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方牧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20(2):18-25
《山海经》历来被误读,有巫书、地理书、博物志诸说。其实,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写海洋的经典,又是一部?集古代社会早期文化的经典,一部蕴含中国文学艺术原生态素材的经典。《山海经》以人为本,体现了强烈的人文精神和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一是流变性与包容气魄,二是原创性与求异思维,三是多元化与前瞻理念。 相似文献
2.
施权新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2):19-38
20世纪80年代,岷江西岸史前古城的发掘,对认识《山海经》及其他先秦古籍提供了新的材料,和不少文献一起印证了夏代以前禹、稷族人在岷江西岸活动的原始记载。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民族大迁徙和部落联盟之间的战争中,发祥于岷江西岸的禹、稷族人因加入黄帝联盟以及与共工争夺成都平原岷江西岸的资源而发生的战争中被迫迁徙,但他们的文化和风俗至今仍在该地域有丰富的遗存。 相似文献
3.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
《山海经》是一部有关古文、古地理的书.号称难读。其中凿齿民、黑齿国、雕题国、长手国、长股国都是少数民族的特殊风俗和生活习惯,三苗国、小人国、女子国都是确有其国,确有英人。本文试图从民俗学、民族学、人种学的观点对这一部古籍作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王永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6):62-69
《山海经》是一部先有图册,后有文字的著作。商周时代的职方氏是《山海经图册》最早的绘制者,训方氏则是《山海经》释图性文字的最早著作者。从最初的来源、作用乃至具体的文字结构上看,《山海经》应该是一部由宫廷传播开来的具有地理性质的释图类著作。《山海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成书过程,它大致属于先秦古籍。《山海经》所载大多为先秦时期人们所熟知的历史掌故或对天下地理的普遍认识,其中多有对于出铁之山的记载,同时充斥着大量的神仙方术、长生不死等思想,因此,《山海经》既非成书于夏代,也非秦汉以后的著作,其大致当是产生于商周至于春秋、战国时代。 相似文献
5.
袁世硕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1):33-37
《镜花缘》是就《山海经》所记海外人光怪陆离的形体特征 ,进行荒诞文学性的演绎。写作方式有解说式、映照式两类。旨意都是嘲谑现实社会中的丑陋习俗 ,但艺术性却有高低差异。博学家作小说 ,赖博学以成 ,又受博学之害。 相似文献
6.
王子今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103-112+215
《山海经》中的若干内容对于上古时代的海洋文化考察,有重要的意义。其中《海经》涉及地理、神话、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多方面的记载,特别值得重视。有关海神崇拜的信息,有关海洋渔业的信息,有关海洋生态和沿海部族及海岛部族生存条件的信息,可以通过分析获得新的学术发现。有关“■”“鲸”“杖翼”的理解,都有继续探索的学术空间。所谓“海中”“大人之市”,可能与曾经实际存在的海上交易场所有关。《山经》中的部分内容,也透露出上古时代的海洋学知识。考察中国早期海洋史和海洋学史,应当重视对自古号称奇书的《山海经》历史文化内涵的发掘。 相似文献
7.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7(2):103-112
《山海经》中的若干内容对于上古时代的海洋文化考察,有重要的意义。其中《海经》涉及地理、神话、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多方面的记载,特别值得重视。有关海神崇拜的信息,有关海洋渔业的信息,有关海洋生态和沿海部族及海岛部族生存条件的信息,可以通过分析获得新的学术发现。有关“■”“鲸”“杖翼”的理解,都有继续探索的学术空间。所谓“海中”“大人之市”,可能与曾经实际存在的海上交易场所有关。《山经》中的部分内容,也透露出上古时代的海洋学知识。考察中国早期海洋史和海洋学史,应当重视对自古号称奇书的《山海经》历史文化内涵的发掘。 相似文献
8.
《山海经》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玉珍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1):109-112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奇书,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涌现出了许多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山海经》的版本和校注、篇目考证、作者和成书年代研究、性质研究、《山海经》图研究。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注释尚不完善,对其艺术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等。 相似文献
9.
赵川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3)
图腾崇拜作为认为人类原始宗教的最早形式之一,在<山海经>中有大量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山海经>中图腾崇拜主要包括动植物崇拜、日月崇拜及性别崇拜.在原始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原始形态的思维结构对中国先民的图腾崇拜思想有重要的作用.而这种原始思维性质的图腾崇拜思想具体表现在强烈的幻想性、不足的逻辑性以及明显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韩湖初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3):47-53
<山海经>的宇宙观主要可概括为三点:(一)宇宙天体是一个由"枢纽"统辖的变化有序的整体;(二)宇宙万物皆有生命,形态不同,禀性各异,且生死循环,永无穷尽;(三)"圣人""通道"并用以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考察<文心雕龙>,其建构理论体系的主要指导思想和原则,正源自上述思想. 相似文献
11.
