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并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做出部署,这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着重加强制度建设,要重视加强人民政治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当前人们已经认识到 ,现代化是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有机统一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协调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和重要内容。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重在落实 ,优化精神文明的载体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它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内容。十六大明确提出,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高度统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三方面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王琦  董四代 《兰州学刊》2008,(5):57-59,22
把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作为一个统一过程来认识,必须把握外源现代性冲击与内源现代性成长、城市现代化与农村社会基础变革、传统优势发挥与现代社会发展、现代化建设与后现代挑战、精英价值选择与民众实际期望、政府主导与社会转型、效率追求与公平诉求、工具理性与道德价值等多方面的关系,并在现代性迅速成长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消除现代性分裂导致的社会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现代化思想既立足于中国国情又紧跟世界现代化的历史潮流,既超越了西方发展观的偏差又突破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传统模式,实现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全面协调发展的统一;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旗帜。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确地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这表明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极大地丰富了发展的内涵。要从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有机统一体中全面把握发展的丰富内涵,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文明建设是发展的根本内容,政治的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是发展的核心内容,文化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发展的重要内容。全面性、协调性、创新性、群众性是发展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目标,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如何把全面发展的宏伟目标与社会主义现阶段具体目标有机统一起来。成为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然要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从“单位人”到“社区人”的转变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与现实的契合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和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社会主义社会有机统一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的重要标志 ,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先进的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 ;团结关系、廉洁政治、共同富裕、稳定局势、独立主权、统一国家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社会的协调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熏使社会协调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  相似文献   

11.
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而且要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改革开放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舆论支持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素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多方面、多层次的建设中始终要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作为目标和归宿。在改革开放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提高民族素质是刻不容缓的迫切任务。目前我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儒家利益思想蕴含丰富的现实积极意义,但是这种思想不能自觉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儒家利益思想要顺利的实现其自身的传承和发展,要作为时代精神财富而存在,与马克思主义融合汇通并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为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服务,是其现代转化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是适应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一根本问题应运而生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社会全面发展相统一,坚持各方面尽快发展与整体协调发展相统一,坚持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相统一,开拓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思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境界,赋予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容和民族形式,实现了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公民道德建设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工程,它在实践中体现为社会之"面"与个体之"点"的有机统一.在"面"上,要围绕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新确立,建立符合现代化建设实践需要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在"点"上,要着眼于提高每个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证明,不彻底纠正“左”的错误,不坚持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今天的大好形势;同样,不认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不能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改革、开放就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也不会有今天的大好形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共产党领导的。因此,改革、开放同增强党性、整顿党风、严肃党纪是完全一致的、统一的,社会主义是要建立在社会化现代化基础上的,它是一个改革的社会,同时又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改革、开放和增强党性、整顿党风、严肃党纪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都是要达到社会主义物质文  相似文献   

16.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实现依法治国,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是《文选》就本题作出的关键结论。《文选》指出,“依法治国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  相似文献   

17.
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相统一的目标。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小康目标的思想内涵,把握内在本质的联系,以小康这个大目标,统筹和推进全省科教文卫等社会事  相似文献   

18.
考察我国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从人民的生活状态应当是什么样的、全体社会成员是如何组织起来的、社会制度与社会体制是什么样的和如何实现人的现代化、如何实现社会结构的现代化、如何实现社会治理的现代化等六个方面,回答了中国的社会现代化应当是什么样子的、中国的社会现代化要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实现这两个时代命题。可以说,社会现代化是中国社会建设清晰的逻辑主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逻辑主线。这个逻辑主线的确立,为搭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理论框架提供了方向指引。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去年北京发生的政治风波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的挫折,从反面提醒我们,社会主义社会要坚决防止动乱,保持稳定,包括经济稳定、政治稳定和思想稳定。稳定有两种态式(类型):一种是发展中的稳定,即稳定与发展的统一;另一种是停滞性的稳定,即稳定与发展的分离。我们所需要的只能是前一种稳定。后一种稳定是暂时的,代价过于昂贵,为我们所不取。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以及二者的统一,要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社会矛盾的自发状态(放任自流)会影响发展和稳定;对矛盾的正确处理才能推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