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绝大多数成员认同的 ,包括有促进发展作用的意识观念、文化传统、意志情感、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等。应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及自豪感 ,社会公共意识 ,社会氛围和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民族精神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李群 《学术探索》2012,(3):183-185
民族声乐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存在,其发展和社会变革、社会文化等密切相关。在近代发展历程中,我国社会产生了颠覆性变化,推动了民族声乐艺术的进步与发展。同时,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具有自身独特规律,在继承中进步发展、在借鉴中开拓创新,实现民族与世界的完美结合,是声乐艺术发展的根本目标。本文沿着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轨迹,对民族声乐的走向进行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对民族关系发展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越平 《学术探索》2009,(6):112-113
民族关系是在民族交往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三个:历史过程(民族过程)、国家政策和民族意识。由于民族关系是属于社会总体关系中的一种,其必然与社会其他方面发生互动,诸如国际和国内形势、民族政策、民族的发展程度等。在当前世界各国民族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全球化无疑是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力的外在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关于民族立法和社会管理立法的研究较为多见,但关于民族地区社会管理立法的研究较少。创新民族地区社会管理立法要从民族立法和社会管理立法中吸取营养,同时又要结合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实际,强调民族性、地域性特点,立足民族地区弱势群体的利益,加强民生立法。本研究从社会管理的概念、民族立法与社会管理立法等方面梳理了有关文献资料,并指出研究中的不足,以期为下一步民族地区社会管理立法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学术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关于民族精神及其研究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何谓“民族精神”?可以作多种理解:1.泛指民族的社会精神生活,包括民族的社会意识诸形式(如民族伦理、民族宗教、民族政治法律思想、民族艺术等)和社会心理诸方面(如民族信念、民族情感、民族性格、民族气质等)。它是与民族的社会存在(即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相对应的范畴,可以与“民族意识”或“民族的社会意识”等概念通用。2.指民族的社会意识中带有民族特征的东西或部分。这一概念显然小于前一概念,因为每个民族的社会意识诸形式和社会心理诸方面中,总是既有若干民族共具的东西,又有本民族独具的东…  相似文献   

6.
民族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形成的人们共同体,它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各民族的发展,除了自身人口的繁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产生各民族间的交往和相互影响,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习俗等方面。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社会形态中,在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由于存在民族压迫,民族之间除了相互学习、交流而产生民族之间的自然同化外,统治阶级往往以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化习俗,强迫被压迫民族接受,产生强迫同化,这是民族压迫的表现形式,是马克思主义所反对的。在社会主义时期,由于消灭了剥削  相似文献   

7.
李群 《学术探索》2012,(4):73-75
民族声乐作为·种子t会意识形态而存在.其发展和社会变革、社会文化等密切相关。在近代发展历程中.我国社会产生了颠覆性变化,推动了民族声乐艺术的进步与发展同时,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具有自身独特规律.在继承中进步发展、在借鉴中开拓创新,实现民族与世界的完美结合,是声乐艺术发展的根本[]标本文沿着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轨迹.对民族声乐的走向进行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关系复杂。民族迁徙、民族矛盾、民族战争、民族融合、民族重组等内容成为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基本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的真实现象,与此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各民族对于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作出的积极贡献也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9.
瞿晓琳 《理论界》2013,(6):10-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维护社会稳定和边防安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彰显民族地区改革发展民生价值取向的政治高度论述了解决民族地区民生问题的重要性,从根本道路、理论前提、发展动力、根本途径、基本原则等方面构建了解决民族地区民生问题的基本思路,从经济、政治、社会等与民族地区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方面提出了解决民族地区民生问题的一系列举措,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正> 民族问题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问题。从横的方面来说,它可以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文字、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等各个领域;从纵的方面来说,民族问题贯穿于民族产生、发展、消亡的全过程。只要有民族存在,就有民族问题存在,并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有到民族差异和特点完全消失的时侯,民族问题才会最终消失,二者是同一的。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民族问题的产生是由两方面因素决定的,即民族因素和阶级因素。 在民族差异和民族特点基础上形成的民族感情和民族利益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内在因素。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各个民族逐渐形成了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各不相同的民族差异和民族特点。这些特点和差异一旦形成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就形成了各个民族的自我意识、民族感情和民族利益。各个民族在自身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一般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五种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民族发展和社会发展是同步进行的。民族发展也呈现出发展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以民族发展所处的社会形态为依据的,因而,民族发展的阶段性即以该民族所处的社会形态而划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与社会生产力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范畴,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指的是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指我国各个民族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等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而社会生产力却是指人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获得物质资料过程中的能力,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社会的成员又是民族的成员,每一个民族的成员同时又是社会的成员,人们在社会中,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必然要进行各种各样的生产活动,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又必然要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这就产生了民族关系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多种多样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本文不是论述所有民族关系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系问题,而是研究和探索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  相似文献   

