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承认五四运动便无法了解辛亥革命,也就无法了解中国”。——竹内好《关于五四纪念日》序:日本五四观的起点这个小论的目的在于介绍日本的五四运动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并试图说明其发展的基本线索。要认识“五四”对于日本人来说是有困难的。按照著名学者竹内好的意见,这是由于“日本近代  相似文献   

2.
<正> 今年3月日本中央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出版了《五四运动史再探讨》一书,该书的作者多数是活跃在史坛上的中国近现代史权威。该书是他们继《中国近现代史讲座》、中央大学《人文研纪要》之后的有关五四运动研究的第三次合作成果。中央大学教授斋藤道彦在该书序论中认为,五四运动的主要内容除收回山东主权以外还应当包括当时的政治变动和经济变革;五四运动的起止时间应为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到1922年,其中的收回山东主权运动应从1918年开始算起。  相似文献   

3.
三十五年研究概况建国三十五年来,五四运动史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949年到1965年是五四运动史研究的开发阶段。这一阶段搜集出版了部分重要史料,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的《五四爱国运动资料》、《五四运动回忆录》,中共中央编译局研究室编的《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等上十种。史学工作者还试图用马列主义的观点方法概括这一历史。华岗的《五四运动史》、黎澍的《从辛亥革命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丁守和、殷叙彝的《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堪称颇有份量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4.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新阶段。新阶段最重要的特点,一是提出了科学和民主,一是确定了社会主义方向。五四传统应该是从政治上和文化上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精神。因为:①五四志士们从文化入手,实际上全面提出了中国进一步现代化的问题。②五四精英们提出的德、赛二先生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关键。③五四精英们第一次全面地提出了人的现代化问题。建国以后,在对五四运动的纪念中,于强调五四运动的革命精神的同时,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对五四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精神的发扬,对工农大众知识化,没有予以高度重视。从而,延缓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与五四运动的爆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以及五四运动历来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的热门话题 ,有关这方面的论著汗牛充栋。但对于梁启超与五四运动之间关系的研究却鲜有论及。本文试图就梁启超与五四运动爆发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以作引玉之砖。一、力主中国参战众所周知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bm协约国把德国在我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一战爆发后 ,一直就觊觎中国领土的日本 ,借口对德国宣战 ,竟于 1914年 9月出兵我国山东 ,并侵犯“战区之外”的三维县车站。 1915年初 ,日本政府进一步向袁世凯提出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针对日本的侵…  相似文献   

6.
究竟谁领导了五四运动?多数人倾向于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另一种则认为是工业无产阶级领导。笔者最近查阅了大量有关五四运动的材料,发现这两种观点与五四历史的本来面目有许多不相吻合之处。我认为,五四运动是学生自发的、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山东为目的的反帝爱国运动,爱国主义思想是五四青年的指导思想;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导致了运动的爆发,运动先是由学潮,后逐渐发展为包括社会各界广泛参加的群众运动,但在运动中,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严密的组织领导,没有制定一个全盘的、周密的行动计划,初期规模不大,纯属自发;在五四爱国运动中,青年学生坚持不懈的斗争,对运动取得胜利起了最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由五四运动开始的中国现代文化思潮,本质上是一种开放的思潮。这种思潮同五四运动所提倡的民主精神与科学精神有着内在联系。但是,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五四”的开放精神却较少留意,这势必影响我们对于五四运动的正确认识和正确评价,也不利于中国现代文化的建设。本文拟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的意见。 五四运动与开放意识 五四运动是在近代一系列事变的推动和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近代社会与中国近代青年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因为:1.五四运动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新阶段,五四运动中产生了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2.五四远动促进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使工人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3.五四运动促成了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工人运动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是发轫于五四运动的一代文化伟人和文学巨擘。周恩来同志曾在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十六日重庆《新华日报》刊出的《我要说的话》一文中,正确地指出:“他的创作生活,是同着新文化运动一道起来的,他的事业发端,是从五四运动孕育出来的”。郭沫若的五四时期作品,是五四运动的产物;这些作品以独特的狂飙突进的气势和革命浪漫主义的格调,明确地体现了五四运动的时代精神。研究这一时期郭沫若的思想和作品,对于我们了解五四运动在文化战线方面的业绩,对于我们全面研究郭沫若思想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与五四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对整个五四运动都起了巨大而全面的作用:梁启超直接点燃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索;北京大学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而北京大学是由康有为、梁启超所办强学会官书局演变而来;以《新青年》为标识的一代新知识分子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他们都曾不同程度地受到梁启超的影响;五四运动的两大旗帜是“民主”与“科学”,而作为“新思想界勇士”的梁启超正是这方面的先驱;梁启超领导的政治派别研究系也与五四人建立了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爆发的并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五四运动具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以往在五四运动的研究中,谈的最多是其政治和历史方面的原因,即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就宏观意义上的五四运动或者把五四作为一个以五月四日为中心外延了的历史时代来说是不错的,但是就这一运动本身作为一次中国学生运动而言,除了上述两点之外,其所以发生,更重要的和直接的历史前提则是五四以前中国学生运动的深入发展。如果没有五四前的已经蓬勃发展的并且根源于中国社会之中的学生运动,那么  相似文献   

