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原生态民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弘扬民族艺术的源泉。完整地继承和科学地发展原生态民歌,才能从文化背景、审美情趣中探索中国各民族歌曲风格之成因,否则就会陷入抛弃中国文化精髓、缺乏民族特色而只谈唱法的误区。本文就新形势下弘扬原生态民歌及对原生态民歌生存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考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信阳地处中国南北交界地带,历史上受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中原文化的多重影响,而形成传统文化多样性的特征,其文化也具有南北混溶的特征。信阳处于河南之南,鄂豫皖三省交界处,信阳多山水。信阳民歌渊源流长,信阳民歌多,歌手多。信阳有5000余首民歌,有河南"歌舞之乡"之称,在民间音乐、舞蹈等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丰厚的底蕴,在风格上有鲜明的特色。信阳民歌浩如烟海,历史悠久,它起源于劳动,又在劳动中得到发展。从远古时期群居狩猎的独特内容,发展到近代反帝反封建内容到现在歌颂新生活,信阳民歌注入了新的活力,深刻而生动地表现了信阳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反映了信阳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的社会实践,是信阳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民歌民谣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 ,民歌民谣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 ,讴歌时代的新风貌 ,反映民众的心声 ,显示了崭新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苗幼卿 《阴山学刊》2009,22(5):52-57,61
爬山调系内蒙古西部区汉族民歌中最具特色的一个山歌类歌种,是劳动人民尽情抒发情怀的心声。爬山调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语言简朴,形象生动,特别是比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基本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曲调也异常丰富,有四百余首,与唱词一样,属于上下句结构,系两乐句的单乐段。  相似文献   

5.
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工作中,评价标准问题存在着严重偏差,这种偏差在原生态民歌比赛中有着突出的体现。原生态唱法存在的评价误区,折射出了长期以来居于主流地位的音乐评价标准存在着严重问题,这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具有普遍性。只有对评价标准问题及时地予以纠正,打破一元制的评价体系,建立多元的艺术评价机制,才能真正促进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多元的艺术评价机制相伴随的,应是多元的生存方式。只有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非遗"保护才是多元的评价标准、多元的生存方式能够切实实现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知识化教学,由于过分追求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而忽视了人的情感和人生体验,其结果是漠视和否定了活生生的人的本真存在。因而也就无从完成其"成人"的使命。在哲学解释学视域中,教学乃是一种理解活动,有自己对未来的"筹划"和"诉求"。它超越了知识和技能,指向"意义"。这种"意义"乃是师生在教学交往中生成的,本质体现为教学对人的精神和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范式,是科学指导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新的价值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呼唤教育价值的变革,在生态文明视阈下,高等教育价值应坚持正确的定位和取向,改变和超越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工具主义的价值取向,以生态价值为根本取向,重新解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其回归本源性价值,实现高等教育价值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应然使命。  相似文献   

8.
精神文明是有价值的 ,其价值既具有自足性 (即自在价值 )又具有为他性 (即工具价值 ) ,而衡量精神文明的价值又不能像衡量物质文明的价值那样 ,完全以经济效益为标准和尺度 ,而只能以社会效益为最高标准和尺度 ;同时 ,精神文明建设又不能完全由市场来调节和导向 ,还必须通过政府干预和精神文明建设主体的努力使之健康地发展。面对在我国物质文明大发展 ,并以市场为取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或者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定位在哪里 ,其价值取向应该是怎样的 ,就成为我们必须直面而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的问题。只有明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 ,才会使精神文明本身实现其最大价值 ,精神文明建设也才会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回顾中美两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价值取向的几次反思调整,分析常识取向与社会取向两大流派的基本内容与特点,批评现行教学理论下教师从“事实取向”理解知识和课程,缺少过程意识和价值关怀,提出教师应立足于充分的事实与细节之上进行价值判断,英语教学应遵循语言结构分析为本,情感体验与价值判断贯穿始终以做到常识取向与社会取向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11.
《诗经》没有"民歌"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志强 《中州学刊》2005,10(6):195-201
<诗经>中有许多"民歌"的观点可谓源远流长,但这种观点不符合<诗经>中全部作品的实际.现存<诗经>中没有"民歌",其中绝大部分诗作是周王朝各类贵族的"宴语";周王朝各级贵族中的文化人是<诗经>作者的真正主体.对<诗经>中体现出的浓郁的"人民性",完全应该抛开"民歌论"的解读思路,并能够从更科学的视角来作出正确阐释.  相似文献   

