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性带来了经济利益的至上性和人们行为的功利性,也导致精神家园的荒芜。以旅游寻求精神超越,实现精神解放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但是旅游本身也进入了现代性的控制下,造成旅游以经济为主要指标,成为地方与企业寻求财富的工具,政府为了塑造形象,开发商为了聚敛财富,导致本应为人们带来知识,带来轻松的旅游出现了许多乱象,因...  相似文献   

2.
当今有三种文化形态 :官方文化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 ,它们相互间在历史上具有复杂的关系 ,它们在当代形成了新的文化冲突 ;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大众性对市民性的突破 ,应充分理解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所做的现代性反思  相似文献   

3.
由于紧密配合社会现代性的历史进程,文学“大众化”难以避免地存在着功利和审美纠结、精英和大众的身份矛盾以及文学主体性缺失的困境。这些困境是文学“大众化”不得不面对的现代性境遇。要想突破困境,需要社会为各个文化领域的自治发展提供条件,使文学获得充分的自律,也要依赖大众教育的普及和鉴赏水平的提高,使其能够真正从精神上享受文学。  相似文献   

4.
从确认现代性及其危机到出现了后现代帝国主权的历史轨迹,伴随着现代性革命叙事的终结,最后至大众政治学的形成,展示了《帝国》替代性革命政治规划出场的内在逻辑。作为政治主体的大众、大众的政治策略和大众的政治诉求构成的大众政治学,宣告了哈特和奈格里后社会主义方案的正式出场,从而再现了当前以他们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者对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所作的新颖而大胆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叶奕翔 《东方论坛》2013,(6):56-60,105
大众文化是指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为了大众的娱乐消遣而大批量生产、借助现代科技迅速传播、并以此获得市场利润的文化产品。它在本质上是商业文化、消费文化、娱乐文化。大众指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消费者。理解大众,要避免革命性误读和现代性误读。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发现大众文化的不16面向,其中,人民性、意识形态性、全球性与民族性是值得注意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给旅游业带来重创,还给公众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冲击。此次疫情唤醒了大众对身心健康的强烈需求,因此,以“康复”和“养生”为目的的康养旅游顺应大众需求成为了有效缓解压力、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旅游方式。研究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康养旅游意向影响因素有助于化解大众对新冠肺炎疫情风险的担忧与想要外出旅游寻求放松的矛盾、帮助大众恢复身心健康,提振旅游业的发展。将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和非药物干预加入目标导向行为模型研究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大众康养旅游意向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态度、主观规范、预期情绪和感知行为控制对欲望有显著正向影响;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非药物干预和欲望对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对意向呈现显著负向影响,但对欲望不产生任何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市经济条件下,中国人的现代性观念显著提高。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在致力于自身的现代性养成中的五个误区及其原因,得出了当代中国人必须而且别无选择地需要在人格模式上完成由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前现代性人格向商品经济环境下的现代性人格转换。最后指出了人的现代性养成教育必须解决的两个主要问题和处理好两个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旅游背景下,传统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女性的社会角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本文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苗族自治县山江镇黄村女性为例加以分析。旅游,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现代性力量,冲击着传统的少数民族社会,改变了社会结构,也改变了人们的社会角色,女性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黄村的部分苗族女性,在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下,不再单纯是普通的家庭妇女,而获得了更为复杂的社会身份,这个转变过程从宏观来讲是随时代发展被动完成的,从微观分析,女性在此过程中也进行着积极的调适。但是部分女性的角色转变并不意味着整个女性群体对“现代性”的适应,大部分仍固守传统社会角色,并与现代性的力量进行着对抗。  相似文献   

9.
旅游路线规划是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环节,现有研究多基于研究者经验进行规划定线,基于不同人群的行为偏好进行游线规划的相关研究较少。文章建立红色旅游景点分类体系,从不同人群的选择偏好入手,采用ArcGIS和社会网络模型构建针对大众旅游群体和红色旅游团队的旅游路线体系。以鼓浪屿118个旅游景点(含大众旅游景点以及红色旅游景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13个大众旅游者以及35个红色旅游团队进行行为特征和选择偏好分析,提出两类群体在6小时总游览时长下的红色旅游路线规划方案。结果表明,文章提出的旅游路线规划方法弥补了以往对人群分析针对性不足的欠缺,结果符合实际的旅游空间形态特征,为红色景点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对打造红色旅游景点体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视觉表象在全球化流动的现代性中处于中心地位,大众旅游与休闲产业不断增长,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因而不能从消费逻辑中逃逸出去。为适应时代,民族文化传统若要博得大众关注,景观化和舞台化是必经之途。景颇族文化的传承和重构,在权力、资本、族群成员和游客的相互作用中,将日常生活中的惯例民俗,提炼和改造成被凝视、被表演的视觉艺术。同时,在民族主体、客体或他者的相互凝视中,完成了族群品牌和视觉符号的构建与经营。  相似文献   

