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6 毫秒
1.
潮州方言是流行于潮汕地区的一种方言,属于闽南方言的次方言。据史书记载,闽方言区人民是历史上因“避乱”或因“征蛮”,陆续从中原一带迁移而来的。从中原汉人迁移入闽的事实,可见今天作为汉语方言重要的一支的闽方言,其形成和发展是远自秦汉开始就由中原汉语和当地原有的语言不断接触融合,而终于逐渐形成的一个方言群。今天,从这个方言群复杂的语音系统和  相似文献   

2.
嘉靖本的《荔镜记》已形成自己独立的声腔,这种声腔在南戏常用曲牌基础上变调而歌并吸收闽南民歌等当地音乐入曲,以闽南方言创作戏文曲词说白,并以闽南方言演出;这种声腔又有潮州腔与泉州腔之分,因两种声腔的音乐、语言、受众很接近,因此可以合腔,《荔镜记》就是使用潮泉合腔的戏文。《金花女》则是用潮州方言写就并用潮调演唱的戏文。不论是潮腔还是潮调,都见出至迟到明中后叶一种独立于正字戏、也独立于闽南戏的潮州本地声腔已经成熟地运用于潮州、海陆丰的戏曲舞台。这些潮州戏文虽然有自己浓郁的地方特色,然而其体制则秉承南戏的长篇巨制、七角行当以及基于曲牌体的灵活自由的演唱形式,甚至还有一些唱正音的遗存。从《金钗记》到《荔镜记》,再到《金花女》,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外来的南戏从"错用乡音"到"以乡音唱南北曲"与当地乡社祭祀小戏结合变异为白字戏的轨迹。  相似文献   

3.
古戏新编已成为当下传统戏曲生存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无论新编戏曲以何种方式求新求变,对传统的尊重依然是改编的基础。"温州南戏新编系列工程"在创新的同时,仍在剧情框架、人物对话、语言倾向以及地域特色中保留和承袭了南戏剧本的传统因子。  相似文献   

4.
汉语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语言之一,它富有很多特点,口语和书面语的分离是其特点之一.目前学术界关于汉语口语和书面语分裂探讨的文章较多,但多是阐述分裂的差异表现,尚未有学者从语言发展角度撰文探讨汉语口语和书面语分裂的原因.造成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从统一走向分离分离的根本原因是汉字字形和字音关系松散这一特点造成的,而书写工具的局限、方言的影响、语言的阶级性、古人崇古心理、国家文化制度等对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结合仙游区域的历史发展状况,认为仙游话词语存在着古闽越语、古吴楚语、各个时期汉语和具有方言特点的词语四个历史层次,从而得出仙游话乃至莆仙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大致脉络:汉武帝以前,混杂着古吴楚语、上古汉语成分的闽越语是主体;汉武帝至唐初,古汉语成分的比重越来越大;陈政、陈元光开漳后,闽越语成分的主体地位被打破,并归属于闽南方言系统;宋代以后,开始走上了脱离闽南方言吸收闽东方言成分形成独特混合型方言的历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讨论了:1.中国古代方言的含义和现代汉语方言的本质;2.秦汉以后中国境内规模人口的多次迁徙浪潮;3.中国语言的分布格局演变以及方言形成类型;4.汉语南方方言的语言年代与百越苗蛮语言底层;5.汉语方言的分区原则和现代汉语的方言分区。基本观点是,肇始于永嘉之乱,大量居民的迁徙致使中原汉语分化为北留汉语和南迁汉语,日益兴起的汉语化进程彻底打破了汉魏以来中国境内的语言分布格局。特别是南迁中原汉语的纵(沿江中原汉语带)横(中原语言南流走廊)T字型语带,奠定了后世汉语方言格局的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7.
依据古代文字史料,学术界判定南戏最早源起于温州。通过对南戏早期代表作品《张协状元》中方言词的特征分析,从语言学的角度证明这样的说法是可信的;同时,《张协状元》方言特征词的层级分布情况也表明,古代闽南戏对早期南戏的形成与流传也有贡献。  相似文献   

8.
闽南方言是汉语的主要方言之一。它分布的地区比较广,除了台湾省的大部分和福建省南部外。还有广东省的潮汕、海南和雷州半岛的部分地区以及浙江、江西、广西、四川的一些地方。海外华侨中也有不少说闽南方言的。闽南方言同普通话以及汉语其他方言一样,都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来的。但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闽南方言又形成了  相似文献   

9.
古代戏曲是文学、音乐、舞蹈的艺术综合,也是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十六国北朝时期集中出现的一批古剧,促进了唐代古剧的繁荣,形成了以参军戏为标志的主流艺术,从而加快了古代戏曲形成的艺术进程,为古代戏曲的正式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艺术贡献。十六国北朝是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时期,古剧艺术的集中兴起,得力于各民族文化融合这一历史契机,仅靠中原传统文化的自身发展,只能限制古代戏曲形成的艺术进程。  相似文献   

10.
闽南方言与闽台文化溯源陈荣岚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是凝聚一个民族的感情乳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研究汉语闽南方言所蕴含的深厚的民族历史、社会哲学、艺术、心理等方面的文化积淀,探讨海峡两岸闽南方言和闽台文化的渊源,对两岸同胞共同继承和弘扬有五千年...  相似文献   

