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试析行政权力与政府效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行政权力是行政管理的基础。合理调整、配置行政权力,恰当运用行政权力是实现和提高政府效能的关键。预防和克服不当行政权力对政府效能的损害需要建立和完善制约与保障机制。中国的行政改革应结合自身行政权力状况及特点,采取适当的措施,以实现政府效能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行政审判作为宪政的根基,任何一个迈向宪政国家的改革都无法绕开.晚清的立宪改革无疑为行政审判在中国的落地生根提供了政治可能性.尽管清政府的政治改革未能如愿,但其中的行政裁判院与行政裁判院草案却开启了行政审判制度的中国之门.行政审判作为清政府政治改革的内容之一,其中的曲折见证了行政审判与政治改革互为彼此、相伴相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政府管理模式是具有分形特征的复杂系统.运用分形理论对该系统在清末民初这一特殊历史时段的变革进行考量,可以进一步明晰系统的生成元、结构、标度律等关键因素以西方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为依据所发生的变更发展和徘徊游移;进一步厘清系统以分权、民主等政治理念为指向的重构与系统环境的顽固掣肘之间的多维度复杂关系,以期进一步探究中国政府管理模式的现代性流变规律.  相似文献   

4.
政治文明是当前政治建设的主要方向。依据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应把行政文明概念从政治文明范畴中加以相对区分,以研究其作为政治文明动力的可能性与可行性。而地方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直接互动频繁,应成为推动行政文明进而推动政治文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当今开放互动的经济社会环境中,地方政府的建设取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文明行政、效能行政、责任行政。  相似文献   

5.
清末十年间.横向看是政府财政大量投放新政,纵向看是清廷致力于集权中央.关于前者.关键在于兴学、练兵等新政之间的轻重缓急.需要统筹计划、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而非不顾财政状况许可与否全方位一哄而上、急躁冒进;至于后者,即清末中央与地方关系.清朝中央政府的错失不在于集权中央,而在于时机、分寸把握不当,既丧失机会在前,又操之过急于后,且允许地方经费自筹政策有悖于集权中央的初衷.  相似文献   

6.
论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中的慈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慈禧并非一开始就反对戊戌变法,而是采取了默认的态度,这是因为维新派前期进行的技术性改革与洋务派的主张并无多大的差别。但是,维新派的最终目标是要实行君主立宪,这就必然要触及到政治体制的变革,妨碍慈禧的专制统治。结果,慈禧不能容忍,镇压了维新派,致使变法夭折。至于清末新政时期,尽管慈禧迫于内外压力同意进行某些改革,但这些措施并没有触犯封建专制的最高权力。因此,有关慈禧对维新变法是赞同或是反对的笼统说法,以及慈禧推行“新政”可以促进中国现代化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7.
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一次重要的改革。然而 ,清末新政却失败了 ,清王朝也在改革中寿终正寝。本文从腐败的角度出发 ,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腐败是如何导致新政失败的。一、清廷一味坚持君主专制和皇族集权延误了新政破旧布新的时机 ;二、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削弱了中央政权的领导力 ;三、新政推行以来的贪污腐败制约了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8.
清末围绕官制改革中行政裁判院的筹设,保守派与改革派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三种观点:一是主张设行政裁判院,改组都察院;一是保留都察院,无需再设行政裁判院;还有一种观点,既增设行政裁判院,又保留都察院,此观点为统治阶级所采纳,并最终促成我国第一部行政诉讼法草案,即《行政裁判院官制草案》的形成。但由于清末专制集权的特定环境,决定了行政诉讼制度在我国产生的零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论述了清末“新政”与江苏教育运动的关系、江苏教育运动的发展进程及其对江苏社会发展的影响。文章认为清末“新政”首先是从兴办教育开始的,并且将其贯彻始终,成为“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清末“兴办教育”令颁布以后,江苏各属闻风而动,社会各界也纷纷响应,兴起了一股教育运动。在短短的10之中,先后创办了大、中、小学和各级师范、实业学堂2100多所,对江苏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江苏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行政组织对行政效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高行政效能是现代政府追求的终极目标,要提高行政效能必须首先分析影响行政效能的因素,本文重点从行政组织的静态层面和动态层面来分析,主要分析了行政组织的机构、行政人员结构和人员编制、行政体制、组织气候、行政组织冲突、非正式组织的运作等对行政效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邵勇  叶小青 《兰州学刊》2005,(6):246-248
清末新政效西法旨在革弊振衰,以实现王朝的自我挽救.但是,主持新政的官僚集团并不具备厉行改革的主观素质,他们被无处不在的官僚主义浸染腐蚀,对新政采取敷衍塞责、阳奉阴违、迁延观望的态度,结果新政失败,清朝灭亡.这充分说明了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难以由封建官僚集团来完成.  相似文献   

