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的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实为传统词义研究的集大成者。朱氏以《说文》所释本义为依托,成功构建了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的词义系统。朱氏通过分析本义内部构成要素的变化而对词义引申过程和理据所作的深入探求与阐释,实已蕴含着义素分析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词义的语境变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义的语境变体跟词的语言意义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词义的语境变体主要有几种情况 :语境激活了义位内部的隐含义素产生变体 ;语境造成了义素范围的偏移产生变体 ;隐喻形成的词义变体。词义的语境变体是多义范畴形成的发端 ,它们处于同一连续线上 ,但二者之间不存在明晰的界线。  相似文献   

3.
语词意义的本质和逻辑结构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词的意义 (“词义”)是语词符号所承载的语言共同体关于对象的观念信息 ,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物性词义和物性照应性词义。语词 ,既有客观意义又有主观意义 ,既有形式意义又有内容意义 ;本质上 ,词义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西方语言哲学关于词义本质的理解往往失之片面。词义由概念义、意象义、色彩义三部分构成。概念义不等于“科学概念”或所谓的“概念 (词项 )的内涵”。意象义是一种基本义、理性义。在语用世界 ,概念义、意象义、色彩义在整个词义结构中的地位 (比重 )会因语词使用者、解释者的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4.
词是语言中的最基本要素。随着社会及语言的深化发展 ,受其影响 ,词也在不断变化。表现为 :一、词汇量不断扩充 ;二、词义不断增加。有些词由原来的一个词义发展为具有了多重语义。本文拟就“第二语义”现象做一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汉语史上的词义研究,硕果累累;不少精辟论述,对后世的语言学、词汇学的研究,产生了“承前启后”的深远影响。但是,在词、词义定义(概念)、运用等方面,也有过不同角度的争论。“真理产生于辩论中”。词义定义的明确解决,推动了词义的健康发展。本文论证古今词义的性质、来源、发展、变化,立足普通语言事实,着重探讨词义到语义这一语言基础工程。语言学的核心是语法。词义发展的“核心”或关键,俗说转义,新说“引申”。汉语新词新语出现,必然要产生与它相适应的词义。这对于丰富汉语词汇,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6.
从汉语史和语言材料性质这两方面来看,殷商甲骨刻辞具有鲜明的时代整体性特征,甲骨词义系统也是如此,所以可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断代整体。甲骨词义系统的整体性对刻辞义位有规定作用,归纳义位应符合这一词义系统整体性的要求。具体说就是从甲骨词义系统整体上考虑,将甲骨文字表词形式转换到词位和词义层面,然后把许许多多语境里具体的词义组合搭配形式和历时的异质因素抽掉,概括、区分为同质的最小词义单位。  相似文献   

7.
词义和构成词的语素义的关系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尝试着对符淮青先生关于词义和构成词的语素义关系的论述加以补正。符先生所说的“词义是语素义的引申比喻义”分别分成三种和四种类型。“部分语素在构词中失落原义”实际上有四种不同情况 ,这样才算清晰到位。而“构成词的所有语素义已完全失落”亦非“完全失落”,它们和词义仍有种种联系  相似文献   

8.
并行分训、背出分训之同时合训一词多义,其各义有并行不背,或歧出相背,但词一旦进入句中,只有一个意义起作用,其他各义排斥句外,“体”、“用”是有别的。这类词的词义不同亦不悖、或词义相违亦相仇,但因用时只取一义,这种词义现象,钱钟书先生称之为“并行分训”、“背出分训”,此类词义现象,为古今学者所习见。”但当一词进入句中后,竟可同时兼有相并行或相背出的数义,这个词表达了丰富的内涵,把古代作品中,这种特殊的用词现象揭示出来,钱先生整理归纳成“并行分训之同时合训”、“背出(或歧出)分训之同时合训”两条规律…  相似文献   

9.
名词性双音并列复合词的两个语素之间的语义关系:有的是两个同义语素,有的是两个类义语素,还有少量的是两个对义语素。它们并列组成复合词后,它们的词义和构成它的两个语素义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又有着相当大的发展变化。其中一部分词的词义仍保留着构成它的语素义,即它的字面义,见形而知义;而另一部分词的词义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的形式又有不同,和语素义相比,有的词语比语素义减损了,只保留了一半语素义,另一半语素义却消失了;有的词义比语素义增大了,不限于语素义的范围,而增大到泛指…  相似文献   

10.
】《说文通训定声》是第一部对词义做全面探究的专著,朱骏声在书中明确提出“别义”概念,将“别义”和“引申义”“假借义”并列起来作为独立的义类进行说解并且使之系统化。朱骏声所界定的“别义:’义项的性质非常复杂,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词义系统内部的混乱。朱书“别义”有的属于连绵词的意义,有的与本义实为同一义项,有的实为同形字的意义,有的实为本义、引申义或假借义等等。  相似文献   

