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清代的乾隆、嘉庆(1736~1820) 年间,是中国古典目录学发展的“黄金时代”。那么,乾嘉目录学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与前代相比,它表现出了一些什么样的特点呢? 最早从整体上来描述乾嘉目录学的,要算清人洪亮吉。他在《北江诗话》卷三中说:  相似文献   

2.
一、章汪二人的共事关系会稽章学城字实斋,江都汪中字容甫,是同时著名学者。实斋生于卓乞隆三年(一七二八),卒于嘉庆六年(一八○一),年六十四。容甫生于乾隆九年(一七四四),卒于乾隆五十九年(一七九四),年五十一。实斋乾隆四十三年成進士,已四十一岁。他自知“迂竦”,不敢入仕,以后也未正  相似文献   

3.
洪亮吉(1746——1808年)是我国著名的乾嘉学者,也是清代有名的舆地学家,以“词章考据,著于一时,尤精研舆地”编入《清史稿·儒林列传》里。但他在人口学理论方面的贡献却很少为人们所注意。生活于“乾隆盛世”、“乾道守文”之际的洪亮吉,敏锐地觉察到社会危机的来到,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写下了《治平篇》、《生计篇》等政论,系统而完整地阐发了他的人口学思想,明确地提出了人口增长、人口过剩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高廷瑶,字青书,又字雪庐,贵州贵筑洪边里北衙人(今贵阳市乌当区新添寨北衙)。乾隆丙午(五十一年,1786年)中举,曾四次赴京会考,均名落孙山。嘉庆五年(1800年),因“抚”平马场苗民反(一说广顺青苗),恩赏六品顶戴。次年大挑一等,奉旨加一等,以通判用。嘉庆七年,选授安徽庐州,后历官安徽庐州  相似文献   

5.
清末名将杨遇春(1761年——1837年),字时斋,四川崇庆州(今崇庆县)人,武举出身.杨遇春生活在“乾隆盛世”之后,清朝的政治日趋腐败,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加剧,社会动荡日烈.从乾隆到嘉庆、道光年间,各种矛盾激化,先后爆发了多次人民起义.与此同时,外国殖民主义者又不断垂涎中国的领土,唆使中国边地上的一些上层份子,多  相似文献   

6.
李汝珍评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篇小说《镜花缘》作者李汝珍是清朝河北大兴人。生卒年不详,据胡适、孙佳讯等考证,约生于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约卒于道光十年庚寅(1830),享年约为68岁。主要生活在乾隆中期经嘉庆到道光初年、鸦片战争的前夜,西洋文明的炮弹还未轰开“老大帝国”闭关自守的紫金城宫门。他主要的活动地区为海州板浦(今属江苏省连云港市),与兄李汝璜(板浦盐课司大使)一齐生活,其阅曾两度去河南任小官。对李汝珍成长影响比较大的一是李汝璜,字佛云,监生,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从大兴移家到板浦,次年任板浦场盐课司大使,嘉庆四年(1799)卸任,嘉庆六年(1801)调任淮南草堰场(离施耐庵故里、张士诚起义的白驹场仅三十六华里)大使,前后住板浦计20年,  相似文献   

7.
清代著名文学和社会学家洪亮吉的《治平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关于人口问题的专论文献。写于清乾隆58年(公元1793年),比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发表早五年。全文仅628字,文字浅显,明快,没有晦涩聱牙的句子。全篇布局严谨,立论观点鲜明,论证步步深入,有理有据,说服力极强,是供中学生学习的一篇立论佳作。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人未有不乐为治平既久之民者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共一百多年“可谓久矣”。作者笔锋一转“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  相似文献   

8.
论乾嘉之际的社会问题和洪亮吉的实学思想周祚绍洪亮吉,字君直、稚存,号北江,更生。清嘉庆四年(1799)因向嘉庆帝进呈“千言书”而获罪,被充军伊犁。临行,京都轰动,市民争睹”不怕死的洪翰林”。次年京师大旱,嘉庆帝祷雨未得,送下令赦免洪亮吉回籍,诏下,“...  相似文献   

9.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已经重印发行。这部书是训诂学和文字学的重要著作,而段氏在注文中引用了一些四川的方言和名物以印证古语古事物,是其特色之一。本文仅就此一特点,略作介绍,并对这一训诂方式在训诂学上的源流和地位略加申说。 段玉裁,字若膺,一字懋堂,江苏金坛人,生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卒于嘉庆二十年(1815)。在他的一生中,自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近十年的  相似文献   

10.
毕沅幕府是乾隆中后期最大的艺文幕府,汇聚了当时各派一流的文章家,其中史学派的代表人物章学诚等对以洪亮吉等为代表的骈文派及汉学派展开了激烈的攻击,章氏力主"古文必推叙事",力挽古文衰落的局面.面对史学派的批评,毕沅幕府内以洪亮吉、汪中等为代表的骈文派表现出了打通骈散、兼容并包的倾向.毕沅幕府骈文派的巨大创作成就为后来曾燠、阮元等幕府对骈文理论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骈文能够在嘉道之际与桐城派古文相抗衡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洪亮吉(公元一七四六~一八○九年),字君直、雅存、号北江,清乾隆江苏常州府阳湖县人,是清代中期有名的学者,诗人、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清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虽然清初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清王朝国力强旺起来,乾隆一代又凭借康熙雍正时期积累起来的强大国力东征西讨,奠定了清王朝版图辽阔、空前统一的政治局面。但是国家长期用兵边疆,内地各省地主阶级又疯狂兼併土地,官贪吏残,人民大量失去土地,同时还要承担沉重的赋税力役,不少人破产流亡,社会阶级矛盾急剧趋于尖锐,清王朝已是外强中干,逐渐走下坡路。正如生活在那时候的伟大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描写的,处于“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境地。  相似文献   

