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西方自由平等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平等是近代西方政治哲学讨论的主题.近代西方政治哲学正是围绕着自由与平等这两个政治范畴及其内在关系的探讨而展开的.这正体现了近代西方政治哲学的特殊面貌.如果说近代西方政治哲学集中地体现了近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那么,自由平等思想则集中反映了近代资产阶级对政治权利的要求以及他们对政治事物的认识.在近代西方,大多数政治哲学家都把视野投注到现实的政治事物并以理性的眼光来看待政治现象.他们高扬人类理性的地位,直接摒弃了宗教蒙昧主义,他们的政治理论是与封建主义作斗争并作为封建神权政治观的对立面…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历史上,希腊人最早形成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这正是科学精神的基本因素.早在雅典时期,杰出的自然哲学家已开始摆脱神学与宗教的束缚,用理性的自然观来研究自然.在长期的积淀后,形成数学理性、逻辑理性与实验理性的萌芽.  相似文献   

3.
人的内在超越性表现为人总是试图超越有限达到无限与绝对的自由.这种超越性根源于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对立统一关系之中.人的感性需要最初作为一种没有任何规定性的纯粹自由,总是不断追求自身的实现即满足,理性则总是试图给需要"立法",制定规则来规范人的需要.而需要的无拘无束的自由天性又总是试图打破理性的束缚,超越理性,回归自身.道德,宗教,艺术以及人的寻根倾向集中体现了人的这种内在超越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自从苏格拉底把“认识你自己”作为哲学的基本训条之后,人的问题便构成了西方哲学史的主要课题甚至全部课题。不同的哲学家站在不同的支点上审视人的生存状况,寻求人自身的确定性,企图通过认识自身来实现自身,以达到幸福理想的乐园。然而,他们在审视、探寻和理解这个斯芬克斯之谜时,却不时陷入困境与迷茫,理性与自由之冲突就是其一。研究这种冲突,是我们探索西方哲学家如何解释人之谜的一条捷径,甚至是我们把握整个西方哲学发展线索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5.
卢梭的思想同时包含了置疑古希腊历史理性和基督教价值理性的矛盾,古希腊历史理性主张征服自然,卢梭却强调顺乎自然.卢梭的自然其实是自由的同一语,恪守道德意志是通往自由的道路.基督教价值理性提倡维护人伦和谐、恪守道德意志,卢梭承认宗教作为古老自然法的神圣作用,却揭示出基督教信仰在社会现实中的弊害.卢梭推崇的更是人类社会共通的宗教感情.卢梭的思想矛盾既是西方历史理性主义的悖论,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悖论.所以,我们在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思潮中依然能聆听到其历史回音.  相似文献   

6.
法律意味着秩序,宗教意味着信仰。没有法律,人类便无法维系当下的社会;失去信仰,人类则无以面对未来的世界。在所有已知文化当中,都存在着法律价值与宗教价值的相互作用,都存在着宗教神性和法律理性的相互影响。西方宗教神性与法律理性互动先后经历了由契合到冲突再到和谐的历史轨迹:远古时代,西方宗教神性与法律理性往往是混同合一的,法律理性借助于宗教神性得以展开;到了中世纪末期,宗教神性与法律理性不断冲突,法律理性从宗教神性中分离出来;然而两者的长期分野却使西方人陷入了空前的精神危机,迫使两者重新融合,并达到全新和谐,来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正义和推动法治进程。西方宗教神性与法律理性辨证互动的历史轨迹为当代中国的法治发展提供了借鉴:中国的法治建设不仅需要进行制度上的建设,而且需要对整个政治文化、法律文化进行重构,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西方科学家视野中科学与宗教是和谐一致的关系.西方科学家都具有强烈的宗教信仰趋向,这种趋向决定了他们视野中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但是,这些科学家信仰的上帝与一般人所信仰的上帝是有区别的一般人信仰的上帝是拟人化的上帝,而西方科学家信仰的上帝是安排自然秩序的上帝;西方科学家在从事科学活动中从不怀疑自己的追求与宗教信仰的一致性;科学与宗教相互依存并不存在冲突,科学属理性知识而宗教属人类信仰,二者各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目的,科学解决的是实然问题而宗教解决的是应然问题.  相似文献   

8.
继三大批判以后,康德在《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一书中全面阐述了自己的善恶观,把人的弃恶从善视作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对基督教现有的神学道德理论进行分析和批判,试图建立起基于理性的宗教,即道德宗教。针对道德律令中最核心的“改过迁善”问题,康德深入分析了人性中的自由善与根本恶,将善与恶的转折归于自由意志下的向善禀赋和以该禀赋为基础所设的理性宗教上,继而作出了全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颂扬人的高贵,反对神学对人的蔑视;提倡人的现实幸福,反对宗教禁欲主义;推崇理性与科学,反对盲目崇拜权威的蒙昧主义;主张人的自由和平等,反对封建等级桎梏,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人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必然与自由这一对哲学范畴,最先是由西方哲学家提出来的,并以“认识了的必然”来表述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然而,能否因此就说,在中国古代哲学家那里,就没有一个人认识到这两者间的关系,提出这方面的问题呢?不能.远在春秋时代的孔子,就早已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论语》中有一段名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一生是怎样由必然达到自由的.他通过对个人一生的总结,和对自己的思想认识发展不同阶段的叙述,明确地表达了他关于必然与自由关系的思想.孔子虽未象西方哲学家那样,明确地指出“自由是认识了的必然”,但却用中国独特的表述方式说明了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他的“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相似文献   

