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重点分析了老舍《蛤藻集》中的诸篇小说,认为这些作品如果还原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西文化论争的语境中当能获得一种新的阐释。此时关于"中国本位文化""全盘西化""读经"等的文化论争激发了老舍的文化思考,而艺术地把握生活的方式又使得老舍显现出更为深邃的历史文化眼光。超越派性立场的老舍,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商业文化、武术文化的现代命运、对知识分子的文化责任有着独到的艺术展呈,对当时的复古思潮也给予了有力的回应,而真正地继承传统文化并加以创作性的转化则是老舍一以贯之的关注中心。本文也结合老舍作品发表的报刊,对老舍的文化立场所具有的历史和现实的意义给予了评述。  相似文献   

2.
徐红 《理论界》2013,(5):136-138
鲁迅、老舍两位伟大的现代作家,对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与他们积淀在内心的“父亲情结”密不可分,“父亲情结”贯穿他们的一生。鲁迅经历了缺失父爱,寻找父爱,为父亲向腐朽的父权制复仇,重构现代父子平等之爱这一过程,鲁迅寻找父爱的过程与他“立人”的思想一脉相承;老舍幼年失去父亲,但老舍有父爱的替代与补偿,父亲的伟大人格像一棵参天大树生长在他心里。深深地影响着老舍的一生。  相似文献   

3.
蒋芝芸 《学术论坛》2012,35(11):202-205
在中国现代文学活动中,少数民族文学名家的文学活动构成了一幅出色的风景,沈从文和老舍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文学活动具有着明显的思想启蒙特征。他们以启蒙者的精神姿态从事文学创作与报刊编辑,创编合一,是现代文学启蒙精神的承继者。他们的创作同中有异,在思想启蒙精神照耀下共振与变奏。沈从文和老舍的文学活动又异中有同,异中之同源于双重心理归属下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老舍在1918至1923年的活动 有关老舍早期活动的史料,目前被人们认为比较可靠的,是近年来出版的《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香港三联书店版,胡粲青编,1950年)、《老舍写作生涯》(百花文艺出版社版,1981年)等书中收编的自述文章。但这些文章比较零碎,而对于“传记”所要求的,比如时间、具体活动等史实资料,又缺乏系统性、准确性和连续性,因此仍不能满足读者需要。  相似文献   

5.
<正> 一九三二年十一月,《齐大年刊》(一九三一—一九三二)创刊号由齐大年刊社出版。这本年刊对老舍先生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这不仅因为老舍先生是该刊的“顾问”,而且因为老舍先生在齐大期间出的这唯一一本《年刊》,保留了他在齐大的部分照片和文章,如老舍先生在济南南新街五十四号住房窗下伏案写作的照片,在小院花丛掩映中与新婚不久的夫人胡洁青比肩而立的合照等,都十分宝贵,因为这些照片连胡洁青先生手里也早已不存了。该刊还记载了老舍先生被聘为一九三○级学生的“顾问”的史实。老舍先生撰写了《发刊词》,该文很能表现老舍早年文章的平白朴实的风格。文章很短,又难查找,特录于下:  相似文献   

6.
老舍是一位以描写北京市民社会生活而著称的作家。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勇于独辟溪径的人。关于这些方面,已有许多文章作了详尽的论述。但是,却很少有人论及外国文学对老舍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老舍从外国文学中所得到的借鉴。本文则就这个问题,作些粗浅的探  相似文献   

7.
长篇小说<二马>是老舍客居英国期闻写的优秀作品,小说揭示了旧时代中国人的丑陋习性和陈腐观念,讽刺了英国社会的种族歧视和文化偏见,同时在开阔的文化视野中肯定和赞赏了英国国民的现代国民意识和国家观念.这些思想意蕴展示了老舍缱绻的民族之情,而其生命背景则是对作品民族情的最好阐释.  相似文献   

8.
茅盾和老舍都是现代文学巨匠,他们以不朽的作品达到了对现实生活真实的反映和深刻的批判.但他们反映社会人生的角度,以及对文学的认识、理解却迥然不同,文章从文学创作冲动的触发、题材选择、人物描写等方面比较了他们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张全之 《齐鲁学刊》2001,1(5):127-131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的战争经历对老舍的人生记忆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种战争记忆在老舍的生活经验中不断被新的战争经历和海外生话所激活,从而奠定了老舍创作的“仇洋心理”,使老舍创作表现出复杂的国家复仇意识。国家复仇意识在某种意义上是老舍创作的核心意识。  相似文献   

10.
老舍去世四年之后,另一个当代作家赵树理也受尽折磨悲惨地离开了人世.人民一下子失去了两位自己的写家."自己的",我觉得,只有这三个普普通通的字分量最重,不必再说什么,一切意思和感情都包括在里面了.老舍和赵树理,出身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创作道路不同,作品体裁不同,风格不同,语言不同,但是,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他们两人有着非常近似的地方.他们都来自穷人阶层,都是底层里钻出来的;他们勤奋一生,是一双"套不住的手";他们的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土生土长的小人  相似文献   

