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女性的社会地位是一个时代进步的标尺,中国古典小说中女性的情感及思想变革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而近代社会言情小说家李涵秋的代表作《广陵潮》中的女性,在反映当时社会历史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通过小说中的女性,我们可以了解晚清三十年的变革,从众多女性的情感历程中,可以再现社会、时代的缩影,因此,我们以社会言情小说的开山之作——李涵秋的《广陵潮》为例,来分析过渡时期的女性形象,进而,把握社会言情小说的价值和启蒙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现代文学的整体视野对现代小说中的流浪女性形象的变迁史进行了细致考察,在此基础上界定流浪女性形象的特点:情感依附与经济压迫,物欲追求和精神重压,生存至上和情感至上。这既因为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所致,也与现代中国迫切的社会改造主题和艰难多变的历史境遇密切相关。折射出女性在时代思想影响下的进步和变化,也反映出作家对女性生存价值认识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在男权社会中,两性诗词所反映出的女性情感原本就不一样.男性诗词所反映出的女性情感是男性对女性的审美体验,古典诗词中的女性话题永远属于男性中心的范畴.女性诗词所反映的女性情感则是她们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本文通过对社会各阶层女性诗词的分析,指出女性情感的特点和主叹调.  相似文献   

4.
婚姻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在五四运动后中国婚姻家庭的变革中,女性是参与主体,发挥了特定的历史作用.本文通过对这一时期不同类型的女性在近代婚姻家庭变迁过程中的个人体验分析得出,处于各个社会阶层的她们参加的这场变革,并非如惯常所说: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带有质变性质的界标,开创了我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5.
情感是建筑构成的重要因素,只有充分了解建筑的情感内涵才能更好地领略建筑迷人的风采,对于形制大体相似、缺乏个性特征的中国古代建筑尤其如此.建筑中情感因素的构成是多方面的,但都离不开其所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即时代、社会和民族的影响.而文学对于时代、社会和民族的反映,又正是以情感为基本特征的,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女性是爱情的绝对主角,因此文学中女性的情感空间也就成为建筑情感内涵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建筑的空间特点分析入手,对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情感空间进行了细致解读,以期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以我国物权法的颁布为切入点,讨论了中国物权在数千年历史变革中的演化过程,并从物权的演变分析中国社会文化及价值精神的变革。同时结合生产力和社会价值的变化讨论了物权与之相对应的变化,阐明了社会决定法律,法律反映社会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以来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塑造了大量的乡村女性形象,不少作品更直接以乡村女性作为表现的主体.这些女性群像基本可以归入苦难女性、女强人、道德女性和落后女性这四类范畴.借助这些乡村女性形象在时代中的审美衍变,通过对她们的婚恋情感、人生命运及未来出路的展示和思考,农村题材电视剧对中国乡村传统、乡村现实和乡村文化进行了全面探索与考察,完整地勾勒出一幅中国乡村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图景,拓宽了中国电视剧艺术的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8.
童话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和人类心理的沉淀,童话中的女性形象必然反映童话作家们的女性审美价值观念。童话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被改写或重新创作,从女性文学批评的角度分析不同时期的西方童话,可以看出西方童话故事中女性形象变迁的三个阶段:男权主义下的隐忍被动,平权主义下的与男人和平共处的新女性,霸权主义下的有些激进极端的大女子形象。  相似文献   

9.
《诗经》作为反映周人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女性生活状况和社会历史地位。《诗经》的作者、编纂者、注释者三者共同完成了《诗经》中女性形象的角色及其所昭示的社会意义。本文拟从德与色、色与礼两个方面加以讨论,以见出女性意识在流变的历史中的变迁,由此获得对《诗经》中的女性在这种流变中所处的地位更清晰的判断和认识。  相似文献   

10.
符杰祥 《东方论坛》2006,4(3):37-41
1990年代电视剧女性形象的叙事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呈现为两种相对而生的叙事形态:围困式与突围式。围困式主要表现为“家”与“情感”两种象征意象,突围式则体现为社会突围、情感突围、文化突围三种方式。女性叙事形态变革的背后纠结着复杂的动因: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及女性主义理论的介入,中国自1980年代末女性问题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新提出,电视剧女性从业人员的大量出现。同时,女性形象的特殊叙事结构也充分体现出女性意识表述的困惑与艰难。  相似文献   

11.
将小说创作放在整个文化历史长河中作纵向剖析,会发现中国人的固有的思维模式已造成对中国小说创作的极大影响和束缚:中国男人的双重感觉带来的是小说总体上的阴柔有余阳刚不足;不敢正视悲剧的心态使作家们回避冲突,缺乏深层次的挖掘;过分的崇尚事实,追源求本几乎扼杀了小说最根本的特点──虚构;而作家们对传统道德的既爱又怕的矛盾心理又使小说逃离了浪漫……这种思维模式导致作家放弃对生命本源的探索,取消对未来大胆的追求,其最终的恶果是导致艺术创作力的平板和萎缩。  相似文献   

12.
“尚阴崇母”是老子思想最为鲜明的特点之一。这种崇尚女性的思想与中国传统中男尊女卑的思想是大不相同的,因而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这种思想的来源则受到了原始女神崇拜神话扣殷商文化的影响,也是对西周末年父权文化的一种反思。  相似文献   

13.
中国悲剧中的女性形象和西方悲剧中的女性形象相比,更多的是被动,是责任,是诸多的不得已和自控,而且更多的是不自觉地顺从了男性和社会对她们的期待。她们的形象体现了中国民族文化中对道义的推崇,对人性和个人情感的忽视。而西方古典悲剧中的女性形象则体现了西方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尊重情感的浓重的个人主义观念。这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心态与中西不同的经济社会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杨珺 《南都学坛》2005,25(2):57-59
女性新历史小说是女性对于男性中心历史叙事的一种突破,在这种对历史的重新阐释中,女性立足于个体生命体验,作为言说主体,揭示历史对女性的遮蔽与改写,质疑所谓历史客观真实,大胆虚构,建立起女性的历史叙事。  相似文献   

15.
李清照与舒婷是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独特地位的作家,她们从女性特有的视角、心理、体验出发,以自觉的爱情理念、浓厚的爱国情怀、强烈的女性精神和独特的女性视角,突破并超越了男子本位的文化传统和以男性为中心的话语模式,凸显出鲜明的女性意识,并进而展现了女性文学的发展和流变,成为女性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  相似文献   

16.
《世说新语》一书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魏晋时期人们的情理世界,其时人们率性任情,蔑视礼法,把"情"抬到空前的高度.魏晋人重情有其思想背景,即魏晋玄学的兴起,促使当时的思想家普遍陷入对"情性"的理性思考,最终改变了前人"性善情恶"、"以性制情"的观念,而这无疑对魏晋六朝的文学理论中的"情志"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文详细分析了从"诗言志"到"诗缘情"所经历的彼此消长的一段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7.
现代文学"向左转"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而民俗叙事始终主动参与并推动此进程。丁玲是其中转得顺利成功的典型作家。在文学书写的过程中,丁玲始终以女性的视角,采撷婚姻民俗参与作品叙事,赋予作品以生活质感和历史厚重感,为我们总结现代文学宏大叙事中的婚姻民俗参与范式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历史的、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李清照的词,分析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点。李清照善于运用明白浅俗的语言,抒发清新的思绪;炼句精巧、平淡入调,创造出具有感染力的意境;借物隐括身世,倾吐女性在动荡时代的悲苦和无奈。  相似文献   

19.
本文拟从女作家小说叙事中的情感活动形式入手,论述中外女性文学群体在女性意识的言说中的一些共同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