12.
五四运动是一场具有指导意义的革命运动,它的性质决定了五四运动涵盖了"五四"学生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革命具有双重性:催生了中国新的文化革命,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以文学革命为工具,以反封建为手段,对封建思想文化和封建制度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创了中国新的政治革命,促进了新的指导思想、新的革命理想、新的革命政党和新的领导阶级的形成,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相似文献   

13.
<正> 三、新文化运动后期(1919—1920):在问题与主义论战及反对道德复旧中的批孔如果说五四运动前,对孔教的批判,其指导思想基本还是民主主义的话,那么,五四运动后,对孔教批判的指导思想则基本上是马克思主义了;如果说五四运动前,批判孔教的主将是陈独秀的话,那么,五四运动后,在新基础上批判孔教的主将则是李大钊了。经过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获得广泛而迅速的传播,引起了封建主义的惊恐与抵抗。正如陈独秀所讽讥的:马克思主义即便传到中国来了,“可以用‘纲常名教’四个字,  相似文献   

14.
<正>5月7日,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基地特聘研究员、二级教授王世谊在光明日报撰文: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文章指出:五四运动是青年人开创的,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功绩首先应归功于青年知识分子。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年,是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的100年,是中国青年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100年。深刻理解和继承发展五四精神,才能实现五四先  相似文献   

15.
五四运动及与之紧密联系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学运动,是我国现代革命史、文化史及文学史的伟大开端.我国现代老一辈知名作家,不论进入文学创作领域的迟早,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五四”时代浪涛的冲刷和启迪.1957年5月4日,老舍在《解放军报》上发表《“五四”给了我什么》,回顾和总结了“五四”精神对他思想和创作的影响.老舍只说了“五四”给予自己的方面,而事实上在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丰富和发展新文学运动的  相似文献   

16.
敬爱的周恩来同志从青年时代起,就献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早在一九一九年,他就积极投身于五四革命运动,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行了英勇无畏、毫不妥协的斗争。在五四运动的暴风雨中,他认真研究、热情宣传马克思主义,积极筹办进步刊物,组织革命团体。他写了很多战斗性很强的评论文章和报道,及时指导运动的健康发展,他不愧是五四运动卓越的领导人之一。五四新文学运动是五四运动的重要一翼,是五四文化革命的主要内  相似文献   

17.
五四运动发生于大转变的历史时代,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第一篇章。关于五四运动的革命性质,史学界长期以来是有争论的。去年8月,朱务善先生发表了“五四革命运动是否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文。文章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必须有无产阶级的领导”,“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就不能称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但“五四革命运动的产生是自发的”;不仅李大钊同志等在北大组织的马尔格斯学说研究会“没有领导五四运动”,而且“五四时期,并没有中国无产阶级参加,到‘六三’才有上海工人起来罢工支援,然而那时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还没有形成,更谈不到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五四运动的领导”;“因为没有共产党没有无产阶级领导”,所以五四运动“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只是“为中国民主主义发展开辟了新的阶段的前景”。这就是说,文章涉及一系列发人深思的问题: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五四运动产生的自发性,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和无产阶级(它的思想、它的战斗力量)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五四运动的革命性质及其历史地位等。本文试图就上述问题提出自己肤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史学界前辈及诸同志。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八九三月四日上午,我刊在太原召开了一次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省城十余位社会科学工作者,聚会一堂,就启蒙与救亡、科学与民主、人权与个性解放、知识分子与改革开放等议题,进行了认真、热烈的讨论.现将与会发言者的主要观点摘登如下: 高增德(《晋阳学刊》主编)今年是五四运动70周年,今天我们邀集省城的中青年学者开一次研讨会.会议旨在对中国现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反思,总结历史教训,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五四运动后,人们差不多年年都在追怀它,从30年代始,尤其是解放后,每隔十年都会有大的纪念活动.越到后来,随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在思想战线上的表现,当时出版的《新青年》杂志,便是这个斗争的主要阵地。《新青年》是最早在中国传播新思想的刊物,它对促进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的觉醒起了积极的作用,在我国报刊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刊物从初期的传播民主思想,到后来逐步发展成为党的机关刊物,先后继续了十一年之久,中间几经变动。刊物的演化,反映了内容和编辑工作革故鼎新的过程。温故而知新。我们今天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翻阅一下当时出版的这个刊物,也可以了解到五四时期的一些情况,汲取一些教益。  相似文献   

20.
<正> 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是一场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是一场冲击各界、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五四运动虽然距今已70周年了,但它的生命之树不但没有枯萎,反而更加茁壮,更加挺拔。缅怀”五四”,继承“五四”,超越“五四”,这是每一个“五四”传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正是因为如此,山东大学于1989年3月15日至17日,召开了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大型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组织、邀请了校内外的80余名专家、学者,从多侧面、多角度对五四运动进行了广泛、热烈、深入、系统的探讨。现将讨论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