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治参与是非主流文化族体适应主流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非主流文化族体从被接纳、认可到参与的政治发展历程表现了其适应主流文化的良好模式.东干人在中亚百余年的发展中,通过广泛的政治参与,得到了主流文化的接纳与认可,从而确立其在中亚地区和谐发展的适应模式.本文从政治参与的概念入手,通过东干人不同阶段的政治参与方式,表达出东干人在主流文化适应方面的和谐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东干历史传说在东干民间创作遗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东干历史传说与中国历史故事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许多东干历史传说是中国历史故事的变体,其中许多传说的情节与中国历史故事不完全相同,东干人与中国人对传说中的主人公所持的观点也有所不同,其神话的成分也多于中国历史故事.  相似文献   

3.
孟长勇 《学术探索》2009,(6):123-127
中亚东干族是中国陕甘回民的后裔,是因战争迁徙而聚居于哈、吉、乌三国的华人群体。本文考察中亚东干族的形成,分析其突出的文化表征,阐述东干文化对中国汉文化的继承,介绍国内对东干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与中亚地区汉语教学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回族的丧葬习俗深受伊斯兰教教义的影响。回族人在“归真”前,要念“讨白”,要“口唤”;“归真”后,严格恪守伊斯兰教的丧葬习俗。回族虽然散居全国各地,但葬礼大同小异,可以说,回族人每一次丧葬,就是一次民族高度内聚力的演练,这也许就是这个民族的特色部分。另外,回族的丧葬习俗,乃至于整个穆斯林的丧葬观,都是与当前中国社会所提倡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相吻合的,因而也是合理的、值得进一步肯定和提倡。  相似文献   

5.
论阿尔布都的东干文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亚东干文学史上的双子星之一的阿尔布都的小说创作,在整个世界华语小说中是独特的.他的小说具有东干文化的"百科全书"性质.他的创作题材多样,涉及东干人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悲喜兼备.对于本民族的文化,具有强烈的自我批判意识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继承意识.他笔下的人物形象丰富生动,语言鲜活,具有相当的典范性.  相似文献   

6.
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文化积淀深厚,民风古朴淳厚.泉州百崎郭氏、陈埭丁氏独特的宗祠祭祖习俗是具有泉州地域特色的回族习俗之一,是闽南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泉州海外贸易的辉煌历史,体现了闽南文化兼容并蓄的特征.泉州回族祭祖习俗也是海峡两岸同胞交流的一个平台,具有保护与传承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回族用语作为回族的专用语,通行于回族内部,负载着回族的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以及宗教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民族学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回族用语的辑录,进而对回族用语的构成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中亚的中国移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世纪晚期,从新疆迁往俄国中亚的移民主要有三部分:1.白彦虎所部回民起义余部;2.俄国占领军逼迁伊犁维吾尔、回、哈萨克族人民;3.划入俄国境内的维吾尔农民。人数:维吾尔族45373人,回族9136人,哈萨克族约15000余人。重新逃回中国的人数约有10000人。中亚的回族目前约有5万余。维吾尔族,除当年移居者外,还有20世纪陆续赴苏的,目前约有30万人。哈萨克族已无法同当地同族居民相区分。中亚的中国移民大部分仍然以务农为主,回族还保留着许多晚清时期陕甘方言和习俗。它既有研究价值,也有开展民间互访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三、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银川会议上,有人首次提出伊斯兰教在回族中传播发展后,曾产生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特点。他们认为,由于回族长期以来同汉族杂居,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汉族的语言、文化、生活方式以至各种习俗的熏陶,从而全部地或部分地将这些内容加以吸收.换句话说,也就是当阿拉伯地区的伊斯兰文化传播到中国以后,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外来的伊斯兰文化与本土的以汉族文化为主的中华民族文化相互交往、渗透、融合,从而使在中国土地上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自然、文化交流、族源、历史、教派、政治、共同创造文化等7个要素分析了回族地域文化的形成因素,并依据这些因素按照地理学科的分区原则,将回族地域文化分成西北、青藏、内蒙古、东北、中原、东南沿海、华中、西南、港澳台、中亚、东南亚等11个回族地域文化一级区。对于丰富回族文化理论,加强地区文化交流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略论“回回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的提出一般认为:回族缺乏其构成为民族的经济、地域和语言的显著特征,而维系其存在与发展的只是它的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有人说:“回族离开了伊斯兰教就不成其为回族。”似乎回族文化即集中反映为伊斯兰教。也有人说回族根本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回族文化就是汉文化,只不过是“汉族信奉回教”而已。我们认为,一个民族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回族也肯定有其民族文化的,无妨就叫做“回回文化”。因为这种文化既有其具体的内涵,也有其来源和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因素。笔者曾提出了一个“伊斯兰教中国化”的论点。本文拟就这几个方面加以探讨,以就教于研究回族的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12.
回族伦理作为意识形态、文化现象、道德规范、生活习俗,已扎根于回族群众的一言一行中,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但是,关于回族伦理的研究至今仍处于零零星星的状态。因此,加强对回族伦理及其作用的研究,充分发挥回族伦理道德的社会功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回族独特的伊斯兰生活习俗,使回族话中产生了一些只有回族人才使用的专用词语。这些表现不同意义且结构又不尽相同的词语,透视出一个共同的文化信息,即这些专用词语中的民族宗教内容。  相似文献   

