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以翻译辩证系统观为指导,以目的论为基础,采用理论思辨、文献考察与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严复的翻译实践原则予以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严复的西学翻译实践受其内外各种要素,特别是中国近代社会文化语境的制约,以目的性原则为最高原则,并在坚持目的性原则的前提下遵守连贯性原则和尽量遵守忠实性原则.严复的翻译实践原则体现在其对拟译文本的选择、雅洁风格的追求和"非正法"手段的运用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学创作的奇葩,对它的研究和批评形成了至今仍蓬勃发展的"红学".<红楼梦>在世界文坛也享有极高的声誉,它的全译本在许多国家陆续出现,甚至在某些国家拥有十几种版本.因而对<红楼梦>的不同翻译也成了众多学者热衷的课题.在借鉴和吸收前人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辩证翻译系统观为哲学指导,以解构主义为主要理论基础,采用理论与实证、定量与定性、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它的两个著名全译本: ADream of ReDMansions 和The Story of the Stone,力求系统掌握解构主义在<红楼梦>翻译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翻译过程中的价值所在,进而推动"红学"的不断发展和扩大"红学"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3.
翻译学系统演化观--用系统观考察翻译学史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试用系统科学中的系统观特别是其中的系统演化原理,并参照科学学中的科学发展理论和科学史,对元翻译学中的翻译学演化模式和发展历史予以系统的考察.本文认为,翻译学作为一个科学系统,其发展过程基本符合系统的一般演化模式和科学系统的总体发展规律,从古至今先后经历了古代翻译学时期的朴素综合、近现代翻译学时期的还原分化和当代翻译学时期的辩证综合三大阶段.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辩证法为理论基础,探讨翻译理论与研究对象的关系以及翻译方法的规约限度,认为翻译理论和实践之间不存在绝对的指导关系,翻译方法的区分只是差异互补的模糊概念。将翻译研究与哲学辩证观相结合,有助于客观地描述分析翻译现象,深入认识翻译的过程与本质。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以系统科学中的系统观特别是系统演化原理为指导,以科学学中的科学发展理论和科学史为参照,以元翻译学中的翻译学总体发展模式和历史框架为背景,对古代翻译学的发展历史予以较为详细的反思和梳理,以获得对其较为清晰的系统认识.通过考察获知,古代时期自然哲学与人文文化浑然一体,科学系统主要呈现在初步分化的同时朴素综合的发展趋势;与此一致,古代翻译学中也已出现各种译论特别是古典语言学译论与古典文艺学译论的初步分化,但它们却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在整体上呈现以古典文艺学译论为主、以古典语言学和其他译论为辅的朴素综合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从哲学的角度来阐述翻译里的九对重要且又相互矛盾的关系———可译与不可译、艺术与科学、内容与形式、原文与译文、作者读者与译者、理解与表达、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形似神似与化境等。通过讨论进一步说明没有矛盾就没有翻译,翻译的结果是译事范畴中诸多矛盾的对立统一,从而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翻译的相对性与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7.
埃文 佐哈提出的“多元系统论”促成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开创了面向译入语文化的翻译研究。在多元系统理论的启发下,勒菲弗尔、赫曼斯、苏姗·巴斯奈特等人提出了“改写论”、“操纵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以上理论各有其优点及局限性,翻译文学史研究若孤立地运用以上某一种理论,还不能全面观照和深入分析翻译文学现象,应将以上理论加以整合,使之成为综合性的 “系统理论”研究方法,以满足翻译文学史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按照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将马克思主义商品生产系统看成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的两个子系统,并运用唯物系统方法,分析了构成现实生产力系统的各种要素在系统结构中的不同作用,指出运用现代系统论对商品价值分析同样符合劳动价值理论的解释,借系统论否定劳动价值论的“否定”,在理论上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9.
翻译的意识形态维度研究应坚持辩证的意识形态观点,把握翻译过程中的意识形态操控和意识形态创新的辩证关系,坚持文学文本与其他文本的翻译意识形态研究并举以及意识形态翻译与翻译意识形态并重的理念,运用批评话语分析和深度阐释学等理论对文本意识形态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哲学是对各类学说的反思 ,系统哲学是对各种系统学说的反思。本文所探讨的广义超元论系统观是一种系统哲学学说 ,这一系统哲学学说的基本观点是 :可以被人们如此这般指称和描述言说的系统、系统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是处于特定实践认识阶段的人类意识如此这般地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创造的产物 ,不存在所谓“超人类的”实在系统、系统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区分翻译和翻译理论的概念 ,指出翻译是指一种实践活动 ,而翻译理论则是一门学科 ,二者有所不同 ,翻译是一门艺术而翻译理论则是一门科学。另外 ,本文还指出技巧是翻译的基础 ,是翻译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科技翻译尽管其内容是科学技术 ,然其翻译过程乃是译者技术与艺术运用的结果。通过对翻译性质的界定 ,以期对翻译理论的学习和翻译实践的提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在翻译活动中的辨证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因素有译者、承载着原语言与文化的文本、以及参与实际阅读过程的读者.文本中所承载的语言与文化以及读者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所以我们应该动态地去看待翻译活动中关于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之间的选择.本文从译者的目的、文本特点和读者等关键因素出发, 分析了上述因素对异化策略与归化策略动态选择的影响.说明在翻译实践中, 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的应用是相辅相成,辩正统一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我思故我在"命题的重新诠释,胡塞尔现象学突破了笛卡尔的自我学,向他人问题转移.然而,由于固守传统还原论的思维范式,胡塞尔无法解决身体与意识、他人与自我之间的悖论,最终,不得不再一次回到先验自我的起点.梅洛-庞蒂恰恰在胡塞尔失败的地方起步,运用辩证的原则,在"我思"的现象学分析中.揭露出一个有血有肉的自我存在即身体.通过身体--这个自我与世界区别和联系的桥梁,梅洛-庞蒂把自我的"为他性"展示出来.至此,可以说,他人问题虽然由胡塞尔提出,但要谈到对该问题的解决,还有待于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的进一步推进.  相似文献   

