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地主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所以专制集权的经济基础是地主经济。但史学界有些同志却认为“自给自足的小自耕农经济是中国专制主义的经济基础。”我们觉得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一我们认为,主张小自耕农经济是专制集权的经济基础的观点不符合马列主义的原理。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封建社会已进入末期,社会矛盾尖锐,经济发展停滞,政治腐败。有识之士凭着敏锐的直观感到中国已进入“衰世”,非进行变革不可。龚自珍便是这类人的代表。他从《周易》中借用“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作为他主张“更法”、“改革”的理论依据。其变革的主张,主要是按照封建的宗法关系来调节土地关系,以缓和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并没有越出封建制度的范围。但是他的变革思想却影响着近代中国思想界。有志于改革之士都以他为前驱,随着形势的变化发展,一再提出新的主张。《周易》的“穷”、“变”、“通”、“久”也因他的借用而获得新生,数十年来历久不衰。龚自珍本人也被后辈奉为近代首开风气的宗师。可以认为,他是站在近古和近代临界点的近代变法的预言者。  相似文献   

3.
商鞅是以提倡“尊君重法”而名显一时的法家代表人物,但并非不重视礼,只是其对礼的看法和使用与儒、道、墨诸学派大异其趣。面对战国时代“礼崩乐坏”的现实,他明智地提出“更礼”的主张。商鞅之“更礼”基于他的历史观和人性论。其“变法”与“更礼”并行,而“更礼”则以“礼者,所以便事也”为指导原则,从而弱化了礼的道德意义,将礼变为功利之礼、实用之礼,对秦国及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荀子分析、批判先秦哲学,提出“隆礼”和“法后王”,在孔孟基础上前进了一步;主张性恶说,认为道德规范和礼义制度是后天的,并非与生俱来的;认为天地自然界是物质的,主张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和控制自然,形成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人的形体先于精神活动,提出耳目等器官获得的认识和使“心”保持“虚壹而静”两个认识层次,形成唯物主义认识论.荀子哲学观奠定了战国时期建立统一封建专制政权的理论基础,对后世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张闻天已经开始思考中国社会之根本变革问题。在“五四”的战斗篇章中,他表达了对中国未来政治的深刻思考:一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铲除士大夫阶级”;二是建设民主共和政治,“以国利民福为归”;三是依靠“劳农界人”,以农村为根基“起革命”。这些精辟独到的见解,不仅在当时具有前瞻性和世界眼光,对百年后当前的中国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6.
荆雨 《文史哲》2023,(1):105-114+167
长期以来,学者或从二元对立的视角看待德与法的关系问题,或以“法即是刑”的观点认识中国古代法的性质。在先秦儒家德与法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主张的基础上,现当代学者亦提出德与法有机融合及“德性的法治”观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法是适应社会复杂化进程及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而采取的治国方法;从政治思想发展的逻辑看,法是为实现“公”、反对“私”而施行的政治主张,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与公正性的精神实质。在荀子那里,法是以公正与理性为根据和精神实质的爱的制度;礼法、礼义既具有社会规范作用,更具有道德教化作用;法是君子所立、所论、所行之义法,其所欲实现的是一个礼乐平治、上下和乐的王道社会。在荀子的政治哲学中,“德性的法治”最终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后汉书·岑彭传》云;“招聘隐逸,与参政事.”后《晋书》设《隐逸传》,隐逸这一名词遂被广泛使用,成为隐居之人的通称.事实上,隐逸作为“中国社会的特产”,在先秦时期即以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群体之面貌出现于历史舞台.时人谓之:“隐者”、“逸民”等.早有学者明确指出:隐逸的出现有着君主政治的独特背景和农村社会的坚实基础.先秦时期由“君臣父子”的严密秩序到“天下无道”的“季世”,君主政治的专制成份日渐加强,而这恰又是隐逸产生和得以发展的背景.也就是说,君主政治的专制因素在走上成熟的历程中,与之相应的那套统治结构,显然无法容忍和吸纳在思想主张和生活情趣上迥异于世俗之众的隐逸群体;而所在皆是的个  相似文献   

