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语历来是英语学习者最感头痛的一个问题 ,这不仅因为语言学界对成语的定义莫衷一是 ,更主要因为成语自身有着极其丰富的比喻意义 相似文献
2.
谢志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2):108-109
语用学可以用来研究翻译,语用翻译的核心是语用等效.语用等效翻译论认为,翻译就是译意,即要译出原作的意图、语用用意,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本文从语用等效的角度探讨了汉语成语翻译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阿茹罕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211-212,216
俄语成语是一种复杂的组合体,涉及修辞、语源、语法、文化内涵等多方面,也是翻译的一个难点。作为一种本民族语言智慧的结晶,成语不可避免地带有民族语言、历史、风俗、宗教等影响的印记。俄语成语无论从充当喻体的事物上,还是成语组成的结构成分上都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只有深入了解俄罗斯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才有助于译者翻译出质量上乘的译文。 相似文献
4.
孙永兰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0)
中华人文精神是在儒、释、道三教的共同培育下形成的。儒、道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它包括了伦理道德观念等内容,伦理道德观念也是儒、道思想的衍生物;而佛、道思想又包括了鬼神观念等。汉语成语集中展示着儒、释、道思想,沉淀着丰富而生动的文化内涵,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值得我们去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刘燕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12-114
通过考察语言材料及前人对俗成语、类成语的研究,探讨了俗成语、类成语的划界问题。认为俗成语是介于成语与俗语之间的较为习用的熟语,类成语是介于成语与自由短语之间的具有半熟语性质的短语。详细分析了俗成语的形式、意义、语用三个方面的特点,辨析了俗成语与相关词语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韩东红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反映文化 ,英语成语作为英语语言的精华 ,其中许多具有文化含义 ,它们有些反映出英语民族的历史 ,有些则反映出英语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情况或反映出英语国家的度量衡制度。通过英语成语 ,我们可以了解其文化背景 ,具有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黄蕾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3):70-74
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中的成语学习一直是难点之一。他们在使用成语的时候经常出现一些习得性偏误,而这些偏误往往是由于文化、母语和目的语各自的特点等原因引起的,具体表现为语义、语法等方面的偏误。而在课堂上采取突出重点加强记忆和增加交际性练习和提高成语使用频率等策略可以使得教学效果增强,提高学习者的使用能力。 相似文献
8.
冯寿忠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1)
成语文化有成语的文化和文化的成语两种内涵.前者是指成语化了的文化即以成语为载体的各类文化;就其外延而言,只有那些被凝练到成语中成为成语意义内容的那些文化元素,才是所谓成语文化.后者是指成语这种文化或作为文化的成语,它是语言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外延是与成语的外延相当的.从价值论的角度说,任何有价值的成语文化研究,必须是合乎研究目标的求真原则、研究任务的求善原则、研究成果的求美原则. 相似文献
9.
汉语成语的凝固过程主要与二二音步的语音形式有关,与生动形象简练含蓄的语义、贴切新颖的修辞手法、所反映事理的深刻寓意、社会生活的反作用等因素也关系甚密。了解汉语成语得以凝固定型的原因,可以掌握汉语成语可以变异使用和不能变异使用的规则,最终能够得心应手地使用汉语成语。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英文影视字幕翻译的普遍特点与汉语成语的独特性,以旅游纪录片《周末度假》为个案,指出在英文影视字幕汉译过程中使用汉语,不仅符合影视字幕翻译的特点、遵循字幕翻译的原则,而且有利于观众在中文字幕辅助下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11.
文章摘取含有吴越文化要素的15个四字成语,其结构可以分为联合式、主谓式、偏正式和动宾式。采用理想化认知模式来分析联合式成语,涉及到借用双源域来表征同一个目标域。分析联合式以外的成语涉及到两种认知模式和三种意义,即基本认知模式和次认知模式,语表意义、语源意义和语位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萌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67-70
成语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发展演变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各方面的原因,一些成语背离了原始真意,发生了语音、用字、结构和意义等方面的讹变。归结成语讹变的类型,探析成语讹变的深层原因,能够为规范成语运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汉语网络类成语的生成、流行机理与规范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车飞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2-29
通过多角度聚焦网络类成语,发现其较符合汉语共同语的语言学构造机理,“80后”“90后”网民主体的心理特征特别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推动加剧了网络类成语的流行,且与社会文化有共变关系,体现出网络语言生活的“三活”状态。网络类成语一般会在语言系统规律的机制下优胜劣汰;规范的总原则是“有利于交际”,规范观的选择要有建设性:既有人文关怀,又不丧失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传承使命感,还要有层次性;其未来的宏观发展趋势是:趋冷、流行、复活或集聚式新造。 相似文献
14.
贺红霞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2):99-102
汉语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精髓,是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语言,大都具有生动的隐喻意义。在英汉翻译中译者往往很难做到准确的传达。实践证明要做到达意、切题、传神的信息转化,确切的理解是其关键所在。结合Lakoff&Johnsony的隐喻理论和Fauconnier&Turner的概念整合理论,通过诸多实例研究,发现英汉成语虽存在相似但有更多的差异,而对于不同汉语成语有其不同的构建,理解不能望文生义、千篇一律。 相似文献
15.
思维具有民族性,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的民族性不可避免会反映到语言中。不同民族语言的接触、交融直至借用过程,都要依据引进他语词的民族思维特性进行转换,反映到语言上就是对借入的外来词按照本民族的思维习惯、语言特点进行适当改造。在使用过程中这些外来词要经过本民族思维的梳理,使之具有本民族语言的特点,才能在本民族词汇系统中生根发芽。 相似文献
16.
沈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本文借鉴十八世纪意大利人本主义哲学家维科有关世界语言变迁的理论 ,从比较修辞的角度探索汉语中诗化现象的变迁 ,剖析中国学生英文写作诗化的性质。笔者以成语为例 ,表明由成语转化而来的英文词组或句子从本质上说并不是一种诗化现象 ,而是一种包孕在消极修辞中的汉语思维概念转换成英文后的“遗形 ,”尽管“遗形”会给人带来某些新鲜感 ,但写作者本身并无作积极修辞的意图 ,因此这种现象属历时而非共时的性质 相似文献
17.
韩佳蔚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56-58
汉语成语是民族语言词汇宝库中最具有表现力的特殊成员,是民族群体智慧的结晶。成语用凝练的言辞锁定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凝聚了中华民族崇尚道德的文化精神,是积淀了一个古老民族的文化诉求和道德理想的历史活化石。因此研究汉语成语不仅具有语言学意义,而且有重要的文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梅桂能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5):77-79
成语比一般词汇包含的信息量大得多 ,因此也就更能反映文化 ,许多文化因素都来自于习俗 ,习俗是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文章通过大量的实例阐述成语蕴涵习俗内涵 ,此类英语成语翻译应忠实而准确地译出其含义 ,翻译方法可采用对应法、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意译法、意译加注解法等 相似文献
19.
20.
《红楼梦》中有大量典故性成语,本文从阐释学理论出发,对其翻译进行了研究探讨。发现:杨译本对这些典故性成语基本采用异化译法、直译法和语义译法;霍译本基本采用归化译法、意译法和交际译法。但是无论哪种译法,两译本对这些典故性成语都采用了阐释的方法。而在阐释学翻译观中,理解是翻译的核心。只要读者能理解(虽然效果略有差异),哪种译法都可以接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