11.
《中原音韵》是一部元代的曲韵韵书,对后世戏曲创作影响很大,对于近代汉语语音研究也有重要价值。有关《中原音韵》的音系特点,学术界意见分歧很大。汉语方言是研究古汉语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通过方言材料可以推证古汉语的语言现象,使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2.
四川官话方言入声区与无入声区对峙,这是由历史文化原因造成的。四川官话入声区方言由中原汉语直接发展而来,无入声方言由明清时迁入四川的移民带来的明清官话发展而来。从入声区的一个代表点——合江方言的形成与发展,可以探讨保留了古入声调的四川官话的历史来源,以论证以上观点。  相似文献   

13.
闽南商文化是闽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成、演变、发展与闽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在长期融合、发展、创新的过程中,闽南商文化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丰富内涵:闽南商文化是边缘化的方言文化与中原内陆文化的融合,是海洋性商文化与内陆商文化、异域文化的融合,是务实逐利的小商文化与中原内陆性文化的融合。闽南商文化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爱拼敢拼、与时俱进、博爱至上的特点,是中华商文化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4.
建瓯方言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目前研究汉语方言的人,大部把福建的汉语方言分为闽南话和闽北话两种。闽南话以厦门音为代表,闽北话以福州音为代表。我们认为这种分法是值得研究的:第一,福建的汉语方言、单以厦门福州两地的土腔,是否就可以概括得了;第二,所谓闽北话,是否指的福州话。依我们的看法,福建的汉语方言应该不只是闽南闽北两种而已。而足以代表闽北话的,也应该是建瓯话而不是福州话。关于福建到底有几种汉语方言这一问题,我们暂时不想讨论它;这里打算  相似文献   

15.
闽南语是跨越地域和国界的汉语方言。探讨明中叶以来欧洲传教士汉语教育之方言取向,描述西方教会闽南-台湾-南洋之"大闽南语区"闽南语研习过程,可以揭示欧洲人汉语辞书编纂始于闽南语辞书的历史事实。欧洲人研习闽南话始于16世纪后期西班牙天主教会,传教士拉达《华语韵编》编于菲律宾,成书时间是1575年,比罗明坚与利马窦完稿于1584-1586年的《葡汉辞典》早约十年。17世纪,西班牙天主教会在菲律宾共编纂十多部班华、华班闽南语词典。19世纪南洋马来语区涌现数十部闽南话荷汉辞典和闽南话汉英辞典等闽南语辞书,直到鸦片战争之后,欧洲传教士才将闽南语辞书的出版地推到中国内地和港台。这是闽南语言文化在南洋地区接触西、荷、英三大欧洲语种的特殊语言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中州地处中原,文化发达颇早,形成综合性艺术的戏曲的各种因素也较早地在中州出现,被学术界称作“古剧”的歌舞、优戏、角抵戏、参军戏、院本等艺术表演、技艺表演和戏剧表演也一代一代地延续,至元代杂剧成熟之前,形成了自己的“古剧”传统,在我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7.
在汉语及其方言中,闽南方言是接受外来词历史较久、数量较多的,并且牵涉到对不同语言(古梵语、东南亚诸语言、英语等)的借用。闽南方言引进外来词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汉、唐、宋)的对古汉语外来词的保留,中期(元、明、清)的南洋马来语、他加禄语和泰语等的借词,以及现当代的来自英语等的外来词,对它们从借入时间和属性类别上加以归纳分析,可为闽南方言在长期的语言接触过程中所吸收的外来词作一个跨文化角度的综合叙述。  相似文献   

18.
《圣经》方言翻译是晚清西学东渐顺应中国语境的语言变革举措,也是《圣经》从文理版转向接近自然口语表达的尝试,基于方言入文传统的不同,《圣经》方言译本的语言面貌及语言表现力也各有差异。《圣经》作为经书,有其语言表达承袭的传统,因而也造成了尽管方言不同,但译本仍具有偏于书面语表达,用词古雅,行文中方言特征词嵌入,利用汉字借音、方俗字与训读字来解决方言言文不一致现象等共同特点。粤客闽方言汉字译本中书面语口语化程度最高的是粤方言译本,以粤方言口语为基础;客家方言汉字译本的书面语基础接近于近代白话文;闽南(潮汕)方言汉字译本的书面语基础与浅文理译本相似,具有文白夹杂的特征。《圣经》方言译本一定程度上记载了汉语方言历史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9.
海南话形成的历史渊源和层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南话有很多古朴的语音特色,不但上古汉语无轻唇、舌上,日泥同类。喻三归匣,喻四归定,照三归端等公认的古音学说能一一印证,古精组字读t声母又与文献记述的秦汉楚方言读音相合。本文以语言事实和移民历史为依据,分析探讨海南话形成的历史层次,指出黎语和福建话入琼影响海南话声母。使s或ts变t之说不可信。唐宋福佬移民入琼仅仅是外来文读形式的强化介入。海南话是明代中晚期由福建闽南话播入并激烈变化后而成的观点不符合海南的人文历史。结论:海南话是保留古代移民语言多的典型例子,海南话的形成有秦汉时期汉语楚方言移民语言和唐宋福佬移民语言两个历史层次,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渐演变、发展成为现代有很强闽语特征的方言。  相似文献   

20.
从南戏到正字戏、白字戏——潮州戏剧形成轨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末明初南戏在潮汕的活动已蔚然可观。宣德时期的南戏《金钗记》已"错用乡音",到嘉靖年间的《荔镜记》已变异为用闽南方音演唱的潮泉腔,万历年的《金花女》则是用潮州方言写就并用潮调演唱的戏文。从《金钗记》到《荔镜记》再到《金花女》,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外来的南戏从"错用乡音"到"以乡音唱南北曲"变异为白字戏的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