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8月19日至21日,由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牵头,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国蒙古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隆重召开。来自中国、蒙古国、俄罗斯、日本、德国、匈牙利、美国、芬兰、波兰、韩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的3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国际蒙古学组织、国际蒙古学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游牧文明研究院、国际阿尔泰学会、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院圣彼得堡分院、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代表,以及一些世界著名的蒙古学学者、专家莅临本次大会。新中国成立以来…  相似文献   

2.
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世界格局的变化促使历史研究从以往的文明之间差异的研究转向文明之间联系的研究,互动的世界体系的研究成为研究游牧文明的重要范式和思路.通过提出“游牧文明带”的概念,肯定了在东方文化三大文化圈的交叉和交流中各个历史时期游牧文明带起到的传播文化和连接文明的重要作用.历史上的游牧民族也创造出各自丰富多彩的文明,构成了东方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游牧文明自身的环境和条件去考察游牧民族创造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比例和关系.由于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方式,游牧文明创造的物质文化没有定居文明丰富并难以保存下来,但是游牧民族的精神世界依然丰富多彩,应当充分认识和开发.  相似文献   

3.
古代蒙古族的宗法统治经历了一个较为明显的转变过程。蒙古族的祖先室韦———达怛西迁至蒙古草原地区并由"古列延"集体游牧方式转变为"阿寅勒"个体游牧方式后,其社会逐渐从氏族制社会过渡到阶级社会;合不勒汗建立起蒙古部的初期国家政权后,蒙古社会进入了游牧民族的宗法奴隶制阶段;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后,蒙古社会由游牧宗法奴隶制过渡到宗法封建制,但这一过程直到元朝建立后才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4.
游牧文明作为人类多样性文明形态的重要构成,因其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机整体性和内在关联性,遵循天人合一的整体主义原则,尊重生命的生态伦理规则,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准则,并以其"游而牧之"的生产方式、"逐水草而居"的生存方式、"肉体来自青草"的生活方式,而显现其厚重的生态文明意蕴和深层的生态哲学智慧。游牧文明在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及其互补,特别是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游牧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碰撞冲突和互补交融发展关系中精致地发挥了游牧草场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的独特优势,符合"生态位"原理。人类多样性文明的互补交融及其生态化,是人类通向美好未来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近 5 0年来 ,国际移民的人数和影响剧增。世界上的大多数地区 ,以及这些地区的大多数国家 ,如今不是移民输出国就是输入国———有时出入并行。本文考察二战以后的国际移民趋势 ,回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项目活动。该组织一直致力于从社会、经济、文化和人权诸方面研究移民的两个不同但相关的组成部分 :国内迁移和国际迁移。作者以一定篇幅讨论了女性移民独特的社会、文化、教育和就业问题。这一主题出现在 19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些会议和出版物上 ,变得日益重要和独立起来。近期移民流动的复杂性和新问题日增 ,需要做出可行的政策反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是建立了地区迁移研究网络 ,以期为政策制定寻找新的研究和支持途径。  相似文献   

6.
国际反种族主义城市联盟发端于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倡议,就是建立城市网络,交流经验以改善反种族主义、歧视和排外主义政治。国际条约、建议和宣言需要政府的认可和实践。与此同时,包括被歧视对象在内的基层行动者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可以确保这些国际和国内的措施被执行并对具体问题有针对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优先选择城市作为联结上下层行动者的空间。在地区层面,作为政策制定者的城市被认为是创造动态协调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世界社会论坛的成立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它是在过程中应运而生的,而非出于偶然或某种必要。这个过程就是人们为积极的社会转型而斗争的过程。然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中的角色却有些尴尬:虽然世界社会论坛的目标和设想总体而言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章程并无二致,然而“国际公民社会”的兴起、公共空间的恢复以及全球治理的重组都向纯政府间管制的逻辑提出了挑战。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本质上正是此逻辑的一部分。本文旨在说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如何发挥作用,促进超越民族国家边界的民主,以及国际体系中包含的———或应该包含的———各主…  相似文献   

8.
撒马尔罕是中亚的历史名城,有中亚的文化心脏之美誉。为了庆祝撒马尔罕建城2750周年,2007年5月24~26日,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撒马尔罕市共同举办了题为“撒马尔罕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意大利、法国、奥地利、  相似文献   

9.
西方文学与基督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姜桂栩中国首届西方文学与基督教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4年10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燕京研究院召开。研讨会由中国燕京研究院和美国国际科技教育机构联合举办。来自美国、加拿大、香港和中国大陆等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学者济济...  相似文献   

10.
柳平生  葛金芳 《文史哲》2021,(1):50-61+165-166
宋代海上丝路贸易勃兴和社会经济结构变迁是双向互动的历史过程。宋代"南重北轻"的经济格局、雄厚的制造实力以及领先世界的造船与航海技术为海上丝路的繁盛提供了物质支撑和内在动力。与海上丝路联系紧密的工商业文明在江南及东南地区茁壮成长,改变了10-13世纪中国不同文明的竞争格局:原来中原农耕文明与周边游牧文明之间的两强之争变为工商业文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的三足鼎立。不同文明间的诸种竞争张力显示历史演进处于一个分叉路口。  相似文献   

