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朱国才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4)
陆游的《入蜀记》(共六卷)具体生动地记述了陆游入蜀旅游的生活,是一部很好的游记。它不仅生动地记述了长江两岸的地理环境,生物资源,而且对风物古迹,风土人情,作了详细的记录,对历代在这里生活过的文人诗章,进行考证和评论,因此又有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
曾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6)
对陆游的山水诗,历来研究不够。本文从返朴归真、达观超脱的宁静心理,登山临水、回归故园的炽热情感,仁民爱物、闲适恬淡的鲜活人性等三个方面,对陆游的山水诗予以探索。陆游的山水诗,在宁静的心理下,感情内敛后,唤起了精神的解放与自由。而从山水意识(思想意蕴)到炽热情怀(情感态势)再到清新之音(语言形式),更是他个人情感由深层至中层再到表层的真诚流露。平等对待乡里乡亲,挚爱故园风俗人情,又使其山水诗具有了鲜活的人性 相似文献
3.
王保林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1)
本文对毛泽东诗词与古代诗词之间的渊源关系进行了新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作者认为:毛泽东从陆游的诗词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毛泽东的诗句“春风杨柳万千条”源于白居易的《杨柳枝》词,“斑竹一枝千滴泪”源于刘禹锡的《潇湘神》和《泰娘歌》。毛泽东的诗词既源于古人,又高于古人。此外,作者对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作出了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柳向春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4,(1)
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相似文献
5.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86,(1)
晚清文学家姚莹在《论诗绝句》中说:“铁马楼船风雪里,中原北望气如虹,平生壮志无人识,却向梅花觅放翁。”姚明叔这首诗,对那些独“向梅花觅放翁”的有清一代的诗人、词家,无疑是正确的。但却间接地否定了陆放翁咏梅诗的主要内容。并且,姚莹的这个观点影响甚大,似乎成了陆游咏梅诗的定论。从宋至清,评论放翁“一身报国有万死”“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爱国诗者不乏其人,而却极少有人致力于他那“漠漠幽香伴月痕”,“短短疏篱缭白纱”。的咏梅诗的研究。因此,不仅 相似文献
6.
张乃良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1(1):54-57
陆游晚年心中有桩隐痛,一是不忘中原失地,二是难忘早逝的前妻唐琬,对唐琬的一腔真情,集中地反映在他的一组“沈园诗词”中,自沈园相会一直到陆游八十六岁去世,这份围绕沈园的感情未曾断绝,这充分证明了陆游乃是天地之间至情人,无论对国事,还是对爱情,都是一往而深,至死不渝。 相似文献
7.
邹志方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25(6):34-37
陆游之所以成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是由其爱国思想和人格力量决定的。陆游诗词中的爱国思想为人们所熟稔,而对其人格力量似乎有所忽视。陆游的爱国思想是以人格力量作支撑的。 相似文献
8.
马天祥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
陆游的爱情悼亡诗词,一向尚无系统、完整地整理研究。由于时代所限,陆游对自己的爱情悲剧,诸多忌讳,不便明言,因而发为篇什,也就隐晦曲折。这就给后人的解释带来了困惑,以致产生误解。马天祥副教授针对这种情况,写了《生离死别,遗恨绵绵遣悲怀——陆游爱情悼亡诗词系年考释》一文,收此类诗词14首,加以比次系年,并作了较为深入细致的考释,对一些诗词的真伪问题,进行了辨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还对一些旧说,提出了商榷意见。所有这些,无疑对陆游诗词的研究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9.
杨晓慧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2):116-121
北宋经济繁荣 ,词“别是一家”。靖康之难使山河破碎 ,南渡诗人在国破家亡之时 ,于诗中屡写国难 ,词也不可避免地染上了时代的色彩。至姜夔 ,既固守“缘情”传统 ,又融“志”入词 ,因而诗词之思想多有相通。其主要表现 :忧国之嗟、羁旅之愁、不遇之叹等。其相通之因主要是 :文学自身的特征、整合融会的思想及诗词同源的因素等 相似文献
10.
