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社会态度的发生机制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态度的发生机制是一个多变量的架构 ,决非单一途径。在态度的形成及改变中 ,有四类相互渗透的机制在起作用 ,其中 ,原发型机制 (需要、期望 )是基本诱因 ,也是任何情况下态度建立的必要途径 ;条件型机制 (定势、权衡 )则是态度形成及改变所必须的中介因素 ,影响社会态度的最终确立 ;习得型机制 (从众、模仿 )指单纯受社会情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与之相符的态度 ;人际型机制 (平衡、互动、归因 )则特指人际态度确立的特殊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2.
信任和秩序的适应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在传统社会,统治者依靠思想灌输,建立起与统治相适应的外控型秩序,促使人们对统治者产生超乎寻常的个人信任,普遍的人际信任则难以建立.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基于理性规则及普遍信任,产生民选政府并管理社会,形成了自下而上的自控型秩序,这种秩序又反过来巩固制度信任和普遍信任.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自发产生制度信任和普遍信任需要,统治者是否主动适应并改变外控模式,对社会平稳转型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论社会资本的性质与类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社会资本虽然区别于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与人力资本,但同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与人力资本一样,也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类资源。认知型社会资本与结构型社会资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社会资本可分别从个人社会资本、组织社会资本、社区社会资本和国家社会资本等不同层面进行考察。由于社会资本是一个基本概念,涵盖了诸多人际合作性互动中产生的认知类和结构类产物,是各种社会资本形式的集合,如果不进行类别分析,就断言所有的社会资本形式都是公共物品抑或私人物品,那就难免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对于社会资本的正、负外部性给出一个既能够自洽又具有科学性的解释,必须从社会资本是人际合作性互动的产物去探究:基于善的愿望和动机进行人际合作性互动,产生正的外部性;而出于恶的动机进行人际合作性互动,则产生负的外部性。  相似文献   

4.
社会信仰冲突有其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包括实践真理的过程、价值观不同、自身信仰的基本态度等产生的冲突,外部因素包括政治及经济、传媒及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对待社会信仰的积极态度是既要坚持信仰原则,但又不固执于自身的信仰原则,在反思与实践中追求真理性认知和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原则.社会信仰形成机制是:价值体系:对比与建构;个体信仰:引导与反思;群体信仰:物质与精神;宣传途径:探讨与践行;原则和方法:科学与人文.  相似文献   

5.
态度是个体对于客观对象的一种反应倾向 ,这种倾向包括认知、情感、意向三种结构因素。作为态度载体的具体的人 ,并非仅指有生物意义的个体 ,而是指有社会意义的个体。难以想象 ,个体态度的形成与改变能够游离于社会环境之外 ,因此 ,态度实际上表现为社会态度。态度既是一种含义广泛的概念 ,也是一个用以预测和解释各种社会行为的中心概念。研究社会 ,研究社会行为 ,均离不开对社会态度的深入研究。态度产生及发展的依据是什么 ?其具体机制如何 ?这是一个颇有争议也较为复杂的课题。对此 ,态度功能论、社会学习论、诱因冲突论、条件作用论以…  相似文献   

6.
论产业集群的信任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任是嵌入在社会结构、经济交易之中的一种功能化的社会机制,是产业集群运作机理的核心。在社会网络、分工合作和空间集聚三种力量作用下,产业集群中信任机制依靠交易性嵌入和结构性嵌入两种途径来形成,信任能够增加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降低交易成本,促进集群竞争优势的产生。产业集群的信任的产生和发挥作用是一个动态过程,其变迁轨迹为:从依靠人际信任、计算型信任等延展到包含制度信任、契约信任、过程型信任等诸多类型的信任体系。我国一些地区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时,需要重视通过构建社会网络,积累社会资本来塑造产业集群信任机制,并把握集群信任机制的动态发展轨迹,形成各种信任类型相互补充的信任体系。  相似文献   

7.
流动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经历社会结构的横向转换,而城市社会中结构制约与交往成本限制使得他们的社会关系处于"拔根"状态,其社会资本难以再生产。社会资本的功能发生变迁,提供求职信息的功能为市场替代;提供社会支持的功能被脆弱的关系资本少量替代;培育社区内的人际信任、社会规范等功能则无从替代。这些是导致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和农民工社区秩序混乱的重要原因。当前,在结构性因素难以改变的情况下,通过组织介入提供公共服务、建构公共生活与人际交往平台,使新生代农民工形成以组织为核心的社会关系网络,是实现其社会资本再生产与恢复社会资本必要功能的"过渡性"机制。  相似文献   

8.
职业倦怠是工作中慢性情绪和人际压力的延迟反映,主要表现为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以及个人成就感丧失。职业倦怠的危害表现为对个体生理、心理形成负性影响,对工作则表现为削减个体的积极性和投入。民警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有:工作、生活、个体和社会因素。对民警职业倦怠的干预主要是引导其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并通过心理疗法缓解他们的压力;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对警察这一职业持合理期望;加强公安队伍建设,建立良性支援机制。  相似文献   

