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字也是一面镜子,投射出多方面的文化层次,如哲学、宗教、思维方式、社会政治、历史、民俗等.本文以数字"一"为研究对象,从哲学层面进行研究切入,运用对比研究手段,对汉英语言的"一"进行比较分析,挖掘其背后的哲学内涵,以促进了解汉英数字文化中的共性和个性.  相似文献   

2.
宋代谶谣的产生取决于宋代特定的社会背景,其流传又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宋代谶谣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宋代谶谣除了涉及政治以外,还涉及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为研究宋代政治、经济、文化、民风民俗提供了最直观的历史材科.而谶谣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文学形式,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及自由活泼的表现形式对宋代及后世的诗歌、话本小说、人物传记、文人笔记等文学作品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对民谣的社会文化功能进行知识考古和历史还原,在民谣史料的发掘与解读的基础上,分析民谣的谶示功能,揭示民谣与古老的爻占传统之间的相通性,并进一步追索出谣谶与爻占传统共有的文化原型,乃是对神圣言说,即"神谕"的敬畏心理。  相似文献   

4.
《文史哲》2017,(4)
"谶"与"纬"的思想观念,在两汉时期有一个由分立而化合的过程。古今学人往往笼统讲说汉代"谶纬",并不符合实际。谶验观念始自远古,至汉末一直存续,从未间断。谶至汉初,伴随着经学兴起而发生了新变——以谶辅经、以谶释经。此一现象肇始于文帝时,至汉末一直存在。东汉明、章之后,以白虎观经学讨论会所形成的《白虎通》为标志,确立经、谶互释为正统思想。而其远源,实在汉初。考察谶、纬之发生演变史,实际上有谶而无纬。东汉后期出现的所谓"纬",实际就是谶,其实质是以谶"纬"经。历来通行的"谶纬始自哀、平之际"的论断,不仅曲解了张衡,也淆乱了"谶"、"纬"的概念,更与西汉思想发展实际不符。  相似文献   

5.
向彪 《船山学刊》2002,(2):99-103
谶谣,是中国传统神秘文化的一种形式,是以阴阳五行为理论核心,用文字和图画等形式隐含未来信息,预言未来人事荣辱祸福、政治吉凶成败的符号。它无疑是一种迷信心理和活动,一种非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一些富于创造力的文学家,却能够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将谶谣作为一种表意手段创造性的运用于文学的创作之中。曹雪芹的伟大巨著《红楼梦》就在这方面树立起一块不朽的丰碑!一曹雪芹首先是将谶谣形式广泛地运用于《红楼梦》的创作之中。《红楼梦》运用的谶谣表现形式主要有:(一)图谶。即配有图画的谶谣。《红楼梦》第5回…  相似文献   

6.
"文化认同"与文化产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孔子>从一个侧面彰显出当下中国人对待自身文化传统的一种颇具代表性的文化态度——对"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的先哲缺乏足够的尊重,对传统核心文化缺乏足够的"文化认同".如何从"符号化的孔子"、"妖魔化的孔子"中小心翼翼地剥离出"历史的孔子",至今尚是一个未完成的文化课题.而这一历史性课题的完成,不仅具有"求真"层面的学术意义,在建构"现代国家形态"上更具有现实意义.文化产业化,并不意味着文化媚俗化、商业化.如果文化产业不能在"文化认同"这一文化高度对全社会民众的价值观和精神信仰有所引领(而非迎合),文化产业只会走向助纣为虐的文化自残.  相似文献   

7.
破除"官本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戴清亮 《学术界》2005,21(2):96-106
"官本位"之形成、发展、特征;"官本位"、官文化、官场文化之界说,"官本位"是一种在历史唯心主义世界观,利己主义人生观支配下的价值取向,属于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官本位"对历史与现实之危害;"官本位"在当前的十种表现.  相似文献   

8.
通过考察"文革"前十七年通俗小说的生产与传播可以看到,在"大众化"叙述话语的背后包含了时代文化的巨大张力.一方面,主流话语对通俗小说以及孕育它的民间通俗文化采取一种拒斥、轻视的态度.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各种文化机制改造它们.这样的一种纠葛反映出建国后文学特有的生产和消费的游戏规则,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不同文化力量之间的潜在冲突.  相似文献   

9.
因科学精神强盛被称为"科学文化"的西方文化中,一定程度被遮蔽的人文精神并未被消解.如果忽视甚至否定这一点就会导致对西方文化解读失误,工业化进程中以"误读"文化模本作为参照,必将陷入文化困境.西方人文精神勃兴于"文艺复兴"时期,在以后的文化演变中,作为一种传统,一种内化的精神特质,不断震荡前进,或强或弱,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表现.理解西方人文精神,不能绕过"文艺复兴"这一特殊历史阶段.本文对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进行了历史性梳理与解读.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挑战的手段,同时又是这种适应的结果.作为一种适应的过程,空间、时间和人的因素构成了文化的三个维度.不同的族群对不同时空的适应,产生了不同的文化模式.生存文化是一种以"生存"为旨归的文化模式,因自然空间狭小或自然资源短缺而导致族群生存危机,不得不通过流动来拓展生存空闻完成生存空间再造从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模式,它具有鲜明的"草根性".本文运用文化人类学和经济社会史的观点和方法,对生存文化在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所呈现出的"草根性"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是"与"应该"之间--兼与程仲棠先生商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对程仲棠先生对"是"与"应该"之间关系的理解,从历史-文化的视野,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休谟对"是"与"应该"关系的理解具有历史-文化内涵,他的理解作为一种批判意识,在本质上反映了现代性方案知识学建构的内在困难.从历史-文化的视野看,不同时代的"是"与"应该"之间的通约模式都是当时历史-文化实情的反映,是那个时代所达到的文明水平的历史表征.因此,对"是"与"应该"关系的哲学理解其实是一种历史-文化批判.程先生的方案一方面忽视了自然事实的社会历史内涵,另一方面,他仍然想建立一套关于"是"与"应该"关系的普遍的逻辑-哲学纲领.  相似文献   

