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提出资本主义后期金钱资本权力下降而知识文化资本上升,提出“专家治国论”,统治阶级不是金融资本家而是各行业专家。本文认为无论社会分层如何变化,只要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性质不变,资产阶级政治家掌权的性质就不会改变。贝尔企图用对后工业社会的划分来抹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是在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基础上建立的,他将技术作为决定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力量,试图预测人类未来社会的发展前景是一个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连接起来的新的社会形态。通过对贝尔“后工业社会”理论的探析和批判,既有助于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也有益于理解、把握当代社会发展的新动态。  相似文献   

3.
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了五花八门的资本主义“质变”理论,编造了各式各样的乌托邦,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加尔布雷思的“新工业国”,贝尔的“后工业社会”,托弗勒的“超工业社会”,布热津斯基的“技术社会”,鲍尔丁的“后文明社会”,达列多夫的“后资本主义社会”,利赫特海姆的“后资产阶级社会”,克勒的“多维社会”,等等。它们都企图证明,现代社会已经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大公司,在科学技术革命进程中能够解决自己的所有社会问题和一切矛盾。这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共同点在于都编造了现代垄断  相似文献   

4.
自诩为后马克思主义者的贝尔 ,沿用了马克思有关资本主义历史研究的某些基本观点。以同马克思讨论社会发展问题为起点 ,运用知识中轴原理的范式 ,构建了后工业社会理论 ,试图以此解构马克思的垄断资本主义灭亡论 ,总结与预测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后果  相似文献   

5.
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了五花八门的资本主义“质变”理论,编造了各式各样的乌托邦,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加尔布雷思的“新工业国”,贝尔的“后工业社会”,托弗勒的“超工业社会”,布热津斯基的“技术社会”,鲍尔丁的“后文明社会”,达列多夫的“后资本主义社会”,利赫特海姆的“后资产阶级社会”,克勒的“多维社会”,等等。它们都企图证明,现代社会已经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大公司,在科学技术革命进程中能够解决自己的所有社会问题和一切矛盾。这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共同点在于都编造了现代垄断资产阶级乌托邦,用科学技术革命来偷换社会主义革命。加尔布雷思的“新工业国”以及稍后  相似文献   

6.
进入“丰裕社会”后,强调消费成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缓和资本主义矛盾以及推动社会发展的主题,资本主义社会从工业社会进入了后工业社会或者说消费社会。现代消费社会的经济特征主要表现为: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随着现代消费社会的出现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其中包括:企业追逐利润与社会利益的矛盾、虚拟资本盲目扩张与中小投资者利益的矛盾以及社会福利资金不足与政府债务负担过重的矛盾等。  相似文献   

7.
丹尼尔·贝尔判定扮身为普世公理的意识形态在20世纪50年代即告终结。导致左派和右派之争的意识形态问题化身为大政府和小政府以及经济政策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历史的终结。贝尔反对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认为福山把冷战终结看作民主和市场,说到底是资本主义普世信念的胜利,但事实是历史在后工业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这三个基本领域中,呈现出了新的气象。贝尔与马克思的渊源关系可谓深厚,但是总体上贝尔将马克思的历史观读作黑格尔遗风,认为马克思的阶级分析已无法解释今天的后工业社会。这本身是不是历史终结论的一种戏拟式演绎?  相似文献   

8.
“后工业社会”论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论认为,社会是在所有制和技术这两根轴上混合发展的,而“后工业社会”正是社会在技术轴上发展的结果。本文把贝尔的这种观点称作“生产力史观”或“技术史观”,对这种观点及其所包含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批判阐述。  相似文献   

9.
中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必须应对因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复杂问题。鉴于此。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文章对贝尔“后工业社会理论”的产生背景与内容进行了论述,目的是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性的还是消费性的?马克思批判了庸俗经济学家的“生产和消费同一性”观点,揭示了现代消费社会的可能性,但并不说明现代社会的实质已经由生产转化为消费.后工业时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消费成为异化劳动的新形式,拜物教转化为消费主义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这表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没有逃离商品生产进程和资本运行逻辑,现代社会在其根本性上仍是生产社会.  相似文献   

11.
提到资本,人们习惯地会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产物,然而从资本的源头分析可知,资本是商品流通发展的结果.本文从人们对资本的误解进行分析,从资本一般、资本特殊,资本的自然属性、资本的社会属性方面重新认识了资本的性质.  相似文献   

12.
资本不仅仅具有物质自然属性与社会生产关系属性的双重性质,而且在社会生产关系层面中,可以区分为一般社会属性和特殊社会属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制度结合的情况下,资本的特殊社会属性是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资本收入主要体现为剥削收入;在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的情况下,资本的一般社会属性是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其收入在性质上主要体现为要素收入.  相似文献   

13.
股份制企业是通过发行股票筹集社会资金的形式组织起来的企业。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本身不带有确定的社会性质,只具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经济管理的一般性质。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生产社会化程度比较高,股份制企业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股份制企业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又是资本集中的有力杠杆,它使资本的统治权迅速扩大。因此,在资本主义的社会里,其资本主义性质是显而易见、无可置疑的。  相似文献   

14.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商品的大量倾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以机器进行生产的工业。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发展为半封建社会。 作为中国局部的少数民族地区,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概况如何?具有哪些特点?对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这些都是正确认识少数民版经济的现状必须弄清的历史问题。本文试就初步搜集的资料,谈谈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在工业资本主义的历史地平线上,整个城市成为资本的游戏场,资本对空间的宰制塑造了空间生产的秩序.通常,经由空间占有、空间功能区分、空间建筑、空间装饰、空间营销等具体路径,资本原子化地"分割"空间,并把空间"加工制造"成工厂、道路、市场、运河、港口、住宅等使用价值,使之充当资本运动的一个必要环节,并为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创造必需的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在苏联社会经济文献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被说成某种固定不变的东西,尽管生产力在迅猛发展着。这首先涉及关键的因素——所有制关系。并断言股份资本的发展、已经出现很久的工业资本主义所有的“消蚀”过程没有改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关系的本质。因为股票控制额几乎总是掌握在大工业企业家或公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与资本范畴的一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的客观动因是资本增值的内驱力.资本无限增值的本性、市场交易规则的共同性、都是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一般规定性.经济全球化的客观事实揭示了资本的一般性质.这种客观力量和客观机制,虽然本身没有固有的意识形态特性却是可以打上阶级烙印、可以带上社会历史特点的客观存在.资本主义社会有资本现象,社会主义社会也有资本现象.资本的一般性质与具体的社会制度相结合,就产生了反映具体社会关系性质的资本现象.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只有调动"资本"资源,发挥"资本"优势,才能在全球性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新科技革命、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突出特征是:资本的全球扩张使资本主义进入到一个国际金融垄断阶段;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转型,跨国资本掌握着全球经济的“命脉”,并强行规定全世界生产的总方向,决定世界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性质。资本全球化虽然为缓解旧有矛盾提供了某种契机,但资本超时空限制地对剩余价值的榨取,使得当代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在新的基础上日益积累和深化。  相似文献   

19.
工业文明的发展导致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激发了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和对生态文明的探索。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资本主义社会的第二重矛盾、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是生态危机产生和扩展的重要原因。资本逻辑在从时间和空间上对生态逻辑给予解构的同时,还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资本主义文化作为"软因素"强化了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这就进一步深化了生态危机。只有彻底变革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突破生态危机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一、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对社会主义财政的指导意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在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性质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与灭亡的规律时,也阐述了社会化大生产与商品货币运动的一般规律。其中《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中阐述的资本的循环、资本的周转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的理论,对于我国有计划地运用客观规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