12.
吴清鹏,字程九,号西,又号笏庵,浙江钱塘人,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文学家吴锡麒第七子。清鹏,嘉庆二十二年(1817)一甲第三名进士,由翰林院编修、御史、官至顺天府府丞。告归后,  相似文献   

13.
毕秋帆述评     
清代学术史上,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一批官僚学者一身二任的人物,不仅以著作宏富流传后世,而且往往以礼贤下士知名当代,形成以“人才幕府”为特征的学术团体。他们整理旧学,编撰新著,在一代学术史上,推进了风气,作出了贡献。乾隆时,先后督抚陕甘、河南、湖广的毕秋帆,即为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本文拟对毕秋帆的生平及学术成就作一简单述评,以期引起史学界对这一现象的探讨研究。疏漏谬误之处,亦请批评指正。一毕秋帆名沅,一字穰蘅,自号灵(?)山人。生于雍正八年(1730),卒子嘉庆二年(1797),一生活动大体与乾隆朝相始终。他祖上由安徽休宁迁到昆山,后徒镇洋,是  相似文献   

14.
包世臣是我国十九世纪上半期一位提倡改革的思想家。包世臣(公元一七七五年至一八五五年),字慎伯,号倦翁,安徽泾县人。他生活在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时期,经历过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革命。他目击时艰,关心国计民生,以经世致用为治学目标,怀抱“经济大略”,力图有所革新。但他的一生却坎坷不得志,三十四  相似文献   

15.
俞正燮,字理初,安徽黟县人。生于乾隆四十年(1775),卒于道光二十年(1840),享年66岁。俞正燮的父亲,名献,字可亭。乾隆四十二年(1775)拔贡生,官句容县训导。俞正燮少时,随父任所读书。好学不倦,其父学俸所入,几尽以购书。又聪明过人,人称其“读书过目不忘”。道光元乓(1821)中举人。俞正燮二十多岁,外出游学。前十年去来于兖州、济宁、泰安、济南、临清、曹州一带,又北上京师。后三十年往还于徽州、颍州、武昌、长沙、苏州、常州、江宁、杭州之间,亦再至北京。综其所事,大都“以所学客达官贵人,佣书为活,介乎门客之间。”事之显著者,如嘉庆九年(1804),在兖州兖沂曹济道孙星衍署。时孙星衍为伏生建立博  相似文献   

16.
乾隆、嘉庆时期的哈萨克族系指西起伏尔加河以东、里海东北岸,东达额尔齐斯河及伊犁河、楚河地区的辽阔大草原上游牧的哈萨克大、中、小三帐。1757年(乾隆22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统一西北边疆之际,大、中、小三帐先后臣属于清政府,成为清政府的属国,其中有一部分于1766年(乾隆31年)重新回到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原游牧区域,成为清政府的属民。本文试就乾隆22年以后至嘉庆年间清政府对哈萨克之政治、经济关系与政策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早期抄本的流传情况和各种红学历史文献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作为新红学重要理论基石的《石头记》脂观斋批语,决非出自乾隆时代或作者生前,而是嘉庆中叶以后的产品、程高全壁本作为一种白文本出版,正体现了乾隆时期《红楼梦》传抄本的本色;而脂观斋则既不是曹雪芹的至亲好友,也不是曹雪芹的同时代人,他的批本是嘉庆末年才首次登上红坛的.因而脂本之所谓甲戌、己卯、庚辰,也就不是乾隆甲戌、乾隆己卯和乾隆庚辰,而应是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嘉庆二十四年己卯(1819)和嘉庆二十五年庚辰(1820);整个脂批主体的署年均应按照新红学家的论断推后六十年。  相似文献   

18.
<岭南群雅>的编者刘彬华是广东著名诗人,生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卒于道光九年(1829).乾隆五十一年(1786)中举,嘉庆六年(1801)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馆后,授翰林院编修.旋即绝意仕进,先后讲席越华、端溪两书院凡二十余年.喜吟咏,常参与诗坛雅集,可惜其别集<玉壶山房诗文钞>早已亡佚.他还常以乡绅代表的身份热心操办各种善事,曾主持道光<广东通志>总纂及嘉庆<阳春县志>、道光<阳山县志>和<永安县志>等县志的补修纂辑工作,并主编了两部清中叶广东诗歌总集的代表之作<岭南群雅>、<岭南四家诗钞>,推动了广东诗歌的创作及传播.  相似文献   

19.
公元一七八三年,清朝乾隆四十八年,年仅三十五岁的天才诗人黄仲则(景仁)病逝于山西解州.他的同乡挚友洪亮吉得到噩耗,炎天千里,赶去治丧.在其著名的《与毕侍郎(沅)笺》中写道:“……日在西隅,始展黄君仲则殡于运城西寺,见其遗棺七尺,枕书满箧.……犹复丹铅狼藉,几案纷披,手不能书,画之以指.此则杜鹃欲化,犹振哀音;鸷鸟将亡,冀留劲羽.遗弃一世之务,留连身后之名者焉.……”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洪亮吉在陕西的学术活动与其舆地研究、方志理论的建树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洪亮吉游幕陕西期间协助毕沅编纂校勘图籍、参与修纂陕西方志、广交学界名儒等活动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洪亮吉在毕沅及其幕中学人的影响下积极从事各种学术活动,不但确立了他的舆地研究方向,还在方志修纂实践中进行方志理论的探讨和总结,其方志思想初步形成;不足4年的游幕陕西经历,无疑是洪亮吉学术人生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