孟德斯鸠的立法思想完备、周详。他认为,人民是立法的主体,人民选举自己的代表组成议会,行使立法权力。立法者应该要有宽和适中的精神,避免极端的立法行为。立法应以本国实际为依据,不能照搬别国法律。孟德斯鸠的立法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彭海堂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6(1):13-16
江泽民同志基于对物质与精神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提出了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的思想,即"精神国力"思想,并对"精神国力"的内涵与特征、功能及现实意义都作了精辟的阐述,是综合国力理论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诗词的文化精神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早期诗词表现了三种精神,即豪迈的“雄气”、高尚的理想和大公无私的“孝”的精神;第二,描写战争内容的诗词主要表现了团结战斗、人定胜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三,新中国成立后诗词的主调是歌颂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第四,毛泽东诗词最博大的人文精神是不断进取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张宏洪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18(5):37-42
南宋时期的社会时势使陆游成为屈原的异代知音,陆游对屈原爱国主义思想及爱国者人格的继承是十分具体而深刻的。陆游和屈原,两人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础完全一致,有着承传关系;屈原有“美政”理想,陆游也根据当时社会时势提出“美政”理想,其中的很多思想、精神一脉传承;陆游为实现恢复中原、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抱负,如同屈原一样也作了终生的不懈追求,表现出一个爱国主义者的高尚人格。陆游将我国爱国主义传统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14.
韩玉珠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英雄主义精神美是贯穿于毛泽东诗词中的不朽雄魂。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采取比较的方法,开掘了毛泽东诗词中对人民英雄的定位、英雄品格的揭示以及美学风范的展露等丰富内涵,从一个新颖的角度拓展了毛泽东诗词研究的领域,并提出了英雄主义精神美在当代生活和艺术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耿蕊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6):68-71
陆游爱国诗词中出现大量的“梦”,这与南宋的时代背景、传统文化以及统治阶级推行的宗教现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陆游爱国情怀的一种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可以说,“梦”意象既形象地表达了陆游的心志——既有抗金救国的豪情壮志,也有壮志难酬的哀怨悲愤,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含蓄地映射了宋代的文人心态——在积极进取与消极潜退之间游离,在现实与梦幻之间徘徊。 相似文献
16.
许芳红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4(6):31-37
诗词同源异流,但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又相济为用.文章在对陆游、辛弃疾、姜夔咏梅诗词的对比中,表现出他们的诗词观念,发现当时诗词互渗的一般状况.文章认为陆游、辛弃疾、姜夔之咏梅诗词在命意立心方面并没有显著区别,但在情感的深微与浓烈方面,词还是远远高于诗,它依然保持着“言长”之特点,表现出空灵幽邈的风格特色,而诗更质朴直率,诗词依然保持着明显的文体区别. 相似文献
17.
冯望岳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3)
近几年来,郭沫若的诗集《瓶》,在教学和研究方面已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是,关于《瓶》的题材问题,论者们则很少涉及;论及者又多含糊其辞。有人以为《瓶》“可能是从梁山伯祝英台恋爱悲剧中转化来的。”有人以为《瓶》是采取了梁、祝故事结尾的表现形式。”有人则干脆说《瓶》是一部“不涉及什么社会背景的单纯的恋爱诗集”。那么,《瓶》的创作究竟有无的背景?《瓶》的题材究竟是什么?弄 相似文献
18.
彭庆刚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1):70-72
如何使思想政治工作保持长久的、旺盛的生命力,始终成为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为实现党的纲领而奋斗的强大武器,是思政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本文拟就思想政治工作持久的精神动力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李力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4)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新文艺的一份宝贵遗产。过去,不少人曾对它作过分析、评注,但多囿于一般的思想艺术方面的评说,甚至有人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把它当作图解政治运动的工具,其荒谬性自不待言。而认真地从美学的角度来研究它的文章,尚不多见。我觉得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创作出来的独具光采的作品,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因此,研究毛泽东诗词的美学特征,不仅对正确认识其思想美和艺术美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诗歌创作乃至整个文学创作,都可 相似文献
20.
许芳红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1,31(4)
陆游的镜湖诗词在游赏与怀思中,呈现出清绝美、迷濛美、热烈美等几大特点,陆游笔下的镜湖也是隐者与狂者情怀的载体,是其人生失意时的知己.透过镜湖诗词表面的萧散,我们可窥见陆游内心时时涌动的爱国热情及壮志难酬的内心苦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