.课题报告联系浙江"三个增加,五个减少"的粮食产需状况,对浙江粮食生产和供给形势做了科学的判断,对浙江粮食供需平衡作了三条路径分析,提出了我省粮食安全体系建设的基本构想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行粮食价格政策面临许多问题,应借鉴主要发达国家与地区对粮食价格干预政策的经验,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与种粮直接补贴政策,增加种粮农民收入,推进粮食产区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