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媒体愈发追求经济利润的市场化进程中,新闻的价值观也正在向利润观靠拢.本文以香港艺人梁朝伟、刘嘉玲举办"千万豪华婚礼"新闻为例,解读"炫富"新闻中的媒体逻辑,剖析其生成原因,揭示其对社会价值干扰的弊害.  相似文献   

2.
经济法作为一门以解决发展问题为功能、以促进社会发展为依归的"发展法学",实现整体、公平和持续发展是其应有之义。处于现代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非均衡性是社会整体发展的一大显性特征,经济法作为"经济调节之法""促进均衡发展之法"自应作出积极回应。从应然逻辑而言,既要在促进均衡目标导向之下发挥政府适度干预的市场外部均衡手段,又要在尊重市场价值规律基础上优先市场差异主体自主发展的市场内生均衡手段。基于此,解决我国整体非均衡发展难题必须从政府对市场主体的规制保护、政府与市场作用之均衡调和以及政府内部纵横关系的再均衡三方面展开,以此形成政府、市场与公民的均衡发展局面。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发展理念,并把它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要求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这一理念的产生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本质上是对于新常态、新矛盾、新任务的理论回应。创新发展理念的重大时代意义在于,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根本动力,有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为"三型"政党建设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与变迁已经跨过了第一个三十年、第二个三十年,正大步迈进在新时代的征途上.社会价值观也大致经历了第一个三十年的"理想社会建构"的革命价值观、第二个三十年的"经济优先发展"的功利价值观以及新时代"美好生活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国以来,社会价值观的嬗变历程是一个曲折发展的历程,也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否定观的逻辑再现的历程.社会价值观嬗变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分析视角,不但是理解和把握建国七十余年来社会发展变迁的重要进路,而且为新时代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作出了科学的论证与阐明.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报告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涵着集体主义的特质.集体主义是马克思寻求个人与集体之间统一关系的思想.党的"十八大"自觉反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发展逻辑,立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问题,把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内在统一起来,选择国家、社会、个人三重性的价值维度,赋予集体主义思想新时代的价值观内涵.培育、践行集体主义特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注重构建宣传解读、制度保证、文化引领、信仰确立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6.
逻辑的力量在于求信与求真,新闻证实的归纳"求信"与新闻证伪的演绎"求真"都是人类求真思维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新闻求真的逻辑过程具体体现为"新闻发现—验证—新发现—新验证",直至最后新闻发现和确证的自身协调的、完整的过程。但是新闻真实的客观内容与现实疆界警醒我们"逻辑真理性"代替不了新闻的"现实真理性",但也不应拒斥对新闻的逻辑真理性的追问,因而二者必须要在现实的、变动的诸多新闻条件的辩证分析之中获得统一性支持。  相似文献   

7.
在新媒体普泛的当今,要坚守新闻传播的核心价值,阻止其流失,仅靠行政强制手段远远不够,还需全民的自觉意识和传媒媒介的道德约束。在不断变动的媒介环境中,只有尊重事实,不变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和责任使命,才能保证新闻事业的本质特征和传媒的公信力,彰显新闻信息传播的核心价值观。为此,新闻传播当遵循媒介运行的规律和国家对传媒业的发展决策,主动进取,做好"根本"、"坚守"、"瞭望"、"创新"八个字文章,演绎好变与不变的关系,重树新闻理想、回归新闻信息采写本色、坚守新闻职业道德,这样才会不失新闻传播的核心价值防线,进而践行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新闻经典"的建构是事关新闻学科能否与其他学科展开平等对话的基础性问题.在对"新闻经典"之建构进行历时性考察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新闻作品成为经典的可能性远大于新闻学著作,而"新闻性"与"经典性"的逻辑冲突又使"新闻经典"的建构面临一系列尴尬.新闻经典的要素包括新闻性、作品的时空穿透力、作品的跨学科影响力.中外名记者名编辑的代表作或作品集,领袖人物、其他学科名人的新闻著作等,最有可能成为"新闻经典".  相似文献   

9.
延安时期中共党报改革是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首次改革运动,改革实践中确立的中共新闻传播的党性和人民性、全党办报、群众观念、新闻必须真实、树立新文风等思想原则,不仅标志了中国特色无产阶级新闻传播思想的逻辑起点和基本方向,同时为当今中国新闻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一是新闻事业是执政为民的政治资源,二是新闻传播思想创新是改革发展的思想精神动力,三是密切联系群众是新闻真实客观传播的出发点和归宿,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新闻传播的不二选择,五是不断改进文风是新闻传播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10.
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新发展格局是根据中国发展阶段条件变化、适应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逻辑与理论逻辑而提出的,是国家经济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的路径选择.长三角区域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目前长三角区域面临要素市场壁垒、制度障碍、产业链自主可...  相似文献   