11.
我国旅游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因线性发展观的影响造成了诸多方面的悖论与潜在危机。在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指导下,从文化的视角探索旅游发展的长远目标,转变旅游发展范式,进行旅游经济的深度开发,是旅游走出现代性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2.
市民社会是现代性确立的重要标志和现代性个体主体性原则的重要体现。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市民社会受资本逻辑的支配,成为私人利益的战场,从而使得现代性走向了自我悖反;市民社会中公共领域的诞生揭示了现代性自我救赎的希望;公共领域追寻公共性,是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以及市民社会内部的利益个体之间通过自由沟通以形成理解、或通过商谈以达成妥协的机制或制度化渠道。公共领域可以调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成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现代性自我救赎的希望。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性是一种现代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西方历史和文化的分析 ,可以探讨现代性问题中的一个难题 ,即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从本质上说 ,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一种继续 ,它承继了文化现代性中反抗秩序、统一和理性至上的片面倾向 ,进而使文化的现代性主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1910年代旧派文人的价值立场定位于精英意识,1920年代旧派文人的价值立场定位于都市民间,两者在活动区域、谋生手段、对都市生活的了解、商业经营策划能力、文学功能观上都有较大差异。1920年代旧派文人通过对现代性"器物"(现代传媒和大众娱乐产业)的占有和现代意识的演绎,形成市场化的现代传媒和大众娱乐产业主导下的公共空间,参与都市文化建设,表现出鲜明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5.
西方现代性与西方审美现代性存在着一致性和冲突。随着西方现代性的到来,反传统、宗教的衰落日益普遍,西方审美现代性逐渐出现,现代审美经验得以确立。反传统、宗教的衰落和现代审美经验导致了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媚俗面相,这里的媚俗主要指有意迎合大众审美的特征。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媚俗面相主要表现在审美的大众化、审美的商品化,以及审美创新与文艺流派中的媚俗性。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性转型,现实题材电视剧在其叙事语境方面呈现出显著的现代性嬗变,形成了"主流意识形态化"与"大众娱乐化"交汇渗透、建构塑型的新格局。文章结合电视剧艺术创作实际,从学理的层面考察和分析其叙事语境现代性嬗变的内在情形及其审美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旅游业发展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省旅游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由各地区旅游资源的质量、区位条件等因素的差异,决定了全省各地旅游发展的不平衡。近年来辽宁省旅游资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主要表现在由于各类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旅游资源自身的破坏和旅游资源外围景观与环境的破坏,旅游活动本身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也不容忽视。在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方面,应该开发新兴的旅游项目,重视国内大众旅游,提高旅游业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岁时节日旅游、宗教节日旅游、烧香之旅三个方面对明代民间的节日旅游作了系统的探讨。文章指出,由于经济的发展,民间大众的闲暇时间更趋增多,进而形成了明代民间大众一种“好游”之习。明代民间的节日旅游,正好反映了士大夫精英阶层与民间大众之间文化传统的雅俗之别。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 ,大众传播日渐成为社会的基本沟通和组织手段。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理论以其鲜明的“现代性”立场 ,解构了主 /客等级倾斜观念 ,颠覆了“前现代”的一元的传播模式。但是 ,他又用“公共领域”把主体局限于“公民”而非“大众”。因此 ,他的传播理论是精英的、启蒙的 ,因而也是“知识分子”的。在他执着于“现代性”的传播模式中 ,“大众”(mass)是“他者” ,因此同样是一种精英 /大众的等级倾斜模式。只不过 ,它已从“前现代”一元论变成“现代性”的二元论。真正的大众 (people)传播 (以互联网为代表 )不是等级化和单向性的 ,而是平面化和互动性的。上帝已死。后现代的、多元化的、众声喧哗的“波普”传播随着经济全球化已成不可阻拦之势。由此 ,哈贝马斯成为过渡的桥梁。  相似文献   

20.
[摘要]东亚价值与多元现代性已经引发许多学者的关注和讨论,然而这些讨论较少触及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的转型及现代性经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过旅游和橡胶种植,橄榄坝的傣族人正在创造着充满现代性的傣族文化,并对周边傣族社区产生影响。基于对距离橄榄坝60余公里的曼底村寨的田野考察,本文描述了现代性下时空重组在曼底傣族社会所呈现出的景象及意义,洞察傣族社会的情感表达,以及从上门到娶妻的婚姻转换和性别关系的重塑。当代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经历的现代性呈现出物质性图景,对外部世界分工的适应性选择,个体的崛起以及风险增长等特质,表现出传统的连续与不连续并存等转型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