8.
严复经济思想的复合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尧基 《中州学刊》2003,(1):102-105
严复学贯中西 ,在近代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历史时期形成了其具有鲜明复合特征的经济思想。他推崇放任自由 ,但主张一定范围的国家干预 ;他认同“重农” ,但反对“抑末” ;他赞成“崇俭” ,又主张“积极消费”。今天看来 ,这些思想不仅具有历史意义 ,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文 《船山学刊》2005,(3):56-58
韩愈提出了“不平则鸣”的论点,由于其人生经历所限,他所看到的不平局限于士大夫阶层。柳宗元积极支持韩愈“不平则鸣”的主张,而且他长期的流放生涯,更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庞德的社会学法学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斯柯·庞德法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对法律概念、法律的历史发展、社会工程与社会控制及社会利益的探讨。他主张 ,法律的概念应包含司法和行政运作成份 ;2 0世纪以来 ,法律的发展不仅应保护个人利益 ,更应加强保护社会利益 ,即侧重于社会化的法律的发展。他还主张 ,法的目的是尽可能建筑社会结构 ,以有效地控制由于人的本性而不可避免出现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以最小的阻力和浪费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中人类的利益。庞德的社会学法学具有自由主义、社会福利主义色彩 ,对我国近代的立法、司法和法学研究产生过影响  相似文献   

11.
自由的有限性决定自由必须受到制衡,自由的脆弱性昭示必须以自由制衡自由.以暴力制衡自由必然使社会陷入暴力之中,以专制制衡自由必然使社会陷入专制之中.只有以自由制衡自由,社会才能在稳定中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莱菌报>时期,马克思以普鲁士国家法的逻辑为对象,在批判书报检查制度、林木盗窃法等现实的法令中,阐发他的以自由制衡自由的法哲学思想,他认为自由是法之魂,等级是自由的敌人.他以自由制衡自由的思想彰显了自由之真蕴.  相似文献   

12.
张炜的知识分子批判是一种社会批判,也是一种思想批判.张炜以“业余者”与“流亡者”的知识分子身份,对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中的丑陋现象进行了批判;批判的对象主要是“土野蛮”与“洋野蛮”,他清醒地洞察到封建专制思想与商业资本主义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两大阻碍力量;张炜以知识分子的道德良心,关注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批评,这是一种为天地立心、为民请命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在现时代具有前瞻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谷更有 《江汉论坛》2023,(7):104-107
<正>众所周知,主要社会矛盾是影响社会变迁最主要的因素。以往学界对中国传统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常局限于阶级或阶层矛盾的范畴。黎虎先生从权力和人力掌控的视角倡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矛盾,认为中国古代史先后经历了“无君群聚”社会(太古至夏以前)、“王权众庶”社会(夏商西周至战国时期)和“皇权吏民”社会(秦至清)三个时代的新的分期法((1)),是近年来史学界关于中国社会分期问题的一个新概念,值得重视。秦至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以皇权专制为政治特征的帝制社会时期。维系帝制政权稳定的的基础是建立在“均田”基础上的小农经济。但帝制社会下皇帝用利益让渡换取对官僚的权力专制,  相似文献   

