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传统的观点认为,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教育目的是由人类意志主观外在地决定的。杜威则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其实质是“内在目的论”或“自生目的论”。杜威的这一观点可以从哈耶克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自生秩序”的理论中获得哲学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哈耶克"自生自发秩序"概念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自由”与“一般规则”二元模式阐释了哈耶克的“自生自发秩序”理论,认为过去以“自由”、“一般规则”与“竞争”三元模式理解哈耶克“自生自发秩序”有失偏颇,并进而对“自生自发秩序”概念展开了评析。  相似文献   

3.
基于“自由”与“一般规则”二元模式阐释了哈耶克的“自生自发秩序”理论,认为过去以“自由”、“一般规则”与“竞争”三元模式理解哈耶克“自生自发秩序”有失偏颇,并进而对“自生自发秩序”概念展开了评析。  相似文献   

4.
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没有外在的目的。也就是说,教育是社会自我生长的需要,是社会自我生长的能力,因而教育对人来说是经验的不断扩展,教育应体现人与社会的不断融合,人与社会的截然分离导致教育目的外在于教育,导致教育价值的异化。高等教育由于处于社会化的前沿,其价值更应体现这种融合,不同的高等教育价值观是人与社会分离的结果,亦是人与社会融合的前提,高等教育应致力于这种融合,致力于其自身价值的最大实现。  相似文献   

5.
在全面深入地介绍哈耶克的“自生自发秩序”思想的基础上,对部分国家的学位授权政策特性进行了分析,继而指出我国的学位授权政策具有典型的“理性建构”特征,学位授权政策改革必须在“自生自发秩序”理论的指导下,给予培养单位更大的办学自主权。  相似文献   

6.
哈耶克的“自生自发秩序”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集中论述和分析哈耶克的“自生自发秩序”概念,主要内容有如下几点:一是此概念的基本含义,二是此概念的思想渊源,三是此概念指称和意义的社会历史本质,四是此概念在逻辑上隐含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7.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威对美国的传统教育目的观进行了深入批判。他提出良好目的的三个标准是现实性、实验性、目的和手段相互转换;其特征是:教育目的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活动和需要、教育目的必须能转换为方法、教育者必须警惕抽象的终极的目的。杜威把教育目的区分为内在的和外在的,他虽然宣称教育本身无目的,教育过程在它以外并无目的,但他并不是"教育无目的论"者,他的教育目的是为民主主义社会服务。杜威教育目的观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三点:应重视教育目的的现实性和生活性,应重视教育目的的内在性和主体性,应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性和活动性。  相似文献   

8.
哈耶克的终生问题是消解计划经济存在的逻辑基础,证明形形色色的计划经济存在的荒谬。哈耶克构建的自生自发秩序下的自由理袍是为了否定计划经济。他对计划经济的批判,较一般的经济学者更深刻、更彻底,但他对计划经济的控诉情绪与十分的敌意,影响其理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哈耶克在其心智理论中区分了现象秩序和物理秩序,对此约翰·格雷做了康德主义的解释。然而哈耶克的论题并不直接得自康德,而来自对马赫的反叛。在哈耶克看来,马赫的感觉要素一元论和心物平行论具有还原主义倾向,即把心理科学还原成了物理科学,为此哈耶克在区分两种秩序的基础上重新解释了心理学的任务。就此而言,格雷使用物自身这样的康德式术语来解释哈耶克、并对之做出不可知论引申的做法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10.
作为古典自由主义集大成者的哈耶克,突破了以往仅在道德层面讨论自由的传统,把自由概念由哲学概念转变为社会科学的概念,这主要是因为其自由概念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哈耶克在继承古典自由主义主张个人主义的传统下,同时指出了个人理性的有限性,指出文明的进步绝非理性预先设计的结果,而是有赖于社会演化过程中自生自发的社会秩序。作为哈耶克自由概念的三大理论基础,研究个人主义、反唯理性和自生自发的秩序是深入认识其自由思想的前提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发秩序理论将社会秩序分为计划秩序和自发秩序两种,自生自发的秩序是最有价值的秩序。我国高等教育秩序以计划秩序为主,但也有一定成分的自发秩序。要培育和规范高等教育的自发秩序以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2.
教育功能是教育对于个体和社会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它由教育的本质和结构所决定.教育价值就是教育功能对于不同主体所具有的意义.在人们期望着用教育来干什么时,实际上就对教育目的的内容作出了选择.教育价值的选择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目的体现了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同时教育目的的实现又会促进教育价值的实现和教育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3.
道德教育的实践目的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道德本质重新诠释、对其他道德教育目的论进行检讨的基础上,可以看出,道德本质上是实践的,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一种善善、恶恶的行为方式;实践目的论的提出凸显了个体道德生成和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和实践性特征;并为一种新的道德教育计划--强调在实践中通过实践并且是为了实践的教育计划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论德育目标的价值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德育领域的具体化。它在本质上是德育价值的凝结状态,是其自身前提性条件的整合统一,是德育活动中的价值枢纽。德育目标的层次间、域分间的辩证联结,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处理德育目标时,必须注意协调过程目标与终极目标、首位目标与非首位目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针对我国传统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如:教师是知识的代言人、学生是被动的接收 器、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忽视实践等,通过阐述杜威的教育思想的起源、现实基础和基本内容, 忽视个性化教育,试图探索杜威教育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农村的土地流转中,通常存在农户间的自发流转与新农村建设用地展现的规划流转两种形式。建立在熟人社会中社会资本基础上的自发流转在生活中使得淳朴民风得以维持,与此相对,建立在理性行动基础之上的规划流转却出现种种不可避免的问题。细究之,这两种土地流转形式实为哈耶克所区分的自发秩序与外部秩序的实践,二者的比较分析启示我国在城镇化背景下的农地治理中,要规范政府的外在干预方式,注重农村的优良传统,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意味着社会体制的急剧变革和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变,意味着社会秩序控制机制的转型,"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必然成为人们最明智的选择。为克服"有法律无秩序"现象,应当通过以利益均衡为基础回应型法的建立,以及在此基础上社会民众法律信仰的培育和法律适用行为"合法性"的建构,使法律治理获得社会心理的普遍支持。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当前西方国家的法学教育模式可以看出,这些模式是与西方法学教育的传统紧密相关的,我国法学教育模式改革应当学习西方国家法学教育的先进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学教育新模式,把博雅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作为我国法学教育模式改革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19.
普通教育(自由教育、人文教育、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历史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分裂与融合的趋势,这与不同历史阶段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即与当时社会所需的人才标准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