12.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建设服务型政府,行政文化是行政管理的灵魂,服务型政府必须首先依靠行政文化的创新。传统的行政文化中的"官本位"思想、"人治"观念与服务型政府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法治理念相冲突,严重阻碍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进程。必须加强行政文化的创新,重塑行政主体观念,提升行政客体意识,完善行政制度文化,以消解传统行政文化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阻碍作用,从而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13.
清末官制改革牵动整个政体变制,然而,行政范围大幅度扩张、经费猛增而财政困窘、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造成新政与仿行宪政事务捉襟见肘,清廷因此要求各省督抚议复行政经费,旨在通过清理财政和试行预决算分摊财政负担,加速预备立宪进程.由于当政者未能审时度势.对督抚们若干重要建议和警示未予以重视,对舆论的提醒亦未采纳,一味通过简单削减预算的办法试图平衡赤字,导致财政与行政相互制约、督抚与清廷离心离德,矛盾日益激化.救亡变为速亡,教训深刻.  相似文献   

14.
行政效能与和谐社会密切相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行政效能。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结构和体制转变的关键时期,存在诸多影响社会和谐的行政效能问题。行政不作为累积社会问题,行政乱作为激化社会矛盾,行政方式不当引发社会冲突,行政能力低下影响危机应对,行政决策不科学加剧社会风险,行政腐败蔓延危害社会稳定。必须树立正确的施政理念,为行政效能建设固本强基;强化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为行政效能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行政效能建设创造主体条件;构建行政效能建设长效机制,促进行政效能建设制度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公共行政领域出现了大量行政伦理失范的现象,集中表现在:市场经济规制的不健全或缺失,对于经济活动行政干预过度,公共事务中的权钱交易,权责不明、职能交叉、多头管理,官僚主义文化盛行,人伦文化情节浓重等方面.因此,在我国"政府再造"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行政伦理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治理理念,以"全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为发展目标,以"依法行政"为行为准则,建立"顾客导向"服务模式,健全"违法必究"的问责机制,从而建设一个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管理模式的研究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其改革成为世界各国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这就要求政府管理模式必然要进行适当改变,以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环境。本文针对中国服务型政府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介绍了政府管理模式和中国政府管理模式的改革,指出了中国服务型政府的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清末新政中的保守主义思潮--立宪运动百年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立宪运动中的立宪缓行派对西方宪政制度植入中国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持有审慎的怀疑态度。它与立宪派之间的思想论争 ,反映了后发展的传统国家在政治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诸多两难矛盾与困难。研究这场思想论争 ,有助于认识制约中国走向宪政与民主的文化、社会与经济矛盾 ,这对于百年后的中国人仍然有着重要的历史启示。本文通过考察清末新政时期保守派对立宪思潮的批评言论 ,来展示 2 0世纪初的中国保守主义思潮的一些基本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8.
关于行政效能建设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牙韩彰  蓝常高 《学术论坛》2007,30(12):53-58
提高行政效能是当前地区间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当前影响行政效能的因素主要有几方面计算机网络水平较低、服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工作流程过于复杂与烦琐等;文章主张通过如下措施促进行政效能的提高建立"顾客至上"、"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努力提高"窗口"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实施多元监督机制;科学设置部门之间流程的衔接;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大幅度减少服务窗口,等等.  相似文献   

19.
论服务行政:我国政府行政改革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敬丹 《理论界》2005,(5):232-232
人类进入21世纪,为了回应全球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政府自身的完善与发展,中国政府要摒弃传统的管制行政,选择以服务为方向的中国政府职能已经成为一种必需和必然。  相似文献   

20.
清末舆论失控体现在报刊的数量激增、民间化趋向、异化及阅书报社中革命势力的存在等方面。至于政府的政策应对,应该说,无论是言辞还是举措,清政府都确有从严趋向。只是问题在于,受制于诸多因素,清廷的政策有一个由紧到松的被动流变走向,以至于客观效果是舆论失控。具体来说,关于报刊的创办,由批准制改为注册制;惩罚方面,也在减轻;查核方面,由事先检查改为事后呈查,而且这一制度在当时并未得到认真执行;就客观效果而言,清末舆论控制松弛最为明显的标志就是具有革命倾向报刊的广泛传播。清末舆论控制之所以如此松弛,一方面是由于官员的渎职,另一方面在于报界对于主张从严的官员极力打击。总之,是政策趋松促发了舆论失控危机的爆发,尽管清政府也采取了多方面的举措,然由于当时报刊发展过速,以至于局势竟至不可收拾。在今天看来,操之过急、未能循序渐进是舆论失控的关键。清政府对之未予正视,致使局势一发而不可收拾,清王朝的统治也随之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