11.
产生于商品经济环境下的新闻本不具备政治属性。大众报刊出现迅速提升报刊的影响力,其后阶级意识崛起、政党斗争加剧以及军事战争不断,增强了新闻的政治属性,促使现代新闻事业及新闻学走向政治化。意识形态斗争、宣传的污名化与利益集团对报刊的操纵使得新闻学的政治话语出现了危机,传播学、新闻商业主义、新闻专业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试图在这种背景下淡化新闻学的政治色彩,却始终未能摆脱其所承担的维系与传播核心价值观的政治使命。在探索新闻学的发展路径上,必须把"政治带回来",实现新闻学"再政治化",同时处理好新闻学的学科属性与政治属性之间的关系。这正是中国特色新闻学历史与政治逻辑基础,也意味着"政治"必然是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学科体系的核心话题,而如何在"中国特色"与"普遍意义"的追寻中建设中国特色新闻学成为时代之需。  相似文献   

12.
以保护性立法价值观指导媒介融合立法工作应该成为媒介融合立法的基本路径。媒介融合立法包括三个基本路径:以保护媒介融合发展的市场逻辑为法律基点,调整媒介融合的政治逻辑和市场逻辑冲突;从媒介迭代规律出发,调整媒介融合发展的内生性冲突;从保障媒介融合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调整网络媒体与网络产业的外生性冲突。  相似文献   

13.
当前国内对建设性新闻概念的认识存在误区。结合国外新闻实践和学术语境可以发现,建设性新闻并非西方主流,其影响不可高估,其在今后的发展境遇尚待观察,其对我国新闻实践究竟有多大的示范价值值得商榷。我国新闻实践话语中的新闻建设性与西方建设性新闻不同,当下所谓建设性新闻的"中国方案"并不属于建设性新闻的范畴。国外建设性新闻提倡者所批评的"媒体消极取向"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语境。建设性新闻不否定对负面题材的监督批评报道,更不是报喜不报忧。  相似文献   

14.
文化价值观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复兴中华文化、凝炼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文化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精神的支柱,是人的行为活动的内在根据,是关于主体文化价值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文化价值观具有民族性、多元性和与时俱进性的特点。建构中华文化价值观必须坚持民族性、大众性、科学性、时代性和普世性的原则。依循这些原则,文化价值观在当代应凝炼为:"忠孝.仁爱"、"民主.公正"、"自由.和谐"、"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满足群众的知情权是信息社会的最大需求。用关注"民生"的方式来体现对"国计"的关注和参与,已成为许多地方新闻煤介的自觉选择。"以人为本"是全面解读民生新闻的逻辑起点,"三贴近"方针赋予民生新闻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建设的融合发展,既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良法善治的重要途径。我国德治与法治的历史发展及其内在逻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建设融合发展的法理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建设的融合发展应通过宪法实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路径展开,其中宪法实施与立法是主要依托方式。  相似文献   

17.
君子文化萌芽于先秦儒家学说,语义体系围绕"君子"词义展开,其核心要素是君子人格。培养新时代君子,实现君子文化融入立德树人实践,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君子文化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逻辑生成语境、君子文化融入立德树人实践的行动语境,从而实现君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大学素质教育的通识教育性质主要表现在育人的基础性、人文性及通贯性三方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发展,既要兼收并蓄古今中外教育思想精华,用先进的办学理念指导教育改革实践,也应从我国大学的培养目标和办学实际出发,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根基,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及教育模式。其目标定位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文化自觉,塑造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其发展路向应着力向"广"、"深"、"通"、"多"四方面拓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比较新闻学发展出相对成熟的研究范式,建构了比较研究的价值观、思维逻辑、研究问题和方法论体系。文章从七个方面论述该领域的新趋势,包括比较研究的范式、媒介体制去模式化、新闻记者角色认知去西方化、多元化与同质化的新闻报道、全球媒体的跨文化实践、新技术与新闻生产、全球媒介伦理等。比较新闻研究的核心目标就是解释各种情境因素如何作用于新闻实践,表现并理解人类传播活动的多样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20.
新闻从业人员的选题偏好既可能受到个人特质的主动性影响,又有可能受到组织的影响.我国媒体具有意识形态的宣传组织以及产业属性的市场组织双重性质,这种双重属性使得媒体从业人员有着不同的目标诉求,遵循不同的行动逻辑.通过对70名新闻从业人员的实证调研,验证了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不同媒体从业人员存在差异性新闻选择偏好,并认为这些差异性新闻选择偏好是由于遵循组织理性行动逻辑的结果,而与个人特质没有统计性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