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何执政者都要与宗教打交道,世界上许多事都与宗教相关。新时期,我们需要以新型的执政意识审视宗教功能,以现代的思想观念去研究科学合理的政教关系。当代,社会转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社会转型带来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转变,造成了激烈的价值矛盾、冲突和现实失范等。当今,培育人文精神是调适价值观念冲突的有效武器。宗教属于信仰范畴,回答人们用理性无法解释的人生根本问题。在转型时代的欧洲,康德的宗教哲学思想对欧洲大陆有着积极的建树,探讨其人文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建构:理论前提与实践路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确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实质.是当代中国人文精神建构的理论前提。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存在着本质主义的倾向。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展示了人文精神的生成性,为我们正确理解人文精神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文章认为,必须从实践唯物主义角度来理解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实质及其生成特性,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变迁中寻求当代中国人文精神建构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3.
任何文化都有其特定的生长土壤,都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相联系。正如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一样,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也都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中国文化有自己特定的生长土壤。有与世界上其他族类的文化迥异其趣的内在特质和精神风貌。而这,又是与中国文明的特殊发展道路,以及中国社会特殊的历史原因、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密切相关的。中国新文化形态的建立与发展,有待于我们在改革开放中的不懈探究、理性反思和科学抉择  相似文献   

4.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创造出来最宝贵的财富,二者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有过独立、疏离、对立以及一度的结合趋势,但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一对相互依存的共同体,任何独立的一方都不可能实现全社会和谐、统一发展,只有二者的有机融合才能够促进使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特定的文化,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特定的生长土壤。装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伴随着中国几千年社会生活的变迁,体现着人的生命欲求和艺术鉴赏。我们通过对传统装饰文脉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可以从一个潜在层面认识中国传统装饰的艺术特性和文化品性以及深层民族精神的内核。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历朝的代表性法典都是刑法典,以确立权利为基础的民法典是不存在的。文中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法进程的影响,并从中西方文化比较中辨析中国民法的发展。任何一个国家,其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取决于自身特定的文化背景,我们不能漠视传统民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它在实践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电视文化传播与人文精神的弘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精神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历史性概念。在当下,人文精神的内涵实际上是对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的当下生活和生命状态的关注和关心。我们的电视理应关注每一个社会个体的快乐和幸福,关注每一个社会个体的意义表达和身份构建。电视因之而成为呈现和表达这个多元社会之多阶层意义需求的公共领域。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多元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因此,我们电视所应竭力去表现、去表达、去书写的意义也一样的复杂和多元。  相似文献   

8.
略论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与其他任何宗教一样,其宗旨是追求出世解脱,是与人文精神相对立的。然而佛教自传入中国内地之后,通过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及中国社会生活相结合,逐渐中国化。而中国化的佛教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其鲜明的入世精神。通过辨析“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这两个概念,通过中国佛教(尤其是禅宗)与印度原始佛教,传统佛教与中国儒、道文化的异同比较,从佛性与人性、出世与入世、理想与现实等方面可发现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有着密切关系,中国佛教有既出世又人世的思想性格,这将为当代中国佛教的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任何一个社会 ,其价值观念体系的建设都离不开自己民族的土壤 ,都必须继承人类社会尤其是本民族优秀的精神文明成果。我们认为 ,延安精神作为中国现代文明中最具生命力和活力的因子 ,它在构建当代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价值观的过程中必将发挥持续的作用。一、延安精神已成为新中国社会价值观的范本和核心时代精神是对特定历史阶段历史内容的最高度的理性概括和精神风尚的价值体现 ,正如任何一个时代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时代精神一样 ,延安精神则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代所形成的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这个时期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以及解放战…  相似文献   

