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黄邦道 《社科纵横》2009,24(5):78-80,87
合同附随义务是基于诚实信用原则而产生,它具有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弥补法律规定与合同约定不足、追求实质正义的功能。研究合同附随义务的法律适用,对于民法设定附随义务的目的圆满实现,民法精神所强调的公平正义充分显示。法治的权威性、严肃性得到全面维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对合同附随义务的认定原则、认定方法、附随义务与附保护第三人作用的契约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定合同附随义务应确立当事人约定和法律规定优先的原则、密切联系的原则、衡平原则,采用查看合同、检索法条、斟酌判例及细化个案的方法。最后对附随义务保护的第三人如何进行界定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求是学刊》2019,(1):108-118
绿色原则析出为民法基本原则,不仅将调整范围从人与人之间延伸至人与自然之间,而且实现了绿色发展从理念到制度的飞跃。为实现法的安定性以及法的现实化,避免绿色原则沦为"空中楼阁",在民法典分编编纂过程中,宜将绿色原则浸润至相应法律制度。就民法典物权编而言,宜完善我国相邻关系制度,扩大相邻范围,将环境保护相邻权嵌入该制度。为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宜在物权编构建"公众共用物"制度,将环境容量使用权纳入至物权体系。就民法典合同编而言,基于排污权交易合同当事人与合同生效时间的特殊性,以及为刺激环境保护由被动转向主动、由负担转向增益,宜将排污权交易合同有名化为一类单独的合同类型。考虑到传统契约附随义务理论基础仅限于诚实信用原则,未觉察到环境保护的必要,在绿色原则演替为民法基本原则之际,宜将该原则纳入附随义务体系,令契约当事人承担保护环境的附随义务。就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而言,基于生态系统本身的美学价值与生态价值,宜构建生态损害赔偿制度。为给生态损害赔偿制度提供制度补给,彰显法典的形式逻辑体系性,宜将环境权纳入民事权益范畴。  相似文献   

3.
经济法调整对象是经济法理论的核心问题。明确经济法的对象,既是经济法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存在的前提,又是经济法理论的重要课题。经济法顾名思义,是调整一定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的法律,而经济又总是以经济关系为其本质内容的。经济法首先表现为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这种表述显见不能反映出经济法的特征。众所周知,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但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有经济关系、政洽关系、思想关系、家庭关系等。经济关系则是广泛的社会关系的基础,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人们便在一定生产方式基础上,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诸环节之中,发生各种各样的经济关系。这种如此广泛、又如此错综复  相似文献   

4.
沃耘 《学术交流》2007,(11):74-78
契约型低温物流是我国低温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势,其内部关系错综复杂,合同法规则是梳理契约型低温物流法律关系的有效手段。设立契约型低温物流合同制度的价值取向是法的效率价值,低温物流合同的稳定性决定第三方对低温物流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以及契约型低温物流效率价值的最终实现。契约型低温物流合同并不是传统运输、加工、仓储、委托等合同的简单组合,需要构建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合同法规则加以调整,建构该法律制度的逻辑前提是界定契约型低温物流合同的性质,解决制度缺失的关键是在未来物流立法中明确界定物流第三方的主合同义务,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分配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明确违约责任构成要件,最终通过法的规范作用引导低温物流各方当事人订立安全有效的低温物流合同。  相似文献   

5.
合同法,作为调整财产法律关系的法规范,在《罗马法大全》中题为“债,契约之债”。近现代以来,民法学的法理论和民法债权法的立法活动主要体现于合同法之中,全社会的商品交换和财产流通机制也完全得益于合同法律关系中的新方法、新手段的不断充实和完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的商品生产和交换急剧发展和扩大,经济、社会关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商品交换和财产流通法律关系突破旧的定对,形成诸多新的合同法律关系,合同的法形式、法原则和法规范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本文主要以比较分析论述现代合同法的形成和特征,对现代…  相似文献   

