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具体地方和族群对灾难的认知有其独特的经验,这种本土性的灾难感知往往也是嵌合于其社会结构之中的。关注于三岩地区藏人的碉房建筑,本文通过分析碉房的功能与意义,指出三岩藏人关于灾难的认知体现了三岩当地独特的社会结构,正是当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一种独特反映。  相似文献   

2.
论羌族碉楼建筑美感的形成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族碉楼建筑是集战争、宗教等为一体的建筑典型代表。它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战争防御而达到生存之目的,再经过建筑形式寄托精神希望,两者相辅相成而形成碉楼建筑美感,其代表作品是著名的黑虎羌碉、桃坪羌碉和木卡羌碉。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民族建筑美术,羌族"俄鲁则(羌语:石碉)"与石砌(或土夯)民居是中华民族建筑艺术中的一部分,更是不可多得的、濒临消失于时间与灾难中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羌族建筑文化不仅仅是恢复几座碉楼和民居的物质行动,而是除了抢救和保护它的同时,更要抢救建筑中蕴藏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云南迪庆汤满村藏族民居开展的田野调查、测绘,从功能布局、形象特征及构造技术方面对民居建筑形制特征进行系统解析,进而通过跨地域、跨族群的比较研究,剖析迪庆藏族传统民居文化因素的动态构成图谱。在跨地域视野下,迪庆民居具有鲜明的藏式碉房特征,并与邻近的藏东昌都东南部及川西甘孜西南部共同构成具有建筑共性的文化亚区,尤其与川西地区相似度更高。在跨族群视野下,普米族、彝族等若干氐羌民族与滇西北藏族的互动与交融带给迪庆民居以中柱与火塘崇拜为核心的建筑功能和形制特征。曾作为区域中心的丽江,其纳西族文化也进一步浸润至迪庆,并在土司制度作用下传递了汉地文化特征。迪庆藏族民居特征的形成,从建筑文化的角度展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历程,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注解。  相似文献   

5.
羌族碉房和碉楼建筑及其建筑技术是羌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汶川大地震后羌族村寨碉房和碉楼建筑受损情况进行大量的实地调查和分析,总结出羌族传统建筑的一系列抗震技术.提出在羌族村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应重视羌族传统碉房建筑抗震技术的传承和推广,促进羌寨的恢复重建和羌族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部和西北部。境内居住着藏族及汉、羌、彝、回等十多个民族的人民。在甘孜、阿坝地区,除了现存许多较为复杂的地方土语和散落的“语言孤岛”,以及独特的民风民俗为我们追溯历史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线索外,还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历史遗留:一个是近几十年来在这些地区的许多地方陆续发掘和发现的“石棺”墓葬;另一个就是一直影响着当地人民居宅建筑的体系和基本形态的“高碉”建筑,它们是至今还存在着的历史化石标本。  相似文献   

7.
郑蔚 《百姓生活》2012,(4):57-57
四川理县的桃坪羌寨,始建于眄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它有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古建筑群。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使桃坪羌察113座民居全部受损,但绝大部分碉房和3栋碉偻依旧巍然屹立。  相似文献   

8.
川西民族走廊地区分布着一些名为藏族而实具独特语言、文化色彩的古老部族,其族源迄今仍然是谜,居住在四川泸定、康定县境内的贵琼人就是其中之一.笔者根据历史文献及有关调查报告,初步认为贵琼人是古牦牛羌的一支,唐武后时以酋首居住在贵川(今宝兴河),称为贵川羌.唐末,贵川羌酋首改高姓,迁居天全碉门外砂坪,称为砂坪番.南宋时一些贵川羌迁居岩州,与原住王氏等部落羌杂居、融合,仍称贵羌,或译贵琼、顾羌.明代岩州贵羌向康定东北部鱼通等地发展,与原住藏化羌人融合,成为贵琼人先民.  相似文献   

9.
提起羌族民居,很多人印象深刻的是,高达10余米的碉楼。在北川羌族自治县,最常见的羌族民居则是并不起眼的石碉房,与高大的碉楼形成鲜明对比。这二者之间的差异,却是北川羌族区别于四川省内阿坝州等地的羌族最明显的居住特征。  相似文献   

10.
西藏的寺院和民居建筑、绘画 ,是藏民族文化艺术与审美的体现。本文阐述了藏区建筑和大自然和谐统一的美 ;藏族绘画的崇高境界——真、善、美完美统一 ;藏族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