10.
自一九七八年我们党确立了开放与改革的战略方针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当我们一步一步开始朝现代化目标迈进的时候,新的矛盾、新的冲突、新的挑战逐渐在我们面前展现了。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它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和政治结构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现在,当我们从事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改革的时候,必定将伴随着一场深入到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文化心理的变革,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将发生一场深刻的变化,新旧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针对这种现实,我们以文化心理冲突为主题,作了一次社会态度测量,试图通过实际调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人文精神和西方的人文精神都立足于“以人为本” ,但其内涵和外延均有较大的差异。西方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中国文化在其早期就显示出非宗教性的品格特征———浓厚的人文精神。所以 ,由中西文化所形成的中西人格取向、道德价值观迥然不同。历史赋予我们当代人的使命是通过改造传统文化来发展现代化 ,而不是用现代化来嫁接传统文化 ,这是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12.
培养接班人,是任何一个阶段,任何一个政权都十分重视的大问题;合理构筑育人工程,更多地培养接班人,也都是任何一个阶级、任何一个政权都在不断探索和不断改进的重要课题。资产阶级如此,无产阶级也是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如今,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对人才的需求量相应增加了,同时对人才素质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要完成我国“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宏伟目标,培养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  相似文献   

13.
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必须适用于且只适用于整个自然界的规律。任何规律都有普遍性,没有普遍性不是规律。但普遍性有大有小,正是在这一点上,哲学研究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和具体科学研究的规律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哲学揭示的规律普适性最大,它适用于整个世界的任何一个部分,不但适用于整个自然界,而且还适用于整个社会和思维。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规律就属于这种规律。而自然辩证法研究的规  相似文献   

14.
乡村人文环境培育不仅是乡村社会发展人文价值导向的必然要求 ,更是乡村社会发展现实的迫切需要。社会人文环境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动力的现实文化氛围 ,人类社会任何实质性进展都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支撑。应充分认识人文环境培育的重要性并采取措施努力培育乡村人文环境 ,不断增加乡村社会发展的人文价值内涵 ,激发村民从事乡村建设的热情与创造性 ,从而为乡村社会现代化提供和谐的社会氛围与持续性的精神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15.
一有知识、有文化是人类的本质特征之一。在任何一个社会,知识分子都是其中文化素养和知识“含量”水平相对较高的人群。大概由于这个原因,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生活进步,以及政治革新、战争胜负,大都与知识分子密切相关,古今中外,概莫例外。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知识分子关系整个人类的命运。因此,当今世界各国,知识分子都位居世人瞩目的地位,知识分子问题经常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热点,有关知识分子问题的研究成为世界性的课题,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是众说纷法的一门显学。中国自70年代末以来,…  相似文献   

16.
任何时代的人工制品,背后都活动着人的身影。从小处而言,是和物品直接相关的制作者、占有者和使用者;推远了看,是整个社会。作为中国传统婚礼仪式中最重要的一项礼仪用具,花轿承载的意义非比寻常,却很少能走进研究者的视野,近代花轿尤其如此。若对其详加审视,我们或许可以有别样的收获。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个人文研究者,会非常有动力参加一个以社会科学家为主关于中国乡村的讨论,是因为中国过去几十年的成功可以说也是把中国人从"土"里拔出来的过程,与这种状况相对,我近年开始关心我们能否再把自己种回"土"里。而我所以关心这个问题,是我担心如果中国人离开了"土"的帮助,中国人在精神、身心方面能否长久支持下去?任何社会要长期支持下去,都要有一个精神、身心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谢晋说:“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要为自己的民族塑造灵魂。如果20世纪中国电影还没有美好的形象留下来,并且被全世界都能接受的话,那我们这一代电影人就没有尽到责任。”“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同时也应该是个思想家,应该通过他的影片对一些社会问题发言。”  相似文献   

19.
自从人类懂得物质生产以来,其生产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从整个社会来说,任何生产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而随着社会物质生产日益丰富,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越来越广泛,在满足了一种需求之后,还会不断提出各种新的需求。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人类的需求与满足人类需求的有用资源之间,总是存在着巨大的鸿沟的。这就迫使我们寻找某种办法来缓冲,也就是要求我们以人类需要作为生产目的而进行生产,然后根据生产出来的产品在社会间进行分配。于是,人类需求又受社会生产规模、生产效果所制约。本文提出的商品效用问题,就涉及到上述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类痛苦与解脱的思考与探索,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社会发展最终体现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当今中国,只有在人文精神的引导和点化下,才能促使社会逐步走向和谐,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才能逐步得以实现.所以,积极推进新时期人文精神的构建,既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实现整个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