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林丽霞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4):41-44
餐桌文化在当今社会人们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西方文化的面子观差异从餐桌文化中可以管窥一侧。中西餐桌文化从餐桌氛围、劝酒文化、点菜习惯及餐桌话语都体现出中西文化的面子观差异。虽然中西餐桌文化在人际交往中都注意到了面子,但由于历史条件、文化基础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两种餐桌文化表现出不同的面子观文化。中国人在餐桌交际时往往采用积极的面子策略,体现了以群体取向为主的中国文化的价值观,西方人在餐桌交际时侧重采用消极面子策略,体现了以个体意识为核心的面子特征。面子文化只有差异,没有对错与优劣之分。为了确保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我们要尊重并包容面子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2.
宋洁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3):142-146
通过对英语诗The Shark和汉语诗《大雾垂江赋》运用“赋”、“比”、“兴”手法的比较,从中、西方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和而不同”,探讨中西文化的内核差。 相似文献
3.
生态伦理学何以可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肖巍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本文第一部分概述了生态伦理学的缘起、发展和基本观点;第二部分表明生态伦理学关注的是以生态环境为中介,即通过人与自然关系表现出来的人与人的关系;第三部分强调生态伦理学并非为自然规定什么道德准则,而是基于人类的价值观,调整、约束人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之更有利于人类的健康生存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6.
乔颖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Z1)
文章分析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自然向人的生成”。该思想描述了从自然到人、再到 人与自然异化、直至“社会化的人”即真正的人生成的进程与趋向。 相似文献
7.
陈春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0(3):45-50
海明威《老人与海》一直为批评家所倾爱,但评述者多从桑地亚哥的硬汉形象和悲剧性格、小说的叙述风格等切入,其实作为最能体现作者"冰山原则"的力作,小说主题繁复多样。如果从生态伦理批评审视,管窥其中所隐含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可以发现作者从思考人在社会面前应该保持的行为方式到强调人作为高级生物应承担的责任,这在生态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特别具有警示性。 相似文献
8.
俞祖华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0(2):10-17
在近世来华西方人的视野里,中国人的形象有理想化的与妖魔化的、美好的与丑陋的、可钦可佩的与令人恐惧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西方人对中国人形象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传奇阶段、崇华阶段、蔑视阶段、困惑阶段。此外还因观察者身份、角色或经历的差异而导致"中国人形象"的变化,如教士的"理想化"与商人的"妖魔化"的差异。两种中国人形象的差异还与作为复合体的中国民族特性本身的矛盾性与复杂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我们离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究竟还有多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钱兆华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24-28
科学的诞生及其发展受文化基因的决定性影响,因此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中国科学家至今未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真正原因是中西方之间在文化基因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此外,大多数中国人对科学的有关问题存在着很大误解.中国要想在科学方面赶上西方世界首先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0.
论儒家礼制文化的生态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载光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2):90-94
中国古称礼义之邦,礼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礼起源于上古的宗教仪式,进入阶级社会后成为一种普遍的制度文化。儒家以宏扬礼学为己任,六经之义都贯彻了礼的精神。礼的重要的功能是协调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宗法关系和政治伦理关系,但同时也有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功能。在《周礼》、《礼记》以及上古礼制的记载中,敬天、事天的礼俗蕴含了大量的保护生态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相似文献
11.
中西"关系"文化的历史探源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雅丽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6):140-146
无论就历史还是就现实来看,关系在人们的生活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独特的历史进化方式,造就了中国与西方不同的发展模式,也造就了各自独特的关系结构和关系文化.本文旨在通过对中西关系文化历史起点的分析,说明两种关系文化的差异,并在比较其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和谐关系文化的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化热点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对学术界关注的生态文化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1)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人—社会—自然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存在状况、发展趋势直接制约着人的生存与发展,它要求从人与自然的本然性联系出发,规范人的认识、实践活动。(2)价值主体问题。人作为主体是自然生态系统进化发展的产物,人的价值的实现离不开自然;生物、生态系统的演化具有自然目的性,是潜在的价值主体。(3)人的主体性问题。在批判继承近现代主体性思想的基础上论述了生态文化主体性思想,强调人作为主体,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文章从主体意识、行为方式、主体活动过程几方面具体论述了生态主体性的内涵和特征。 相似文献
13.
迟成勇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3):1-6
先秦儒家的人学思想主要体现为孔子、孟子与荀子的人学思想,具体而言:人的本质:孔子提出“仁“;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人的价值:孔子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有贡献;孟子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天爵“、“良贵“;荀子认为,人的价值在于人有“义“。人与自然:孔子虽然没有明确表达“天人合一“,但《论语》中相关话语却蕴涵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孟子讲“知性“则“知天“,体现了人道与天道的统一;荀子提出“天人分异“的思想。人与社会:孔子强调了人对社会的责任;孟子反对杨朱的“为我“思想,折射出孟子注重群体价值倾向;荀子提出“明分使群“的观点。人格与精神境界:儒家的最高理想人格是圣人,孔子认为,能够“博施于民而济众“的人就是圣人;孟子提出“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但只有做到“尽心、知性、践形“,才能成为圣人。先秦儒家人学思想既有合理性的因素,也有显著的历史局限性。其合理性因素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资利用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4.
李明明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0(3):21-23
中国女性小说的先锋性体现既受世界大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 ,又植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土壤 ,因而 ,它的意蕴是丰富的 相似文献
15.
吴兰丽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9,22(3):126-129
时间是个日久弥新的话题,不同的时代对于时间的看法不一样,而不同的文化里也有关于时间的不同思想。中国文化重在从直观和现实层面来描述时间,时间就是运动和变化的经验式的时间观;西方文化重在从心理和思维层面来描述时间,即先验的时间;马克思则以人类的实践活动充盈着时间,丰富着时间,时间被赋予了价值和意义,这也是人类的社会时间。 相似文献
16.
17.
赵建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104-107
孔子四十不惑是指他的道德价值判断。他将这种判断著书立说留给中国人作为行事为人的准则和指南。同样,古老的西方传统信仰圣经,也对西方的道德文明具有巨大的价值及指引作用,让人在思想道德和行事为人方面有可遵循的。然而,现代人——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却在道德判断和行为准则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本文还就孔子在三个方面的"不谈"给出了西方传统信仰的启示,从而让人了解一些西方的传统信仰对现代人的一些影响。 相似文献
18.
芝加哥大学的研究生拟定研读原典的书单,通常是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圣多玛、马基雅维利、笛卡尔、斯宾诺沙、洛克、亚当·斯密、休谟、卢梭、康德等人的经典著作中选出的,还有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妥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们》、司汤达的《红与黑》等。西方人崇拜自己的圣贤,研读经典,为什么作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孔子、老子,中国人就不能尊而敬之呢?明、清王朝,尊孔尊到盲目神化的地步,读经读出僵化封闭,科举八股文扼杀人,中华民族失去了活力和生机。“矫枉必须过正”,五四运动激烈地反传统… 相似文献
19.
从西方人的“消极面子”看中西文化及其礼貌言语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廉洁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6,(1)
针对Brown和Levinson提出的以自由为核心的“消极面子”概念,对中西文化及其礼貌言语现象作对比分析后可见,就Brown和Levinson的“消极面子”概念而言,中西文化及其礼貌言语存在着较大差异,无法用某种统一的标准来衡量。 相似文献
20.
钟小菊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人的发展与文化发展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一方面 ,人的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了主体支持 ;另一方面 ,文化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前提条件。人是用文化武装起来的自觉主体 ;离开了文化 ,人就不能成为自觉主体。文化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推动器。可见 ,人的发展与文化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