14.
佛学是一个智慧宝库,其中蕴藏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原始佛学是佛学的母体,原始佛学理论中的因果论和“迁流”观,蕴含着辩证思维的内容,对后世佛学影响极大;中观佛学是佛学的集大成者,其核心思想空观论、八不说和二谛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思辨性很强;中国佛学以“法界缘起”说和“顿悟”说为代表,它们继承了印度佛学善于思辩的传统,开辟了自己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系统观的视角,在综合考察现有的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分类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系统分类思路。本文认为,现有的策略分类法已在认识和确定分类维度、等级、成分等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但总的来说尚存在一些认识和操作上的不足和缺陷;系统分类法则充分认识到二语学习策略的多维度、多等级、多成分、动态化等特性,能够宏观把握数量、性质或地位不同的各种分类维度、等级和成分,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分类维度、等级和成分的数量、性质或地位,因而具有很强的涵盖性和普适性。  相似文献   

16.
关联翻译理论在中国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理论,是认知语用学的基础。它自问世以来,受到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翻译是受关联理论影响最大的学科之一,通过对关联理论在国内的介绍及关联理论与翻译学科的交叉与应用的综述,旨在证明关联理论虽然也存在自身的不足,但其在国内的研究方兴未艾,它的价值正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可。  相似文献   

17.
通俗科技英语指用浅显易懂的英语向不具备专业科技知识的普通读者传播、普及科技信息。如何在翻译实践中将最新的科技信息快捷地传播给普通读者,变译方法的运用很重要。各种变译方法在词、句、段、篇中的的灵活使用能够快速、有效、准确地传达原文中的科技信息,从而最大限度地凸显原文的使用价值,对于优化译文质量、节省翻译成本、提高译文读者的阅读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探讨如何将翻译理论与对外汉语韩汉翻译教学相结合,使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韩国学习者能通过翻译课的学习实践,更好地掌握汉语的语法结构问题,并通过翻译的过程深入了解韩汉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汉语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在科技翻译活动中,随着译者主体性的地位从"隐形"到"显形"的发展,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日益受到道德层面上的翻译伦理的制约和指导。多视角、多层次的翻译伦理的出现激发译者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据,以和合学理论为基础,在和合翻译观的视阈下寻找一种"和谐"之伦理——和合翻译伦理"诚",从科技翻译的灵活性和模式化的融合、科学性和文学性的融合两方面指导科技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20.
语言顺应论是一个极富解释力和适应性的理论,它对翻译理论研究有很强的借鉴作用.顺应论认为顺应性是人类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语言顺应性主要涉及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四个方面.翻译是一个根据语境不断进行顺应性选择的动态的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对译语语境以及译文的语言结构的顺应.翻译活动既受到所处的语言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制约又不断改变着其所在环境,因而翻译永远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之中,具有协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