11.
在21世纪即将来临之际,对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样一个“重新焕发了活力”,而且力求满足国际社会在此期间的诸多期望的机构,冷战的结束和国际新格局的形成引起了它对可能肩负的重任的深入思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预测性研究方面的打算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它要继续发扬自己的优良传统,在此传统下曾经产生过  相似文献   

12.
<正>上海:举行"朝核及半岛形势"研讨会3月3日,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和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院联合举办的"朝核及半岛形势"研讨会3日在上海举行,来自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和多家高校的半岛问题专家就地区局势和发展展开积极探讨。  相似文献   

13.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世界各国著名的中亚史专家携力合著的六卷本英文版《中亚文明史》自1992年相继出版。该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从远古时代直至当今的全部中亚文明史”。编著者力求通过对生活在中亚地区的各族人民的考古、历史、语言和文学的研究,进一步了解并反映中亚  相似文献   

14.
对游牧文化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是人类两大主要文明。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交往、冲撞,则是上古、中古时期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游牧文化的历史,头绪繁多,史料零碎、分散,语言混杂,其史事又多依赖农耕人的记载而得以流传,而农耕人的记述往往厚己簿人,其中对游牧人的物质、精神生活不少讹传谬见。多年来我国史坛,对游牧文化,从历史发展角度研究者多,从文明面貌角度研究者少,因此,对游牧文化实有作全面再认识的必要。一游牧人与农耕人在亚洲大草原上相争、抗衡有30多个世纪之久,征战往还,时停时起,休战期间,各自休养生息,…  相似文献   

15.
蒙古国国防部军事历史研究院副院长道·米格米尔和部主任巴·达瓦苏荣、研究人员察·拉希三位学者在访问我区期间,于1992年9月25日访问我院,并以成吉思汗的军事历史研究为题与我院有关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此次学术交流重点探讨了成吉思汗兵法的有关问题.当我院学者询问蒙古国学者对道润梯步所著《成吉思合汗兵法》一书中成吉思汗用兵三原则有何看法时,蒙古国学者认为,历史学家注重历史方面,而他们则侧重军事组织、战术、兵器以及成吉思汗在世界军事史上占  相似文献   

16.
由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亚洲文明研究院、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东亚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8月6日至7日在长春举行。来自日本东京大学、爱知教育大学、国际基督教大学,韩国高丽大学、岭南大学,美国哈佛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  相似文献   

17.
西方学者关于游牧文化起源研究的简要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早期西方学者对于游牧文化起源的解释通常是围绕将游牧作为渐进式社会经济形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展开 ,近年来西方学者则倾向于游牧出于混合经济 ,认为游牧专门化的动因包括自然条件变化、人口压力 (以及相应的农业扩张、都市发展和聚落扩展 )、工艺专门化、贸易联系、政治环境、迁徙等方面 ,其中Khazanov对于欧亚草原及沙漠 (半沙漠 )地区、近东地区、中东地区、非洲大陆、欧亚北部地区和亚洲内陆高原游牧业起源情况的总结代表了西方学者近期的整体性认识。本文首先对这些情况进行介绍 ,在此基础上对西方学者在游牧起源问题研究上的基本取向进行了评述 ,并且指出了其在中国游牧业起源研究问题上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91年2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队总负责人迪安博士在泉州华侨大学宣布:“针对泉州所具有的丰富历史,应当成立一个专门的学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成立一个国际性的科学研究机构,如同研究敦煌学一样,使泉州学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项目,组织世界各国科学家对它进行研究”。于是,由泉州学者首先提出的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开提倡的“泉州学”便应运而生了。研究“泉州学”首先要解答如下几个问题: 一、什么叫“泉州学”? “泉州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它是一门用新的科学观点和方法去研究泉州社会历史发展的文化现象,以及它对中国和世界历史文化的促进和影响,揭示其发展规律和真理,为当前泉州的发展、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和平和进步服务的科学。  相似文献   

19.
《周易》《诗经》及汉赋狩猎主题作品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雪棠 《中州学刊》2000,(1):102-106
《周易》《诗经》及汉赋狩猎主题作品,昭示出原始与文明、游牧文化与农业文明的差异与交融。《周易》和《诗经》中保留的原始文化因子,表现为狩猎前的占问或祈祷以及射猎时的尚左习俗;文明社会的理性精神表现为戒备谨慎的狩猎心态及狩猎的礼仪性,制度化。汉赋表现出原始与文明的协调与碰撞。崇尚射技,赞美猎人的勇武,以狩猎为娱乐,是游牧文化特点;政治功利性,深刻的忧患意识,及不因狩猎而干扰百姓的正常生活秩序,为农业文明特征。  相似文献   

20.
学人风采     
《青海社会科学》2014,(3):F0002-F0002
官进胜,男,1965年8月出生,安徽省蚌埠市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政治和国外社会主义研究,先后赴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国家大学与研究机构访学以及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