11.
古代中西方哲学家对智慧有不同的理解,当代中国哲学家冯契对智慧的理解更具独到之处,他强调智慧使人的个性自由全面地发展;智慧的境界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达到的。哲学家们尤其是冯契对智慧的理解对于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坚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意志的绝对自由对于康德哲学是一个根本性的前提,也是使其得以从纯粹理性进展到实践理性的关键概念.通过剥离人类自由意志中的经验性成分,区分只对特定主体的意志有效的主观"准则"和对所有理性存在者的意志都有效的客观"法则",康德对实践理性、道德与宗教的论述,得以超越近代以前的神学与哲学在自由意志问题上的争论,并将基督教神学所倡导的罪感意识改造成了一种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由道德宗教所倡导的有尊严的谦卑意识.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概括康德晚期最重要著作《纯粹理性界限内的宗教》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指出康德提出的“道德必然导致宗教”和“上帝就是道德立法者的理念的主张进一步发展了他的早期道德宗教思想,对近代德意志宗教哲学的彻底理性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充分表现了康德反对宗教迷信和宗教狂热的理性精神.但作为德国市民阶层的哲学家,康德的这种宗教哲学思想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具有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视角透视学术自由的演进历程可以看出,学术自由是一个根植于西方社会的概念,西方社会根深蒂固的"自由"与"理性"传统是大学学术自由得以孕育而生并延绵不绝的关键所在.作为现代大学制度合理内核的学术自由能否成功移植,不仅取决于大学组织自身的特点,还取决于大学组织所置身的文化环境.学术自由在我国大学的实现不仅需要解决制度创新问题,更需要文化的创新.我国文化创新之根本在于恢复人的主体地位,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15.
柏拉图美学思想内部同时凝结着认知理性和宗教感性两种因素.其理性部分开辟了西方理论美学的思辨之路,后入所说的审美活动,在他那里就被归结为一种对美的理式展开的理性认知的活动;而其感性部分又对现有的新旧宗教,尤其是荷马史诗所代表的古老的神话文明有一种朴素而又深刻的情感依恋,代表了西方美学、艺术浓厚的宗教情调.柏拉图美学是西方文化的一个原型,其内部情、理二元的相互交织和矛盾,体现出西方文化内部理性与感性动态平衡的结构,这也正是其美学思想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6.
地理发现与航海冒险促进了西方人观照大海的科学与理性精神 ,而中国文学写海可分游仙驰想式与写实即兴式 ,稳定持久地在文学史中延续。海在西方渐成为自由的象征 ,而在中国古人心目中却相当疏隔。西方文学写海 ,一般作为人抗争与征服的对象 ;中国古代的怀才不遇者总是在力求同大海仙境融为一体时 ,倾诉渴望或宣泄烦恼。海与中西方宗教、人本、伦理思想也有联系。中国文学海意象更多的是优美 ,令人好奇神往 ,不像西方海的壮美形态与启悟人生、奋进不止的悲壮情绪及悲剧性实质  相似文献   

17.
宗教与哲学都是人借以超越自身有限性的文化表现形式。宗教哲学依赖哲学的成果实现宗教信仰的合理化。古代希腊时期不存在宗教哲学,但是却提供了宗教哲学发展的模式。随着基督教的产生与确立,西方宗教哲学才应运而生。中世纪,理性是信仰的奴婢,哲学是宗教的工具。近代哲学虽然把理性从信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但是却又使宗教认同于哲学。随着现代哲学对传统宗教信仰的批判和现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转换,宗教哲学也发生了理论模式的转换,即从对理性与非理性认识的依赖转换为对人的生活实践的依赖。  相似文献   

18.
一人由于天赋的理性和想象,不能以被动消极的生物地位为满足。他受到一种驱策,要以创造来超越他生存的偶然性与被动性,来追寻永恒与自由。在这种人的理性的必然要求中,最具理性的哲学家感受到的驱策力是最强的了。诚如康德所言,“一切形而下的说明方式都不足以满足理...  相似文献   

19.
康德的宗教观与他的道德哲学直接相关,同时与他的理性批判哲学体系一脉相承.上帝在理论理性中作为超验的理念具有消极的意义,而在实践理性中却是必要的悬设.因为人作为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必然寻求自然的幸福与自由的道德相结合的至善,同时又会因为不合理的自然欲望而产生恶,因此需要超越于人之上的完满的上帝来作为至善的化身和公正的裁判者.康德正是出于实践理性的需要而导向对上帝的信仰,并从实践理性出发来论证宗教何以能够存在以及应该怎样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高明 《东方论坛》2011,(3):42-47
对康德而言,道德与宗教的关系不仅是一个道德哲学问题,也是一个宗教哲学问题。至善是联结道德与宗教的桥梁,至善不蔑视幸福,但在至善中,配享幸福的德性具有优先性;而德性只有在预设自由的情况下才是可能的,因此,在本质上则是自由具有优先性。自由作为康德之道德与宗教的最高精神,实则完成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在伦理学中,自律伦理学取代了他律伦理学;在宗教哲学中,一种理性的、给予人自由和尊严的道德宗教取代了传统启示的宗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