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擒”字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临沂银雀山出土的《孙膑兵法》残简,文物出版社出版了整理小组的释文及注,对读者是有很大帮助的。其中一篇是《禽庞涓》,禽即古擒字,整理小组在本篇说明中说:“本篇记述孙膑……在桂陵大破魏军,俘获庞涓。”注文中也说:“简文记庞涓于桂陵之役被擒,与《史记》所记不同。”据报刊转载日本友人也有这样的看法,说可以纠正《史记》的错误。但以上的说法,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正> 《九歌》称九,而现存《楚辞》之《九歌》却分明十一篇。对于这个矛盾,《楚辞》学者们提出过种种解释。例如[汉]王逸以“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之类玄理搪塞(朱注则存疑); [宋]姚宽《西溪丛话》以为文体,“歌名九而篇十一者,亦犹《七启》《七发》,非以章[数]名之类”,但即如《七发》亦与“七”有关(《文选》李注谓“以七事  相似文献   

3.
读者来信     
|编辑先生: 读贵刊1987年第10期《齐鲁文化之异同论纲》一文,很受启发.但其所用材料,尚有些不确切处,举如下: 一、文章对《左传·定公四年》条附注为:“杜预注:‘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周之宗盟,异姓为后”二语,见于《左传·隐公十一年》条,孔颖达《春秋正义》曾经引用.《春秋正义》后收入《十三经注疏》.依此,这两句话应是孔颖达疏,而不是杜预注. 二、文中说:“战国田氏代齐后,齐桓公竞设立‘喷室之议'的议政机构”.按“啧室之议”出自《管  相似文献   

4.
《毛诗正义》“疏不破注”考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诗正义》是孔颖达按照海太宗“疏不破注”的原则,以《毛诗传笺》为准绳,以隋刘焯、刘炫的义疏为稿本编撰而成。一般认为《毛传》、《郑笺》都是《孔疏》“疏而不破”的“注”,其实不然。所谓“疏不破注”,不是“疏不破传”,而是“疏不破笺”。举证有六:《笺》标新立异处,《疏》极力圆通之;《笺》泥于诗序处,《疏》极力附会之;《笺》以兴为赋处,《疏》极力敷衍之;《笺》援礼入诗处《疏》极力申述之;《笺》误说意旨处,《疏》极力弥缝之;《笺》考释欠妥处,《疏》极力曲全之。总之《郑笺》之阙失,亦《孔疏》之阙失。  相似文献   

5.
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诗有“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句,自此何逊扬州咏梅遂成故实,为后代文人乐于使用。而其语所涉之史实本来不明,由于“伪苏注”的掺入,情况变得更加纷纭复杂。笔者在旧稿基础上进一步勾稽考索其言之所据,同时对历代围绕这一故实的诸家之说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6.
初唐诗杂考(二十二)杨墨秋《巫山高》作者辨沈佳期《巫山高》诗云:“巫山高不极,合沓状奇新……”《唐诗纪事》卷十一注:“此诗范摅以为佳期之作,而顾陶以为张循。”注之前一句据唐范摅《云溪友议》,后一句据唐顾陶《唐诗类选》。两说各有所据,关键是所据是否可靠...  相似文献   

7.
仁论     
仁论陆建华春秋末世,周之天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以下所引只注篇名),诸侯之国“陪臣执国命”(同上),大夫之家“八佾舞于庭”(《八佾》)儒家孔子为了复兴“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在侯·隐公十一年》)之“礼”,试图以个体的道德...  相似文献   

8.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句。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一九八三年五月版)注“三驱”说:“古代天子诸侯射猎以三次驱禽为限度,叫做三驱。”什么叫“三次驱禽”?为什么要三次驱禽?都不甚明确。比较明确的注释有两种,如下: (一)阴法鲁《古文观止译注》(吉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九月版)注:“三驱:一年打猎三次。因为打猎时必须驱赶禽兽,所以称打猎为‘驱’。”(见第五五二页;冯其庸等《历代文选》下册、张撝之《唐代散文选注》等注释大体相同) (二)《古代散文选》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六三年七月版)注:“三驱,围合其三面,前开一路,使被猎的禽兽可以逃去一些。不忍把禽兽完全杀死,这是所谓好  相似文献   

9.
许浑,晚唐著名诗人,暮年刺郢州,其始末,董乃斌《唐诗人许浑生平考索》谓大中六年(852)至十一年(857),谭优学《许浑行年考》谓大中七年末或八年初至十二年或稍前。其卒,两《考》俱谓大中十二年(858)。今再考如下。大中五年秋至六年秋分司洛阳浑刺郢前尝分司洛阳,有数诗赠河南尹刘瑤,琢,两《唐书》有传,尹河南后拜宣武,《唐方镇年表》确考为大中七年,未详时序。浑《早秋寄刘尚书》(《全唐诗》卷536,以上只注卷次)赠瑑,瑑镇宣武检校工部尚书,诗云:“天生心识富人侯,将相门中第一流。旗纛早开擒虎帐,戈鋋初发斩鲸舟。柳营书号海山暝,菌阁赋诗江树秋。昨夜雨  相似文献   