14.
试论回族社会的“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论回族社会的“坊”马宗保回族社会中的“坊”,是伴随着回族先民在中国的定居和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而产生和完善起来的一种独特的社区形态。它内含回族的文化特质,外联汉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作为回族社会的社区形态,“坊”维系着回族社会,对回族文化的延续和更新...  相似文献   

15.
中亚东干文学是世界华语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独具特色。本文从阿尔布都等东干作家的文本出发,论述东干小说中娱乐、日常生活、婚丧等精神与物质层面的民俗色彩。由此可以窥见中华文化在中亚的传承与变异。  相似文献   

16.
小说命名是中国古代小说创作中最直观、最直接的外在形式之一,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不同时期小说作家的创作思想和文学观念。论文立足于小说文本,从文化学研究视角切入,探讨明清小说命名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特色,重点阐述明清小说命名与民俗文化、科举文化、避讳文化等之间的关系。“三言”、《金瓶梅》《红楼梦》等小说中的人物命名折射出寄名、七夕“乞巧”等民俗文化;《女举人传》《女开科传》等小说命名包含科举因素,《封神演义》《镜花缘》等以金榜、题名录形式设置“榜”式结构的小说更是与科举文化密切相关;《水浒传》《红楼梦》《七侠五义》等小说中的人物命名反映了明清时期的避讳文化,“避讳”对相关小说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岱舆对“太极”的看法有三:一是认为,真主乃“太极”之主;二是认为,“太极”生有形天地万物;三是认为,“太极”与“人极”具有相通性.王岱舆的太极观是他融合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他的这种融合也体现了回族穆斯林的文化认同,即从宇宙观或世界观的方面看体现了回族对伊斯兰文化的固有认同.从其所运用的概念范畴等看,体现了回族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的认同.  相似文献   

18.
公元前3世纪,分布与中亚地区的阿尔泰语系乌孙族后世的蒙古族中传乘着狼和乌鸦的双重信仰习俗和与之相对应的神话传说。该信仰习俗和神话传说的盛行现象,是狼和乌鸦在自然界里的“搭档”关系在古人头脑中的反映所致。  相似文献   

19.
王继霞 《阴山学刊》2007,20(4):35-38
回族形成于草原文化传承的重要时期蒙元时代,它的先民从中亚、西亚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丰富的思想文化,为草原文化的缔造、弘扬,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花儿”是流行于甘、青、宁、新的一种山歌,深受这四(区)各民族的喜爱。 “花儿”从整体上可分为洮岷花儿和河州花儿两大系统。洮岷花儿是汉族人民所创造和演唱的,而河州花儿则是以回族为主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所创造。这里,我们着重介绍河州花儿所反映的回族人民的生活史与习俗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