《山海经》与禹、益神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舒宪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3)
《山海经》自古托为夏代之王禹及其臣下益所作。本文依据《尚书》中“禹平水土、主名山川”之说,结合《山海经》全书鲜明的命名类物倾向,考索禹、益神话中言灵信仰和法术思维的诸种表现,在治水行为之外归结出巫术性符号行为的重要母题,从而说明作为“巫书”的《山海经》和作为“巫师王”的禹相互依托联类的神话思维背景,并兼论巫咒、禹步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贾雯鹤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5(1):108-113
《山海经》四方神名分别是东方折丹、南方因乎、西方石夷、北方,四方风名分别是东方俊、南方民、西方韦、北方。古人认为,太阳的日循环是经由东南西北的顺序运行的,东南西北四极点正对应着一日的朝、午、夕、夜四时。《山海经》四方神名的名义正好体现了太阳在朝、午、夕、夜四时,或者说东、南、西、北四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镜花缘》是清代作家李汝珍所著,鲁迅将其归类为"才学小说",并为其定义,同时针对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文本特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梳理和总结论述,特别是对《镜花缘》的评述考证,奠定了《镜花缘》的历史价值。同时,鲁迅对《镜花缘》的艺术手法加以评价和总结,并在自己的创作中继承、发扬。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与《朝花夕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国明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4)
在鲁迅的创作中,《朝花夕拾》是一本具有独特风貌的散文集。在这部作品中,笼罩和凝结在《野草》中的地狱的氛围和现实的血痕,在童年生活的回忆中,开始渐渐地隐去了,涌出了象“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那样令人神往的美的图画。虽然在作品中并非都是诗情画意,也并没有表现出象在《呐喊》中 相似文献
15.
《夜莺》与鲁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凯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3)
因读一本关于现代文艺期刊评介的专著《现代文学期刊漫话》,发现关于《夜莺》的一节《<夜鸳>的诞生和扼杀》不到1500字竟有5处重大错误,这使我想到曾经与鲁迅有过重要关系的《夜莺》并不是大家十分了解的。该刊的主编方之中几年前去世了,左联时期的当事人越来越少,因此凭借我所调查访问的资料和刊物原件?对该刊的情况及它与鲁迅的关系作一说明,想来不无必要。 相似文献
16.
时萌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5,(1)
鲁迅研究嵇康断断续续长达十八年,这一问题值得玩索。 校勘《嵇康集》,鲁迅是在民国二年寓居京师绍兴会馆藤花馆时开始的。据日记载,是年(1913年)十月十五日“夜以丛书堂本《嵇康集》校《全三国文》,摘出佳字将于暇日写之”,迄至是月二十日“夜校《嵇康集》毕,作短跋系之”。盖清季以来,众多的“嵇集”版本中,素以明刻黄省曾校刊本为佳,但鲁迅从京师图书馆发见的明代吴匏庵丛书堂抄本更优,认为“不特佳字甚多,可补刻本脱误;曰《嵇康集》亦合唐宋旧称……最不失原来体式”,与黄本比较,觉得“颇胜众本”。鲁迅为“深惧湮昧”,遂着手钞存全录。何时始抄,日记未载,惟于是年十二月十九日日记云,“续写《嵇中散集》,又于三十日明载“夜写《嵇康集》毕,计十卷,约四万字左右”。校钞并施,颇费工夫,可见民国二年十月 相似文献
17.
邓牛顿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3)
在研究中国现代文艺运动、研究毛泽东文艺思想如何形成的时候,我觉得需要注意思想史上这样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鲁迅的文艺观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从五四运动到三十年代,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有了蓬勃的发展,而在这个运动中,鲁迅是代表,是主将,是旗手。鲁迅的文艺观,跟他的整个思想一样,曾经经历过由革 相似文献
18.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Z1)
雕塑作为一种仿形艺术,在世界各地多有建树,特别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几位雕塑大师,更把雕塑艺术推到顶峰.中国的雕塑艺术多半表现为神塑,如关帝庙、药王庙的塑像.本文通过《山海经》中有关逢蒙、大行伯、柏高、叔均、王亥等人物的记载.发现“有人“一词的用法,并非指现实之人,而是石像的代称.以此证明古老的神塑艺术源于《山海经》,源于中国. 相似文献
19.
贾雯鹤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7(4):412-415
《山海经》中沃之野、诸夭之野实即羌之野、诸羌之野,它们和昆仑、岷山、都广之野本是一地。古人相信,昆仑和都广之野的建木不但是天地的中心,而且还是连接天地的天梯。实际上,沃(羌)之野和昆仑都是古蜀族中的蜀山氏和蚕丛氏以岷山为原型,神化而成的乐园。 相似文献
20.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5)
该文依《禹贡》和《汉书》等古籍所载,运用现代考古学和民俗学等方法研究了我国上古时期的科学巨著《山海经》和中华文化圈的关系。认为《五藏山经》和《禹贡》所载的华夏文化圈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后来的大中华文化圈其地域东达库叶岛、日本和南太平洋诸岛;西至中亚和西亚;北至西伯利亚乃至极圈;南至中南半岛。这一广大地域正是中华民族后来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主要地域。《山海经》早在2000多年前已为这一活动地域奠定了认识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