6.
合同法是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进行法律调整的基本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合同立法,是深化改革的急迫需要。本文试图对此谈点认识,就教于法学界同仁。 一、我国现行合同立法的粗略检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实施,我国的合同立法得到长足的发展,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国务院、商业部先后颁布了有关合同条例、合同实施细则、合同实施办法、合同暂行办法16件。仅上述专门的合同法律、法规就达19件,717条之多。此外,《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对日益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关系,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民法都是无法完全适应调整经济关系的需要的;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是合乎时代潮流的必然结果。文章从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性质和要求、经济关系的参加者、国家对宏观经济领域和微观经济领域的管理、纵向经济关系和横向经济关系四个方面,论证建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法这一法律部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对“七五”期间经济立法、经济司法和建立比较完备的经济法规体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一、合同义务的一般界定合同 ,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协议 ,合同的发展体现着社会经济发达的水平 ,合同义务范围的界定反映着交易进步的程度。通常 ,在合同制度不完善的国家 ,法律所规定的合同义务是具有时段性的 ,一般限于合同订立后至合同终止之前 ,与合同的生灭相联系 ,与合同的存续同步。随着交易的不断增多与范围的不断扩大 ,人们磋商的过程延长、步骤增多 ,加之无形资产和交易安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许多问题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此时 ,具有时段性的合同义务无法约束人们的行为 ,合同…  相似文献   

9.
论合同效力的扩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革命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使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关系发生巨大改变。为了协调各种新型社会矛盾和冲突 ,立法者开始注重道德规范的调整作用 ,从而使诚实信用原则在协调当事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方面的作用得到强化。合同效力扩张的“原动力”是诚实信用原则。合同效力扩张不仅表现为合同效力范围的扩张 ,而且表现为合同效力内容的扩张。并结合传统合同法理论和我国现行法律规定 ,对合同效力扩张的各种表现进行了具体研究  相似文献   

10.
经济法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它和民法的关系及其调整范围究竟如何划分?这是国内外法学界众说纷纭、尚无定论的问题。钱仍茂同志在《不能低估民法的作用》(载《浙江学刊》1981年3期)一文中,对拙文《经济立法体系与经济法学》(载上海《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中的一些看法提出了异议,他的意见是值得重视和欢迎的。为了对这个问题进一步开展讨论,我想在这里再谈一点自己的意见。我在那篇文章中,并没有把经济法和民法对立起来,简单地抛弃民法,用经济法取而代之。这一点,可能是钱仍茂同志的误解。经济法是从民法中分化出来的。从世界近代史和现代史来看,各个国家首先是用民法来调整财产关系的,有的国家除民法外,还有独立的商法部门。但是随着各国经济事业的发展,社会经济关系的复杂化,原有的民法和商法已经不能满足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的要求,于  相似文献   

11.
我国新合同法第一次明确规定预期违约制度,具有重大意义。由于立法条文过于简单和概括,为了该制度在实践中得到正确适用,本文从预期违约的来源、概念界定、表现形态、具体规则上对预期违约制度进行探讨;并对预期违约制度和大陆法系中的不安抗辩进行比较和分析;最后作者对我国预期违约制度的立法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2.
诚实信用原则是市场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一项法律化的道德规范,其本质上是一种为寻求市场利益公平的法律伦理,具有道德规范性、法律规范性和双重功能性等主要特征.作为一种基本的商业道德和合同法的基本原则,诚实信用原则贯穿于合同订立、合同履行、合同终止和合同解释等合同行为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3.
范围 《阅江学刊》2011,(3):39-45
我国集体合同法律制度实践存在签订率低、覆盖面窄、内容空洞、履行缺乏强制性、争议处理程序欠缺等问题,原因在于:工会组织的独立性、政府的中立性以及雇主组织履约、缔约的内驱力和强制力不足,使得三方机制受损。为了完善我国的集体合同制度,增强其时效性,我们应强化工会组织的独立性、政府的中立性以及雇主缔约、履约的内驱力和强制力。  相似文献   

14.
<劳动合同法>实施两周年来的状况表明,偏颇的立法是导致法律实施效果不能令人满意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对劳动合同法立法过程的回溯性考察可以发现:各方利益博弈的不充分与策略选择的非制度倾向、立法机关权衡利益的偏颇是影响通过立法实现社会整合效用的两个关键因素.为此,必须超越"行政主导立法"的立法模式,完善社会立法中权利配置和作为立法程序正当化装置的公民参与机制.同时,也需要一种全新的"立法者的立法学".  相似文献   