12.
崖州民歌是古崖州一带用崖州方言咏唱的一种民间歌谣,崖州民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涉及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婚姻爱情诸方面,有着重要的旅游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戏曲传播学、史料对比及美学等理论探讨广昌孟戏中民歌时凋的遗存与特质,着重分析了明清戏曲中遗存的民歌时凋元素问题,重点对明万历以后流行的《驻云飞》、《山坡羊》、《锁南枝》、《傍妆台》、《寄生草》等时调,以及清与近代的小曲《夫妻观灯》等六支民歌时调的曲牌音乐体系进行了考辨分析,以冀解读明清地方戏曲民歌时调的遗存与特质。  相似文献   

14.
陕北民歌与陕北民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一种文学式样,陕北民歌是用陕北方言来表现的,而陕北方言又反映了陕北人的服饰特点、饮食习惯、建筑住宅、行旅谋生、婚亲习俗、地理地貌等文化内涵。解读陕北民歌中的民俗词语,既有助于从民俗文化视角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陕北民歌,也有助于深入理解民俗文化与民歌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朱金发 《中州学刊》2007,(5):197-199
古人认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土地风气,因此产生不同的风俗;不同的风俗习惯,又导致原始歌谣音乐风格不同,这些歌谣又咏唱的是不同的风俗。人们就将这种原始歌谣称为乐风,即用音乐演唱的风俗。这些歌谣源于各地土邦,因此又叫土风。西周初年开始对这些歌谣进行有意识的搜集整理,就形成了《国风》。  相似文献   

16.
张晓武 《阴山学刊》2014,(2):99-102
采用民族音乐学基本方法——田野调查获得的梅力更嘎查乌拉特传统民歌的第一手资料,令人亦喜亦忧,这里的乌拉特传统民歌资源丰富,但总体生态状况令人担忧.今天的文化状况、演唱语境、学校教育状况和外来音乐都不利于蒙古族传统民歌的传承和发展.认识这里蒙古族传统民歌的生态状况,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传承当地乌拉特传统民歌的方法,对区域蒙古族传统音乐乃至全国各民族传统音乐的保护、传承工作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7.
民歌的音乐形态主要指民歌的曲调在旋律、节奏、调式、结构、体裁、风格等方面的形式或表现。海南黎族民歌的曲调俗称"唱调"或"歌调",主要以衬词、内容、流行地域、曲调长度等来命名。由于族源、人口迁徙和社会发展等原因,黎族民歌的音乐形态既有与大陆中原音乐相一致的形式或表现,又呈现出自己独特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8.
春秋后期,<诗经>作品的创作已经进入尾声,只有郑国诗歌还保持较为旺盛的势头,产生一批带有那个时代诗体特征的作品.同时,郑诗也已经结集在<郑志>中,使郑诗得以较多的进入<诗经>.郑诗的散文化倾向,以及运用语气词较之以往增多的特点,体现出春秋后期诗风的转变.郑诗多数产生在春秋后期,与孔子所处的时段一致,加之它又用新声演唱,因此对孔子的刺激更为直接强烈,遭到孔子的反复批判.  相似文献   

19.
《琼州学院学报》2015,(3):40-47
崖州民歌是古崖州一带用崖州方言和声调咏唱的,且格律严谨、自成一体的一种民间汉族歌谣。2006年崖州民歌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它包含着文艺学、语言学、社会学、伦理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多方面的信息,蕴藏着珍贵而又丰沛的"软实力"资源。而它在艺术表现上所呈现的美学境界更是古崖州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根在崖州民歌之乡黄流的中国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先生赞叹不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