11.
老舍与侠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舍与侠文化汤晨光老舍青少年时代生活的北京不仅是传统士大夫文化的中心,也是民间文化的渊薮和大本营。发达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传达着民间的精神,浸润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精神和思想观念,象空气和土壤一样哺育着他们的灵魂。清末民初,不仅是京剧名家辈出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12.
金鑫 《理论界》2012,(10):111-113
鲁迅、老舍、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高、影响力大,虽然他们的生活经历、创作风格和文学观念不尽相同,但深入探究他们的作品就会发现,他们的作品从暴露国民劣根性到展示这个民族本质中美好伟大的一面,前后贯穿体现的是中国现代作家对"民族品格重塑"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3.
宋曰家 《东岳论丛》2001,22(1):123-127
巴金与老舍是并肩而立的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大家 ,各有其鲜明而独到的艺术特色。老舍以幽默胜 ,巴金以激情的倾诉为长 ;老舍以市民社会小说名世 ,巴金以家族系列小说而著称 ;老舍擅长描写市民社会的众生相 ,巴金则善于揭示家庭内外知识青年的精神世界。巴金与老舍尽管在创作上有种种明显的不同 ,然而却是心灵相通的朋友  相似文献   

14.
<正> 作为小说家、戏剧家的老舍,这是尽人皆知的;但若说在现代诗人的行列中也应当有老舍的位置,恐怕不少人就感到生疏了。事实是,老舍不但小说、戏剧、小品文写得好、多,诗歌数量也不少,而且自成一格。老舍夫人胡絜青在给老舍编的一本旧体诗选中说:“老舍爱诗,也爱写诗”,“他写新诗,也写旧体诗”。老舍是中国新诗坛上一位优秀诗人! 老舍一生写了多少诗篇,目前还很难做出确切统计。他在一九三四年出过一本《老舍幽默诗文选》,收入讽刺诗十首;一九四二年出版过长诗《剑北篇》;再就是一九八○年胡絜  相似文献   

15.
评《老舍文学思想的生成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老舍文学思想的生成与发展》肖寒山东文艺出版社最近推出石兴泽新著《老舍文学思想的生成与发展》,这无疑是值得注意的事。顾名思义,这是研究老舍文学思想的书。老舍不仅是著名作家,也是颇有影响的理论象,然而作为理论家的老舍,还未被充分重视,还没有全面系统深...  相似文献   

16.
老舍研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是一个成果卓著的领域。人们已经从多个角度、用多种方法对于老舍及其著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在许多人看来,这个领域再出现新的重要成果是比较困难的。然而满族学者关纪新先生的专著《老舍评传》(重庆出版社1998年10月版)以崭新的视角、独到的学术眼光,再一次显示了老舍研究的新高度。作者在思索十载之后,终于在老舍诞辰100周年之前,将这一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又有很强可读性的厚礼奉献于“精神不死无难夺”的一代伟人老舍面前,奉献于关心老舍、热爱老舍的读者面前。“从观察少数民族作…  相似文献   

17.
老舍一生虔敬信奉基督教。这种源生于西方文化的宗教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对老舍的创作产生了极为深刻的思想影响。研究老舍及其作品,如果忽略基督精神的客观存在,人们的视角将只能是停留在他作品文本的文字表面,难以把握其“平民意识”的真正神髓。  相似文献   

18.
老舍先生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搬上银幕了,许多去北京老舍故居丹柿豆华小院趋访老舍夫人胡絮青的国内外客人询问《骆驼祥子》诞生在哪里?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于一九三六年在青岛创作的,在青岛的什么地方呢?因时间已过去四十多年,胡絜青只记得是在黄县路,是一座大铁门和  相似文献   

19.
老舍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回到大陆,他在创作上首先面对的是一体化文学场的"赶任务"要求。"赶任务"是一体化文学场的结构性要求,其中的实践者都别无选择。然而,老舍在建国前的身份是国统区的资产阶级进步作家,相对于那些从延安走出来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老舍身上有着无法摆脱的阶级原罪印记。作为一个资产阶级进步作家,如何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体化文学场中洗刷自己的阶级原罪、改变自己的身份,这在政治上对老舍而言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出于对自己阶级原罪的清醒认识,老舍在进入新中国文坛后比其他作家表现得更加积极,是一个"劳动模范"。老舍的"赶任务"当然不乏真诚的一面,但是"赶任务"从本质上取消了文学的个性化要求,不能不给作家带来困扰和痛苦,尤其是像老舍这样的自由主义作家更是如此。由于1949年之后文学场的高度情境化、仪式化,老舍"赶任务"的苦恼并不总是能够表达出来,他有限的几次表达均在私人场合,这从另一方面反证了一体化文学场"赶任务"的非文学性质。  相似文献   

20.
1978年底,74岁高龄的巴金老人总结了十年浩劫的惨痛教训,开始了长达五卷的《随想录》写作。这是他在中国文坛反封建的声音沉默了半个多世纪后的再次大爆发。老作家回顾了极左政治下,老舍、冯雪峰、赵丹、丰子恺及爱人萧珊等一大批知识分子惨遭迫害的悲剧。在这些怀念和哀悼文章中,巴金的痛悔之情不能自己。他认为像老舍这样从“五四”过来的民族文化精英,因追求人格的独立和完善不愿趋炎附势,结果不幸成为极左政治下的最早牺牲品。而巴金自己却在“造神”声中一度失去了理智的判断、丧失了健全的人格,为此他感到深深的愧疚:“老舍同志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没有能挽救他,我的确感到惭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