13.
论民族发展     
人们在谈到民族发展时,总是把经济问题放在首位,这是完全正确的,因为经济问题是民族问题的一个最基本的内容,经济发展的程度决定着一个民族社会政治制度的性质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决定着一个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关系和民族问题的性质与内容。但是经济发展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需要政治的、文化的、科学技术的等各方面因素和条件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民族发展涉及到整个人的社会实践的所有领域的发展。因此,研究民族发展就要从历史发展的高度和全局出发,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探索。一、重视民族发展的个性特征所谓发展,概括…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指各民族获得了中华民族丰富的共同因素而形成了民族联合的关系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事关执政党执政巩固、国家稳定、人民幸福.2021年8月27日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更是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到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战略的高度,提出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的要求.根据建立多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部署,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人民团体要坚守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人心防线,尤其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要通过双语教育和重大节日等平台实现民族文化认同,发展民族经济,促进各民族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5.
民族意识是民族心理学研究的焦点之一,是表征民族、维系民族和促进民族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理性开放的民族意识对于多民族国家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和社会的稳定有重大意义。文章以新疆为例,结合相关文献,对新疆多民族杂居地区民族意识的来源、发展状况、表现形式等进行论述,并提出构建多民族地区稳定社会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对整个世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等方面产生着重要影响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中国穆斯林各民族也纷纷建立、创办了宣传伊斯兰和中国穆斯林文化的网站,为弘扬伊斯兰文化、展示中国穆斯林各民族文化,推动中国穆斯林各民族社会和谐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迅速波及到民族边缘地区。今天,那里正在形成初具现代化(产业革命)特征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等因素,这些因素对于民族边缘地区的人口、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提高妇女地位和降低生育率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事实表明,民族边缘地区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出现和形成了民族。但任何一个民族形成后它都不是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的,除了自身人口的繁殖,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外,还必然产生各民族间的交往和相互影响。这种交往和影响,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习俗等方面。在各民族相互接触中,必然会产生自然同化。民族同化是一个渐进的漫长过程,所以,在同化过程中的某个历史阶段,反映在民族特征上必然会具有双重性、过渡性的特点。民族同化在历史上存在,也在今天民族杂居地区现实生活里大量存在,这是民族发展中的进步现象,是民族发展规律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赵玲 《学术探索》2001,(Z1):156-157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与内地汉族地区有明显的差异性.在研究其文化产业发展对策时,不能"一刀切".应改变以往那种预定性、一元化的计划方式,针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多元化、分散化、运动化等社会文化发展特质,制定适合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多元化对策,才能满足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多样性需求.  相似文献   

20.
试探元代在广西民族地区的屯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巩固边防,元政府在广西民族地区广置屯田,并取得良好效果。元政府的重农政策和措施,民族问题和边界问题的复杂性,民族人口的增长等因素,促成元代在广西民族地区广泛开展屯田生产。屯田生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大元帝国南部边疆的安全,客观上推动了广西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往与融合及民族地区社会风习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