10.
说“都”     
许慎《说文解字》“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左传》注曰;“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载师》注曰:“家邑,大夫之采地;小都,卿之采地;大都,公之采地,王子弟所食也。”《周礼·大司徒》注曰:“都鄙者,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其界曰都;鄙,所居也。”《大宰·八则》曰:  相似文献   

11.
春秋兵学对于先秦哲学思想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涅 《文史哲》2004,(2):25-31
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春秋兵学对于先秦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它在军事实践中重视特殊性的对象、时空条件、目标意义和组织形式,揭示了对立统一和控制反控制的本质关系,奠定了汉民族的功利理性精神。其中有关军队组织建设的思想和实践直接开启了先秦法家的政治路线,有关作战谋略的认识又是先秦术家的思想渊源。《孙子兵法》对于战争性质、形式等的界定和阐述,还是先秦思辨哲学的初阶。它的军事理性与墨家重视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生活理性,《周易》重视发展变易的历史理性各有特点。它的功利精神与孔子继承传统而来的道德信仰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两大源头。  相似文献   

12.
典籍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媒介。如何将典籍文化的精髓转为一种生活态度或流行时尚,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课题。《孙子兵法》博大精深的"全胜"思想,蕴含着普世价值的良性竞合的生活态度,而"通用设计"的精神,正可以将《孙子兵法》典籍的核心思想,具体呈现在文化展演的产品与服务上。  相似文献   

13.
战争罪是与战争紧密联系的国际犯罪,指在战争或者武装冲突中严重违反战争法规或惯例规则、严重侵犯国际人道主义法的行为,被认为是应予以惩治的最严重的国际犯罪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通过对发动和组织战争的首要战犯进行国际刑事审判,国际社会扩充对战争罪的认识。随着前南和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的审判实践,在适用战争罪时有所突破。在综合先前的国际性法律文件的相关规定之基础上,《罗马规约》将战争罪列为国际刑事法院所管辖的核心罪行之一,并且以专门条款详细地规定关于战争罪的定义和具体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美国作家温台尔·威尔基在所撰写的《天下一家》一书中,通过自己在中国的现场体验和对中国政治、经济及民众抗战的切身感受,在美国人民面前呈现出新的中国形象。这种新形象的建立,为美国对华援助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二战题材电影有三种面相:"英雄传奇类抗战电影"、"回归历史的抗战电影"、"反思类二战电影".传奇类过强而反思类不足是中国二战题材电影的特点.欧美国家的二战电影取得了反法西斯的丰硕成果,而我国导演反思"二战"的视角还不到位.只有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法西斯本质,并从根本上揭示其形成法西斯观念的内在原因,才能触及"二战"的本质从而达到反思战争的目的.抗战-反法西斯-反战,是认识这场战争的三个有序过程,既切合人们对"二战"历史的认识规律,又符合一般观众思想运行的内在逻辑.对于中国观众的接受心理来说,"反法西斯"环节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6.
熊昌华  张显成 《殷都学刊》2011,32(2):96-100
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出土,弥补了秦代传世文献的不足,在编纂《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时,也将其作为引文材料。限于各种原因,《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还有一些《汉语大字典》与《汉语大词典》未收的副词(或义项),以及两书虽已收但引例晚于睡简的副词。本文主要是对这两类副词作一些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周仲海 《社会科学》2006,2(5):83-91
抗战爆发前,上海工人薪金收入大多数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标准;抗战爆发后,上海工人生活状况更是每况愈下;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实行“胜利加薪”,上海工人的工资收入有过短暂的上调, 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上海工人又陷入了饥饿或半饥饿的生活状态。建国初,中共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工人的工资水平,上海工人的生活状况较建国前有明显地改善和提高。从抗战及内战时期走过来的上海工人,对新中国建立以后的生活状况基本上是满意的,因而比较容易接受和拥护中共的政策。  相似文献   

18.
中国抗战历史文化留下了特定时期的一种民族印记。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是中国抗战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十年中,中日历史共同研究分为政府推动和学界推动两个方面,学术会议作为重要载体,名家云集,观点荟萃,研究成果丰硕。重庆正在大力推进的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对于深化中国抗战史研究、推动"二战"历史研究的深入,对于促进"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两大军事强国倾其国力所进行的一次战略大决战。在战争后期,由于赵军在战略上出现了重大失误,最终导致了全线溃败。事实上,在两军实力相当的前提下,单一战略层次的失误并不容易造成重大损失,所谓的灭顶之灾,往往是由于几个层次上战略的失衡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重庆市民的日常生活被打上深深的战争烙印。跑警报是战争场景下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年的战争使市民的生活日渐艰难。战争引发的人口内迁促进了重庆市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的变化。抗战时期重庆市民仍然延续了原有的一些生活方式,其日常生活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