14.
贺立华 《东岳论丛》2002,23(6):110-111
10 0多年前的郑观应是中国书生人格真正完成现代转型的启蒙思想家和先行者。他的“兵战不如商战”思想 ,第一次打破了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模式将商品经济观念提升到“富国强兵”的重要地位 ;同时他又是商战的出色实践者 ,其行动本身对中国长于“务虚”“论道”书生人格具有大于话语启蒙的价值。他的“君主立宪”“设议院”等一系列改革主张 ,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独裁 ,其中的西学参照 ,打开了他世界性的文化视野 ,提升了他跃入工业文明的思想境界 ;但同时他又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底蕴深厚的人 ,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浸润了他的人格精神 ,也给了他“商战”行动的智慧。对郑观应的深入研究 ,将为知识界提供重要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5.
近卫笃主张强化天皇的专制统治 ,以顺应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甲午战后 ,他提出日本应以“镇护极东”为己任 ,并组织东亚同文会搜集中国情报。义和团运动前后 ,他相继提出“联邦保全论”、力主分裂中国和“黄种人同盟论”。日俄战争前 ,又抛出“扶掖朝鲜论”。其侵略思想和活动的实质 ,是以维护扩张日本国家利益为前提 ,以黄白人种竞争为说教 ,以同文同种同洲为诱饵 ,以所谓“保全中国”、“扶掖朝鲜”、“对支那予以指导与提携”为口号 ,培植亲日势力 ,将中国变为日本的附庸 ,将朝鲜变为日本的一部分。其侵略思想是日本由资本主义迈向帝国主义阶段对外思想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6.
一、建立在地理环境论基础上的近代东方学和马克思的地理环境观西方人对东方社会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亚里斯多德,他在《政治学》中为西方人首次勾勒了关于东方社会的形象。这就是:“专制”和“奴性”。只是亚里斯多德还没有将东方与西方置于完全对立的地位,他同样认为在雅典也存在看产生专制和奴性的社会基础:一方面在“下贱”和“狡诈”的劳动人民中产生着“缺乏统治能力”和“过分地依赖于他人命令”的奴性,一方面在上层奴隶主集团中产生着“专横地统治”。固然将东西方对立起来的责任不能归  相似文献   

17.
<正> (一) 竖看历史,“人治”和“法治”作为有关治理国家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原则、方法、理论或思想主张,不论在外国还是在中国,都是古已有之而非今人所始创的治国思想。古代,在西方便有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之间关于法治和人治的对立,在中国也有过体现这种思想对立的“儒法之争”。后来,在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特权的斗争中,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们把人  相似文献   

18.
论孟德斯鸠与列宁权力制衡理论的不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德斯鸠和列宁都主张对权力进行制衡 ,以避免权力过度集中带来的危害 ,但他们的权力制衡理论有很多不同之处。孟德斯鸠的权力制衡理论主要是针对法国封建专制统治 ,从维护公民的“政治自由”的角度提出来的。他主张通过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制衡来防止权力的滥用。列宁是从维护人民民主权利的根本目的出发 ,特别是在他晚年针对苏俄政治体制中出现的权力高度集中的现状进行了深入思考 ,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他主张通过扩大人民参与政治的途径 ,发挥人民的民主权利来制约党政权力的过度集中。对孟德斯鸠和列宁权力制衡理论的不同之处 ,可以从权力制衡的目的、制约机制、权力制衡的主体等三个方面进行初步比较。  相似文献   

19.
章门弟子与近代个性解放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毅 《北方论丛》2006,(2):92-96
在章太炎“依自不依他”之说的深刻影响下,鲁迅等章门弟子早在20世纪初就提出了“任个人而排众数”的个性解放主张。时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他们更是积极倡导个人自由,充分张扬了“新文化运动是人的运动”这一宗旨。今天看来,他们对个人自由的呼吁无疑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历史观,反映了他们对封建专制的深入批判和对社会进步的美好憧憬。而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章门弟子对个人主义的认识也不断趋于深化。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为推翻清朝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和建立民主共和国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他面对清政府实施新政以图自救、立宪派为君主立宪而奔走呼号的局面,既点明了清朝的腐朽本质并认为清廷不能真正实现由封建专制向君主立宪的转轨,也辨明了革命与保皇的界限并指出清王朝已是“破屋漏舟”因而立宪法主张的君主立宪不可能实现,同时孙中山阐发了以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的思想内蕴并为之做出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