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文化审美的维度来说,"江南"不仅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而且还具有丰富的审美意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生成中,"江南元素"及其所代表的唯美主义情怀和理想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不仅仅是由于江南地区涌现出了一大批现代作家,而且更重要的是"江南"作为一种诗性的文化审美元素,一种意义重构的精神元素,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生成中具有一种精神导向性和理想建构性的功能,从而使中国现代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总是能够以诗性的情怀传达出现代中国人渴望富强、迈向自由,置身于世界强大和先进民族之林的伟大心声.  相似文献   

2.
中国诗学从发生学意义和延续性上而言,体现出中国文化独有的生命特征.以直觉表达现象的中国生命诗学与西方逻辑表述的生命哲学在某种程度上虽然具有同构的因子,但其生命的体验方式与表达形式依然在内涵与外延上都具有本民族固有的文化特质,有别于西方的生命哲学.通过中国诗歌体系能够清晰看出中国生命诗学的文化内涵,蕴含着三种生命特征,即用诗意的潜意识形成诗学的创作生命、用意象形成诗学的时代生命、用知觉现象学形成诗学的文化生命.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具有漂移性,不宜作为文学史叙述的基本范畴进入文学史叙述.相对而言,"民国文学史"概念不但内涵稳定,而且符合中国传统文学史叙事成规,因而显得更其有效.运用"民国文学史"指称1912-1949年的中国文学,不但能够避免"中国现代文学史"概念运用的混乱,而且能将此前被弃置于文学史之外的文学现象纳入到文学史叙述之中,对于民国以来文学的历史分期、中国文学的学科划分以及文学史教学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文会友"是中国古代文人交往的基本形式,是文人高雅雍容、文质彬彬的品格风度的体现.它根源于传统礼乐文化,从礼制发展到礼俗,蕴藏着歌诗为礼、缘情放言、"群"而可"兴"的诗学美学内涵,并促进了古代诗歌形态的发展和诗歌创作的繁荣,在中国古代诗学美学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键词批评"源于英国学者雷蒙·威廉斯的创造性想法,其<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一书开创了把"关键词批评"作为社会和文化研究有效路径的独特方法."关键词批评"以核心术语为考察重心,从历时和共时层面梳理并揭示出词语背后的政治思想倾向与人文踪迹,具有独到的研究视角和开阔的理论视野.雷蒙·威廉斯视词语为社会实践的浓缩和政治谋略的容器,注重在语言的实际运用和意义变化中挖掘其文化内涵和政治意蕴.其"关键词批评"具有鲜明的反辞书性,主要体现在非权威性与文论性两方面:非权威性指其突破了以话语权威的姿态对关键词进行"一锤定音"式或日"标准答案"式的定评界说模式,表现出了开放性与延展性;文论性指其不像传统辞书那样宣称客观性,而是在对词义的简略梳理和精当辨析之中,隐含地表现了自己的立足点与批评理念,具有隐在的体系性和一定的政治倾向性.  相似文献   

6.
清末现代"民族"概念形成小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现代意义的"民族"概念的出现与早期运用,是认知民族主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现代概念的萌生可能与19世纪西方民族的接触和文化碰撞具有一定的历史关联,而流行得益于日本汉字新词对译西方的用法,是中、西、日文化交流互动的结晶.  相似文献   

7.
政治社会化:农村社会整合的"软性"要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化作为政治社会化的直接结果,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逻辑地完成了农村社会"契约性"整合的"软性"要件。在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期,要重新审视并发掘意识形态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创新政治社会化的方法,使农村社会呈现新面貌。  相似文献   

8.
通过梳理中国历史上人与动物的关系,以及中国文化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类是"天地之心"、"万物之灵",负有"赞天地之化育"的职责.中国文化倡导"仁民爱物",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些思想指导下,中国历史上一度出现了人与其他动物和谐相处的局面,而这些思想对于指导我们今天如何处理人与动物的关系也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史,无论儒学、道学,还是外来佛学,在古代文士对其接受或阐释的过程中,"山水"往往成为"体道"的共同媒介.这从历代文士留下的大量描写体道过程的文学作品和文献即可为证.究其缘由在于农耕文化对中华农人根深蒂固的影响,存在于中华文人潜意识中天人合一自然观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精神的浸润,中国古代文人隐逸情趣的渗透.  相似文献   

10.
在取象的视角上,汉字的观象取形与诗歌的"写气图貌"都遵循"简化"的原则;在象的记忆再现上,汉字象的内部架构的整合性与诗歌空间意识的和谐性惊人地相似;从确定性的字"义"到含混性的诗"意",诗歌正是利用汉字符号的听觉形象来完成诗意的营造的.  相似文献   

