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不管个人体质有多么强壮,在冬天也要注意颈部保暖,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戴一条围巾。一条围巾就能避免感冒,一条围巾就能消除脑疲劳,一条围巾还可以缓解本来在冬天容易加重的高血压病、心血管病、失眠症等。中医认为,风、寒、暑、湿、燥、火是人体致病六大因素,其中风寒之邪居前两位。颈部是人体的"要塞",颈部充满血管,还有很多重要的穴位。在冬天,如果不穿高领衣服,稍有点寒风钻进脖子里,全身都会打冷战。颈部最怕冷,尤其是现代人长时间用电脑,容易造成颈部肌肉僵硬,如果加上冬季风寒袭击,背部就会受凉,肌肉容易痉挛、疼痛,这种疼痛会放射到肩上区、肩胛区。如果长期反复受凉,小则患感冒,大则易患风湿病等。  相似文献   

2.
<正>中医强调"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心",也就是说,养生必须要注意天人相应,适应季节气候的变化,秋天的天气由热转寒,阳气收、阴气长,人体的阴阳也由"长"到"收",养阴成了秋季养生的关键,而养阴的重点在  相似文献   

3.
王荣华 《老友》2013,(7):61
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疾病,如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类风湿等。另有在夏季表现出冬天之寒证者,亦属此范围,如怕风畏冷,不喜空调、电扇,喜温烫食物,爱穿长袖衣衫等表现。夏治是指在夏季气温最高、阳气最旺之时,运用针灸、天灸或内服药物来治疗或预防上述疾病。《内经》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是在夏天阳气最旺之时顺应天人相应之  相似文献   

4.
冬天来了,人们可以欣赏冰雪雕塑之美,但寒冷又给人"刺骨"的不舒适感,稍不注意就会被寒所伤,因而在冬季防寒抗寒很重要。除了穿着加厚来保暖外,还应该用食物的力量强化"内驱动"。  相似文献   

5.
《老友》2014,(2)
正大病、久病、多病、体弱之人……寒冬对大病、久病、多病、体弱的人是一道坎,特别是老年人,更应该警惕!中医认为,身体虚弱、易病多病、久病不愈——这些都是"元气亏耗"的表症。严冬时节,外邪风寒、尘霾侵袭人体,必须大补元气……人到中年后,元气必不够中医认为:"元气衰,百病生!"中年以后,人体元气由盛而衰,如不注意调补元气,各种老年病、慢性病、甚至恶性疾病就会提前到  相似文献   

6.
李××同志:来信反映一位80多岁离体干部从去年冬天开始背部特别怕冷,现在夏天同一部位又特别发热。背冷,从中医来说,属阳气虚弱。另外"痰饮"病严重者也常常表现背心一片冰冷,乃为脾肾阳虚现象。夏季背部发热,可能为老年人身体免疫性下降,耐热性差,即肺气不足,阴虚发热较为常见。趁目前盛夏,建议:1、用  相似文献   

7.
丁海霞 《社区》2004,(20):60-62
冬季从立冬开始,经过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至立春前一天。从自然界万物生长规律来看,冬季是万物闭藏的季节,自然界是阴盛阳衰、各物都潜藏阳气,以待来春。冬季之风为北风,其性寒。“寒”是冬季气候变化的主要特点。因此,冬季保健就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老友》2003,(6)
"五更泻",是指发生在黎明前(五更)的泄泻,又名晨泻、鸡鸣泻。中医认为,这种慢性腹泻多属肾虚所致,故以有"肾泻"之称。人至老年,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能温煦脾土,即不能帮助脾胃腐熟水谷,消化吸收,运化失常就会出现泄泻。而黎明之前,阳气未振,阴  相似文献   

9.
在人们生活的环境中适当的湿气是必要的,但湿气过量,则会导致人体发生疾病。中医通常将这种引起人体产生疾病的过量湿气称之为"湿邪"。中医湿病在西医学中,可见于内、外、妇、儿各科临床和人体各个系统的疾病。通俗地讲,湿气对人体的损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病期长。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体阳气。因其性重浊、粘滞,故易阻遏气机,病多缠绵难愈,这是湿邪的病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认为,冬天的到来,就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冬眠"的开始。人虽然没有冬眠之说,但在寒冷的冬天,人也要注意防寒保暖,及时调节饮食,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要遵循冬藏的自然规律。《黄帝内经》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冻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就是要求人们在冬季要早睡晚起,不熬夜不睡懒觉,因为充足的睡眠能够让人阳气潜藏,阴精蓄积。劳动时也不要搅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劳作汗出,发泄阳气"。  相似文献   

11.
刘鹏飞 《中华魂》2014,(2):30-30
正"寒家岁末无多事,插枝梅花便过年",这是郑板桥的诗句。看似无所求,实则祈高雅,这是一般"寒家"难以达到的境界。咱虽然没有郑板桥的雅趣,但随着季节的变化,我都要插上三两枝瓶花,给室内带来一丝生机,一点喜气。冰天雪地的寒冬腊月就更不用说了,在这色彩无比单调的季节,插花更能给人带来暖意,带来温馨。冬天我插的最多的瓶花,就是蜡梅和南天竹,红色的果  相似文献   