9.
信任与风险感知的关系研究已成为风险感知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已有研究虽然探讨了不同类型信任对风险感知的影响,但是缺乏深入探讨人际信任对风险感知的影响。转型期中国,社会结构深刻改变人际信任,并形塑公众的风险感知和应对行为。基于"2017年中国城市化与新移民调查"随机调查数据,在已有文献基础上,针对雾霾问题提出风险感知维度、人际信任类型,构建差异化人际信任对风险感知影响机制假设模型,运用多层线性模型和结构方程等方法,验证人际信任对风险感知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人际信任分为三类:亲近人信任、周围人信任和陌生人信任。亲近人信任和周围人信任不仅对风险感知产生正向效应,而且通过人际交流对风险感知产生间接效应。陌生人信任会对雾霾风险感知产生负向效应。研究结论不仅揭示了差异化人际信任对风险感知影响的内在机理,更重要的是为构建信任机制和信息机制,引导理性、科学风险感知和应对行为提供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的返乡型资本,产生于改革开放时代工业化进程所形成的利益筛选机制;与中国近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分裂背景下的地方同乡会、商会一脉相承,返乡型资本群体在资本数量、产业领域和创业地域等方面有其显著特征。返乡型资本的落地发展,与其跟地方政府的结合程度以及基于乡土情结的行为密切相关。如果说践行公司主义的地方政府是一个农业大县工业化的主导力量;那么,返乡型资本则是该地域工业化发展的主体力量,是能够顺利进入地方传统社会并改变其社会结构的强势物种。  相似文献   

11.
<正> 科学发展观植根于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和知识的沃土之中,是用哲学社会科学认识和改造世界结出的思想硕果:哲学社会科学则是解读科学发展观的锁钥。科学发展观是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认识和态度,是运用哲学社会科学认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重要成果。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确立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及其研究成果密切相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正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以人  相似文献   

12.
王国伟撰文指出,在社会学家看来,任何金融行为都发生在具体社会场域之中,并受到该场域制度、文化和观念的塑造。经济社会学对金融行为的研究主要涵盖:(1)银行的角色和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之间的权力关系;(2)资本市场风险资本的投资选择、股票价格形成的社会机制以及金融投机中的集体行为与金融危机;(3)社会结构和制度对金融公司合并行为的影响;(4)资本市场的管制与政府角色。  相似文献   

13.
社会管理法律机制具有使社会管理权威化、正式化、有序化和标准化的价值。然而,在我国实践中社会管理法律机制与社会管理本身还没有形成高度的对应性,学界也鲜有学者从社会管理法律机制的角度对社会管理与法治的关系进行研究。我们认为应确立社会管理的法律属性、依法框定社会管理的范围、完善社会管理的法律典则、统一社会管理与法律的实施和实现。  相似文献   

14.
人类文明由传统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的过程中,人们对政治权力的认知与态度实现了以下四种转化;(1)从统治型权力观到服务型权力观;(2)从单向性权力观到双向性权力观;(3)从全能权力观到有限权力观;(4)从强制性权力观到说服性权力观。  相似文献   

15.
在“政府-市场-社会”三维空间视野中,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经济体制演进,公共领域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民间公共组织的演进逻辑包括三层涵义:(1)民间公共组织的生成机制,即“自上而下”的体制内途径、“自下而上”的体制外途径、体制内途径与体制外途径的融合;(2)民间公共组织演进的动力机制,即外部动力机制、内部动力机制;(3)民间公共组织的演进路径,即组织发展模式选择、治理机制变革。组织产生、组织发展动力、组织发展事实构成了民间公共组织演进逻辑的三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以及对人生所持的根本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观给予人生观一般观点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人生观则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体现和应用,并且反过来影响世界观的巩固和发展。正确人生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指导下,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世界观一旦在人们头脑中确立,就指导着人们的一切实践活动。人生观规定了人生的目的和态度,决定了人生的价值和意  相似文献   

17.
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来自于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与居民相关的公共服务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内在的关联性。在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影响了这一动力机制的形成,并在消费主体、政府消费、主体支出结构及供给服务类价格形成四个方面对居民消费产生了严重的挤出效应。在短期内,要修复公共服务与居民消费的动力机制,促进居民消费,应从改变政府支出结构偏向、调整税制与降低公共服务类价格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2012,(8):251
叶泽雄、郭广平撰文《社会历史规律研究综述》指出,在社会历史规律的机制方面,有的学者从形成意义和起作用意义上把规律的机制分为两类,而在概念的使用上比较混乱。从规律的形成意义上大致有形成机制、产生机制、实现机制等概念的使用;而在规律起作用的意义上,大致有作用机制、运作机制、实现机制等概念的使用。有的学者则直接用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组织在发育机制方面表现为"自上而下型"、"自下而上型"和"外部输入型"三种类型,受制于迥异的制度或行动者因素,三类组织的治理结构大相径庭:1)自上而下型表现出典型的科层化特征,对于政治权力极具依附性;2)自下而上型组织多为精英人治的治理模式,受精英个人影响严重;3)外部输入型组织则更多采用"移植"或"嫁接"而来的治理模式,往往表现出组织治理结构"外形化"的特征。社会治理创新背景下,三类组织的治理模式都难以充分适应新的社会治理需要,从而制约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创新。而明晰政社关系边界的内涵、明确政府在其中的角色定位以及推动制度创新则是社会组织治理模式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王真 《四川社科界》2004,(12):39-40
科学发展观植根于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和知识的沃土之中,是用哲学社会科学认识和改造世界结出的思想硕果;哲学社会科学则是解读科学院发展观的锁钥。科学发展观是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认识和态度,是运用哲学社会科学认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重要成果。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确立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及其研究成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