11.
胡秋原根据历史事实指出,中国文化曾经长期领先于西方文化,这种格局在17世纪才发生逆转。通过广泛深入研究西方文化,他认为西方文化在近四百年发展繁荣的后期已经陷入深刻危机,并进而危及整个人类;导致西方文化危机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科学主义畸变为势利主义、虚无主义,而近代西方启蒙价值在这种文化背景中或根本未能落实,或发生扭曲,故对于这种文化必须予以扬弃的超越。胡秋原揭露西方文化危机的主要目的在于矫正本国西化人物崇西贬中甚至趋西弃中的心态,由此表达的"超越西化"思想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康伟 《北方论丛》2007,(2):125-128
在传统文化中,儒家“仁”的思想从“之间”这一向度,展开讨论了主体间德性关系何以可能,具有生存论意味;而庄子“辩”的思想从主体间认识何以可能的“中介”这一维度,强调了“成心”、“感觉”和“语言”等因素对互识与共识的消极影响,从而一定程度陷入不可知论。中西主体间性的思维路径与理论均有不同,承认“个体的真实性”是中西主体间性理论走向融合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哲学中“气”的内涵既具有物质性 ,又具有精神性。曹丕引入哲学中“气”的精神性内涵论说诗文 ,其“文以气为主”的主张与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主张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曹丕文气的基本内涵是 :文章的创作要以表现作者富有个性的思想情感为主 ,体现主体性。  相似文献   

14.
汉英红色词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宇 《云梦学刊》2005,26(3):128-129
汉英语言中表示“红色”这一颜色或色彩的词语都很丰富。应用时不仅要注意观察它们本身的基本意义,更要留心它们含义深广的象征意义,因为它们的象征意义在不同民族语言中往往有不同的特点,有些特点甚至构成了人们对经过引伸、转义以后对红色的崇尚和禁忌。这种不同文化之间红色象征意义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忧患意识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已积淀到民族心理之中 ,在杰出政治家身上尤有明显体现。江泽民同志面对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 ,在继承传统文化和前人思想基础上 ,为忧患意识增加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内涵 ,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赖以产生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6.
张毅  王园 《文史哲》2007,6(6):5-19
近年来文学的文化研究,实际上存在着相互关联但又有不同的几种倾向,一是从文化的视角观照文学,二是文学的文化批评,三是社会文化语境里的文学文本研究。在文化研究成为显学的时代,文学自身特性的探讨亦引人关注,于是有对"纯文学"的讨论,对"文学性"问题的回顾,对文学"经典"形成过程的思考,为对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进行反思,提供了从整体上观察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理论视阈。其焦点是文艺审美现代性与社会世俗现代性的矛盾。现代性已成为后现代语境里的一项未竟的事业,面对文学消费的大众化与时尚化,以及图像文本与网络文学对传统的文学感知和表达方式的颠覆,文学研究除了坚持追求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伟大文学传统外,是否还可以从后经典叙事学和互文性理论获得一种非文学的另类思路?  相似文献   

17.
"诗味"是中国古典诗歌批评中的重要范畴之一,比及其他范畴,其历史更悠久,运用更普遍,影响也相当深广.本文试对"诗味"理论的源起与发展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探寻它在演变历程中的轨迹及其深刻的蕴舍与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从语言学史角度探讨《西儒耳目资》中概念术语的来源,着重分析这些术语与中国传统音韵学的关系,兼论该书的语音学说。《西儒耳目资》不是一本简单地给汉字标注拉丁字音的书。从书中大量新概念和术语中可以发现,该书既引入了西方语音学概念,又吸收了中国传统音韵学说,体现了特定历史下中西语言学说思想的奇妙结合。  相似文献   

19.
~~“羊”诸字文化意蕴初探——4/试论古人对羊的认识及有关思想观念@彭慧$郑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河南郑州4500521~~~~~~  相似文献   

20.
刘菡 《河南社会科学》2003,11(3):166-168
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是一种异质文化融入本土文化的典型过程。儒家思想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主导和中心,其他思想形态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它的影响。儒家思想自西汉董仲舒之后成为“儒教”,是一种伦理型的准宗教。在儒教的影响下,中国文化重综合、重直觉、重教化、重人文。佛教在独立发展的过程中,不得不适应中国文化的特点,改变自身的某些伦理观念与宗教习惯,形成了中国佛教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