12.
惊蛰     
正惊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一般在公历3月6日前后。《礼记·月令》记载: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二月属"大壮"卦,阳气继续上升,大自然进入一个充满诱惑的季节。这时,阳光温柔,春风妩媚。惊蛰一过,那些冬眠蛰伏了一个冬天的动物们便纷纷惊醒过来。田野上桃花、梨  相似文献   

13.
1℃的爱情     
王勇 《社区》2012,(2):64
没结婚那会儿,老公给我讲过一个故事:有对家境不太好的夫妻,冬天洗澡丈夫每回都抢在妻子前面,有一次妻子发火了,质问他怎就不晓得"女士优先"。丈夫说:"我先洗,浴室里会暖和些,等你再进时,至少暖和一两度吧。现在,我不能给你舒适的生活,带你去高级餐厅,给你买漂亮的衣服,但至少我还能给你1℃的爱情。"老公说完后,很认真地说:"以后我们结婚了,到冬天我也先洗澡。"由于房子在顶楼,水压低,冬天往往洗到一半就没水了,等上几分钟才会来水。有回只有我一人在家,洗完澡已  相似文献   

14.
冬天来临时,人们会穿上厚厚的羽绒服,黑熊养肥了膘躲到洞里去冬眠,松鼠提前储备好了过冬的食物,燕子在秋天就迁徙到了温暖的南方。那么,小小的昆虫是如何应对寒冷的冬天的呢?大部分昆虫会留在原地过冬,不吃不动,就像睡着了一样,这种现象称为"越冬"。实际上,不吃不动只是表象,昆虫在越冬前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它们在生理上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来应对严寒带来的体温下降.  相似文献   

15.
迟子建 《社区》2012,(35):49-49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大兴安岭度过的。那里一进人9月.大地上的绿色植物就枯萎了,雪花会袅袅飘向山林、河流,漫长的冬天缓缓地拉开了帷幕。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一直到次年的5月春天姗姗来临时.火炉才能熄灭。火炉是要烧柴火的。所以,一到寒假,我们就得跟着大人上山拉柴火。  相似文献   

16.
鲍建 《百姓生活》2012,(4):69-69
寒头暖足,既是古代中医学的治病准则,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为什么头要寒呢?河南省中医院传统诊疗中心周军丽主任医师解释说,头为“诸阳之会”,是人体阳气最盛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冷涩干燥的冬天是皮肤"最难过"的季节,干涩紧绷、色斑加重等等,各种各样的皮肤问题接踵而至。其实,只要认清这些皮肤问题形成的真正原因,再给它们配以合理的食疗方法,可能就会带来从内到外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老友》2014,(1)
正大病、久病、多病、体弱之人……寒冬对大病、久病、多病、体弱的人是一道坎,特别是老年人,更应该警惕!中医认为,身体虚弱、易病多病、久病不愈——这些都是"元气亏耗"的表症。严冬时节,外邪风寒、尘霾侵袭人体,必须大补元气……人到中年后,元气必不够中医认为:"元气衰,百病生!"中年以后,人体元气由盛而衰,如不注意调补元气,各种老年病、慢性病、甚至恶性疾病就会提前到来。元气充足是保证人体少生病、不生病的基础,更是延缓衰老、增强  相似文献   

19.
白露临近,秋风夜雨的凉意让人们感觉到秋天的气息。从立秋到秋分的时段,在我国传统医学上被称为"长夏",早晚温差增大以及人体阳气的转弱,容易使人们遭受各种疾病的侵袭。防感冒"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季入夜后气温骤降让习惯于晚上开空调睡觉的人频繁中招,感冒发烧的病人会明显增加,患者主要表现为高烧、咳嗽和咽喉炎。预防感冒的方法是要加强锻炼,增加身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秋天是锻炼的好季节,在室外跑步能多晒太阳,阳光可促进身体对钙、磷等元素的吸收。此外,在饮食方面注意仍然要以清淡为宜,目前虽然气温稍降,但  相似文献   

20.
从中医角度来看,人的体质有"寒性"与"热性"之分。分清体质的寒、热性在生活中至关重要,对饮食、用药及对天气的适应、怎么去保养都有很好的参考作用。一般来说,寒性体质的特征为体型偏胖,肌肉松软,面色咣白,精神不振,喜静而少言,容易疲劳;口味清淡而不喜欢喝水,怕冷而喜欢呆在温暖的地方;手脚经常凉或冰冷,痰、口水、鼻涕清稀,小便清长或经常腹泻。若食用寒凉性食物时,则将使其冷症更严重,四肢之冰冷感增加,末稍血液循环不良,造成即使在暑天仍有手足麻痹之感觉,一到冬天则受寒冷环境影响特征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