15.
Since its very release in March 2006, the opinion-soliciting draft of the Labor Contract Law has sparked considerable controversy. Indeed, the whole process of its consideration, promulg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amendment has been accompanied by complex questioning and a diversity of views. This has to some extent reduced appreciation of the value of the Labor Contract Law itself. In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rational legal construction can minimize the damage done by the failure of private negotiations. The Labor Contract Law is dedicated to changing the action space of workers and enterprises in order to promote efficiency in production and equity in distribution. With the aim of constructing and developing harmonious and stable labor relations, the law seeks to encourage workers and enterprises to forge communities of shared interests, shared undertakings, a common destiny and a joint mission; it is here that the true value of the law lies. In terms of institutional design, in building a system that categorizes workplace employment, the Labor Contract Law makes a breakthrough in workplace labor relations management and sets up an innovative labor relations managemen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aced with the new normal in labor relations, we should make further progress in strengthening democratic enterprise management, optimizing the developmental environment of business, etc.  相似文献   

16.
2005级法学的同学们:批改你们的试卷,让我感到忧郁。我对你们有太多的期待,太美好的向往。我期望,通过我的课堂,你们可以明白法学是需要勤奋付出而不单单是哗众取宠的科学;我期望,通过我的诱导,你们可以形成正直而有抱负的职业品格,为中国法治状况、乃至中国社会文明化的进程贡献力量,而不仅仅是为未来个人谋生存、讨福利多增添一些要价的智力筹码;我甚至期望,通过我的“闲杂”的评论,可以让你们了解到独立的眼光与姿态在个人与环境博弈、乃至处世立人方面的可贵价值!  相似文献   

17.
The Labor Contract Law classifies collective contracts as special labor contracts, ignoring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between collective contracts and labor contracts. This has plunged it into jurisprudential obstacles and institutional difficulties. In terms of the main entities, efficacy,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s, etc. collective contracts have their own institut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y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legislative framework for collective labor relations in future legislation, and should link up with trade unions, collective consultation and collective dispute settlement to form a complete system of collective labor law.  相似文献   

18.
我国《合同法》第44条"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的规定是有缺陷的。合同有效和生效作为两种不同的合同效力形态,至少存在两点区别:(1)在构成要件上,合同生效不仅包括合同有效要件,而且还应包括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的生效条件或期限成就这一要件。(2)在具体内容上,合同有效,只产生保护效力和救济效力,不产生履行效力,其效力是不完整的;而合同生效,不仅产生保护效力和救济效力,而且产生履行效力,其效力是完整的。当然,合同有效和合同生效也有一定的关联,因为只有合同有效成立后才谈得上合同生效。合同生效对应于合同的未生效,合同生效是合同有效的下位概念。  相似文献   

19.
郑贤君 《浙江学刊》2007,1(1):124-133
基本权利水平效力涉及宪法与民法的关系,与契约自由原则甚为关联。两大法系在此问题上看似相同,实则有异,其内里展现了不同的立国哲学。英美对经济人的假定、国家的手段属性、消极国家观决定基本权利及于契约自由原则时的垂直属性;欧陆对政治人的假定、国家的伦理地位、积极国家观决定基本权利干预当事人意思自治时的水平特点。目前,道德意义上的基本权利水平效力进一步影响契约自由原则,并被法典化,体现为公司社会责任。二者关系的变化折射出公法价值向私法领域再渗透这一事实,预示着宪法崛起、公私法融合与人权保护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公用事业民营化的同时,必须要求企业履行普遍服务义务,即保障持续可用的以及用得起的基本公共服务,防止国家责任"避难至私法".普遍服务作为一个概括的努力义务,需要通过特许契约中具体条款的设计,转化为政府与企业之间实体权利义务的配置.在内容上,普遍服务条款包括平等接入、持续供应、质量与安全、合理计费四个方面.实践中,政府的融资冲动容易造成具体条款的缺失,而契约双方--行政机关与特许企业之间紧密的伙伴式商谈关系,则可能造成条款的执行力弱.因此,在监管体制的设计上,完善消费者利益代表和设立行政体制内的第三方仲裁机制,可能是更为功能取向的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