11.
词的褒贬是依附于词的指称义而存在的感情色彩,一般来说它是固定的,但也有为数不少的词,在一定条件下褒贬色彩可以发生变化。弄清制约词语褒贬的各种因素,对于把握词的感情色彩、增强词语表达效果、促进语言规范化都十分重要。本文试从语言内部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个方面略作窥探。语言内部因素一、语音因素词是语音与词义矛盾的统一体,语音的变化导致词义的改变,而依附于词义的色彩意义也可能随之发生变化。如“好”通常读上声,是襄义。读去声为中性:“虚心好学”、“好为人师”。再如“恶”Q读j和读Wb虽都属贬义,但读e的贬义程…  相似文献   

12.
叶斌 《江西社会科学》2007,(11):168-172
黄侃的"训诂学"定义是训诂学现代理论的逻辑起点,广为训诂学通论著作所引用,但是对这一定义本身学界却缺乏研究。本文讨论了黄侃"训诂学"定义中"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一语的确切含义和具体内容,认为"语言文字"主要指词汇、词义,"系统"的具体内容包括转语系统、同源系统、替换系统、同义系统、引申系统、义场系统等,并分别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3.
在汉语词汇研究中,已经有人建构了一种新的词汇描写系统,即区分语言的词和言语的词,区分语言的词义和言语的词义。但是,作为认知领域一种新的词义类别,词的言语义的研究还仅限于开始阶段,需要讨论的问题还有很多。1.词的言语义范畴界说词的言语义是相对于词的语言义而提出的。但是,到底什么是词的言语义,词的言语义与词的语言义二者何以分界,二者各自所拥有的是怎样的意义,各为怎样的隶属范畴,凡此,目前的研究并不十分明晰。首先对词的言语义的划定,就表现出广狭宽严两种范围的分歧。宽广范围的主张者认为:词的言语义是泛指词在言语表达中的…  相似文献   

14.
刘颖 《社会科学家》2007,(4):193-196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但对语言中模糊现象的系统研究是在最近几十年才开始的。本文基于扎德的模糊集合论,提出模糊词义的定义,即词的标志范围界限不明确,并从主客体与语言符号三方互动、词义的本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言语交际的需要几个视角进一步分析词义模糊性的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15.
出于游仕和谋求学术话语权力的需要 ,孟子充分发掘利用了《诗经》蕴藏的政治资源和思想资源 ,并由此导致了对诗义和得义方法的关注。孟子的用诗和论诗 ,存在一个稳定的表意结构 ,结构的核心即是他毕生坚守笃行的儒家思想的内核 :仁义。他的用诗和论诗乃是分别在言语义和语言义的思路上对这一思想进行的言说。因此 ,我们认为 ,作为不同的应用策略 ,二者不应混用同一标准衡量。“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方法的提出 ,在《诗经》研究史上无疑是一个进步 ,《诗经》研究方法论的概念由此而产生 ,并进而形成先秦时期最有特色的阐释学思想。这种行为本身隐含着将《诗经》作为知识文本进行研究的倾向。后人循此向度将其引入批评 ,成为历史主义和情志批评的理论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16.
实词在具体的语境中演化为虚词从而引起语篇、句法和形态结构的紧缩或简化。我们称这种现象为“语法化”。本文支持“语法化本质是语用法的规约化”的观点,试图从语境的角度,利用英汉两种语料,对这一观点加以阐释。并设想了此视角会在语言教学及跨语言理论研究方面的可能贡献。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核义素理论和方法考释了几则《周易》古经中的疑难词义。"匪其彭"的"彭",核义素应为"向四方扩散"。"介于石"的"介",核义素应为"在……之间"。"箇"的核义素应为"分界,取中"。"苋陆"的"苋",核义素应为"弯转","陆"的核义素为"连续、接续"。"旧井无禽"的"禽",核义素为"闭塞,禁止"。  相似文献   

18.
钟焓 《西域研究》2005,(1):60-64
本文对见于《明实录》和《高昌馆译语》中的“阿鲁骨马”一词在当时的含义进行了考察 ,对李盖提给出的“纯种汗血马”释义提出辩驳 ,依据汉文记载并结合语言分析指出 ,它的词根是突厥语arγu -,原义是指混血马 ,与早先见于辞书的阿尔浑马词义近似。而所谓“纯种汗血马”之义纯属晚出义项 ,与明代的实际情况不符。文章还附带论述了它在蒙古语 -满语中的传播及词义变化。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组合”的视点探讨了《黄帝内经》复合词的内部语义关系,阐明了这类复合词意义构成的立体动态过程:复合词在构成过程中两个词素发生组合关系,词素在复合词内表现的是其义位义,两个词素义位义的组合构成词素的相互关系语义;在两个义位的相互组合中,进行词素关系义向复合词词义的机制转化,由此完成组合复合词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义素和义素划分1.1 义素是语义的最小单位,是词义的最小构成要素,正象音素是语音的最小单位,是音节的最小构成要素一样。一个音节可以由一个音素构成,也可以由三四个音素构成;词义同样既可以由一个义素构成,也可以由更多的义素构成。把词义分解为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