12.
"可口可乐化"是深感美国文化威胁的欧洲文人对"美国化"比较形象的一种说法,反映了他们面对所谓"美国化"日趋加剧的形势下对如何维护本国传统生活方式以及文化认同的忧虑.本文以法国和德国为例,考察了可口可乐在欧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喜欢的一种饮料的曲折过程,由此认为西欧人对美国文化产品的消费充其量只是增加了消费选择的多样性,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从父辈延续下来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3.
钱谦益所提出的"王世贞晚年定论"说在清代产生较大影响,因引文及判断错误而被钱锺书先生否定,钱先生否定观点今已被学界广泛接受.其实,钱谦益之说并非空穴来风,有关王世贞晚年文学思想转变,王锡爵有"自然"说、焦竑有"自谶"说,而钱谦益则进一步提出"自悔"说.钱氏并非"擅易前文"、"捏造故事",今天通过新材料之发掘,钱谦益"自悔"说应予以重新审定.王世贞晚年文学思想较之前期确实发生较大转变.  相似文献   

14.
"文化保守主义"评议--与《原道》主编陈明之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玉顺 《学术界》2004,(5):142-145
"文化保守主义"是一个过于含混的符号.就其"文化"而论,"文化保守主义"不过是一种情绪的符号,或者更确切地说,它是民族主义情结的一种表达式.就其"保守"而论,"文化保守主义"这个符号是对生活本身这个源头活水的遮蔽.  相似文献   

15.
"和谐""盛世"说"山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寨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2008年逐渐流行,它保留了"山寨"古义中与正统、主流、中心相对的非正统、非主流、边缘的内涵.山寨与朝廷之间既有对抗也有妥协、合作,"山寨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同样也潜在着谈判与妥协的可能,市场的加入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化."山寨文化"的兴起与主流文化对盛世想象的建构之间,形成了颇具反讽意味的张力结构,然而二者能够在当下中国并行不悖,遮蔽着的是主流话语通过对传统与现代盛世概念的置换,造成了盛世想象与现代民族国家内在精神的错位."山寨文化"采取滑稽模仿的艺术手段,目的并不在于学习,而在于颠覆与消解,这是一种既不同于对抗也不同于屈从的抵抗方式,本质上是弱者的艺术.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宗教研究采取的是一种"以文化代宗教"的策略.这种研究模式几乎主宰了三十年来的宗教研究论著,但是也呈现了宗教文化的化约论、功能论以及局限于精英阶层的知识论倾向,最后以"弱文化范式"的形式呈现出一种结构性的缺失.人们看到了不同形式的宗教文化,但忽略了不同宗教信仰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在当今的多元社会中,宗教文化与其他社会文化都具有彼此认知的义务,它们应当参与"互补性的学习过程".宗教文化必须经过"拯救性的社会化",才能进入公共对话的空间,才能进入公民文化的建设领域,并且,宗教文化只有获得公民文化的身份,才能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云交往"作为虚拟世界替代现实世界中的交往行动,其本质是界面依赖.资本驱动下数字化迁徙促成社会转型,形成"被编程"的社会性,这构成了新的交往秩序.在此背景下,界面具身性其实是技术可供性的产物.本文指出,界面是一种"拟客体",它的"中立"是一种假象,"云交往"本质上是一种被控制的"连接".界面依赖是数字时代交往行为的基础,数字技术已将用户主体塑造成一种"外主体",个体不由自主地按程序行事,这导致生活世界的异化.界面空间需要一场革命以重建公共领域,重建交往理性的技术系统以保障云交往走向健康之路.  相似文献   

18.
汉字"和"属于多音多义字,其"和谐"义项的词语在当今汉语运用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这是中国和文化意识的一种反映.本文从三个方面试就其"和谐"义项的有关词语之运用与文化成因做些阐述.  相似文献   

19.
从"鸳派"小说看中国启蒙文学思潮的民族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张光芒 《学术界》2001,(4):179-188
本文认为,中国近现代启蒙主义文学思潮决非完全是西方文化"横向移植"的产物,而是有着深厚的基于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根据.从近代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渊源来看,大多都受过传统思想的浓重影响,尤其是陆王心学给他们的启蒙精神带来了必要的思想灵感.民初时期知识分子阶层一度出现的"反西返古"现象,其更重要的动力在于一种对西方文化失望并进而转向于国学谋求新出路的考虑,而非以"文化保守主义"所能概括.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出现及兴盛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其现代性的市民意识的发达正是晚明以来"以情抗理"人学思潮发展的一个结果或一种呼应,是一种在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之上的现代性追求.  相似文献   

20.
日本民族文化中的圣数"八"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圣数观念古来有之,对于数字语言的内涵,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诠释.日本民族是一个酷爱奇数的民族,然而有一个特例,对于偶数"八"一直情有独钟.自原始部落民至近现代社会,"八"一直是植根于民众心里的吉祥数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八"的位置虽然是其它数字语言无法取代的,但其语义在潜移默化之中悄然地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说明外来文化的传播对于影响本民族语言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