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空间俱乐部趋同是指经济增长初始条件和结构特征相似且空间上相邻的一组区域的经济增长收敛于相同的稳态,是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的一个新研究领域,其发生机制是空间外溢促成区域经济出现地方化增长,进而导致空间俱乐部趋同。运用包含空间外溢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可以证明,空间外溢有可能导致空间俱乐部趋同。对中国长江三角洲1990—2007年区域经济增长过程所做的经验分析也表明,空间外溢对区域经济增长确有影响,空间俱乐部趋同客观存在。在考虑空间外溢的情况下,长江三角洲的空间俱乐部趋同速度为1.57%。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经济与行政区经济的矛盾和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都市圈经济是现代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长江三角洲向泛长江三角洲的空间扩展是顺应都市圈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区域优化整合的必然路径.泛长三角正朝"沿江"、"沿海"两个基本方向扩展,然而越来越多的行政区的加入会产生更为多元、复杂的行政区利益矛盾,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都市圈经济与行政区经济运行规律的差异性.泛长三角一体化需要都市圈经济与行政区经济的协调与整合.健全市场机制、实现市场主体与行政主体之间的利益共赢、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区域合作组织、建立区域共同治理的政策法规体系等,是促进都市圈经济与行政区经济一体协调整合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推动长江三角洲的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对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影响巨大 ,有利其加快融入世界经济发展进程。应当实施与经济全球化互动的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 ,建立公正合理的经济新秩序 ,营造良好的发展大环境 ,坚持走创新推动、科教兴区、高度开放、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主动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作为衡量城市间经济联系的重要指标,城市流反映了城市群中城市集聚辐射能力的大小和相对经济地位的高低。基于城市流模型,实证研究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群内34个城市间的经济互动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处于发育初步阶段,整体城市流强度不强,经济实力较弱;武汉居于群内城市等级体系的最高层次,长沙,合肥,南昌为区域内次级中心城市,多数城市的城市流规模较小位于城市体系的末端;中心城市的集聚能力远高于其他城市,但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大部分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研究提出需要通过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加快中小城市发展,强化城市间交通设施建设,来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与南京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南京市正面临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影响南京今后发展的因素中 ,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是最为重要的 ,它与南京的对外开放、沿江发展和提升城市品位等紧密相关。南京市的发展应该在准确把握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内涵的基础上 ,针对南京市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选准发展的突破口 ,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聚、政府职能转换和企业竞争力培育等方面 ,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城市流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衡量城市间经济联系的重要指标,城市流反映了城市群中城市集聚辐射能力的大小和相对经济地位的高低。基于城市流模型,实证研究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群内34个城市间的经济互动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处于发育初步阶段,整体城市流强度不强,经济实力较弱;武汉居于群内城市等级体系的最高层次,长沙,合肥,南昌为区域内次级中心城市,多数城市的城市流规模较小位于城市体系的末端;中心城市的集聚能力远高于其他城市,但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大部分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研究提出需要通过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加快中小城市发展,强化城市间交通设施建设,来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差异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倍受学术界、政府和广大民众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失控是威胁社会和谐及协调发展的重要障碍.深入分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对加快三大经济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实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首先运用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指标和经济区位商来比较分析三大经济区的经济差异,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分形理论中的R/S分析法预测区域经济差异的发展趋势;其次,从历史经济联系、区位条件等方面来比较分析形成三大经济区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最后,选择了协调发展这个论题,来探讨推进三大经济区协调发展的政策选择,从而缩小它们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经济增长与各地区收入差距的源泉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规模经济效益,具有比较明显的发展中经济的特征.劳动力和资本投入是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物质性要素,土地对收入增长的约束力比较弱,而且农村经济越是发展,对物质性要素的依赖作用越弱,对教育、市场的依赖性越强,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源泉在各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同,高收入区都是市场经济发达、人力资本投资水平高的地区,市场化因素、教育对收入水平影响显著;随着各地区农村经济市场化的发展,各地农村收入增长率有趋同之势.  相似文献   

9.
粤港澳大湾区加速整合与协同发展,各城市之间如何打破机制体制障碍,形成更加紧密的空间经济联系与经济合作关系,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为此,本文从区域空间关联的角度,运用城市流模型和欧式距离法分别从产业协作和要素流动维度分析湾区的空间经济联系,以分析湾区经济发展的平衡、协同与联系。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产业协作性不高,空间经济联系不够紧密,且各城市间的城市流强度差距悬殊,城市发展较不平衡。此外,湾区要素流动及匹配效率不高,整体上呈较强的竞争型区域空间关系,城市间发展协同性不强。基于此,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平衡、协同发展,使其形成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合理、经济良性互动的区域经济联合体。本文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可探索“飞地经济”合作模式,积极促进互补型城市间的高效合作,并发挥其示范作用,以及通过有效的政府间协调机制推动地区间构建互补合作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推进长三角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亚林 《学术界》2008,3(1):62-69
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重大原则的提出对于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重大课题.本文从长江三角洲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独特视角,以长江三角洲区域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和区域内各地区公共服务差异的实际为背景,以全面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深入研究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逻辑与现实困境,以及有效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1.
该文基于2016—2021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长江经济带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特征。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系统与经济系统发展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发展态势良好;两系统间协调发展水平逐年提高,但空间发展不均衡,总体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空间差异格局;成渝城市群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耦合协调度趋向协同发展,三大区域间差异呈缩小趋势,长江经济带协调度水平整体向好发展。最后,从加强政策引导与财政支持、制定差异化发展政策、优化基本公共服务空间格局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DEA模型的长三角地区服务业效率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长三角地区作为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服务业的发展是该地区产业竞争力未来提升的重要动力和支撑点。基于对这一地区不同城市间服务业效率定量评估的考虑,依据2004年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从相对效率的角度对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的服务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分析了它们的规模收益与投入冗余率,指出了相对无效率城市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3.
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中原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比较有代表性的城市群。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原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在产业、市场等方面产生了利益冲突,这些利益冲突严重影响中原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的健康发展。文章利用库仑定律,构建了城市群利益冲突模型来测度中原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的利益冲突,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空间经济的视角研究产业同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考虑到长三角高技术产业间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和溢出效应,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2009年长三角16市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同构对区域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和范围经济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长三角的目标不仅是一体化,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体化中获取范围经济。其推动力是由市场化和国际化推动的的体制一体化,其依托是区域内相同的产业基础条件下的产业组织和分属不同行政区域的共同市场的有效作用。范围经济产生的合力是由合作和共享产生的。合作就是要求区域内地方政府之间克服以邻为壑、过度竞争的现状,从有限领域的合作进入到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共享就是要求区域内各种经济资源和基础设施实现共享。长三角制造业的生产基地向区域外转移,在区域内发展总部经济、品牌经济,是获取更大的范围经济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6.
走向后长三角时代--长三角发展趋势与主要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后长三角时代这一概念,鲜明指出了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后长三角的基本特点是:上海继续较快发展,但核心城市功能有所弱化;周边区域持续快速发展,发展水平直逼上海;长三角将进一步成为竞争有序、合作紧密、要素优化配置的有机整体。在这一新格局下,必须增进区域间的理解和信任,增强政策的一致性、规划的协调性、基础设施的整体性,更好地加快长三角发展。  相似文献   

17.
长三角区域环境治理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三角区域是中国最重要的跨行政经济区域.改革开放30年来,其经济成就令世人瞩目,但其生态安全却不容乐观,已步入生态环境恶化的高风险时期.由此,长三角区域环境治理必须进行生态文明转向.分析长三角区域环境治理失灵与困顿的诸多因素,提出包含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8.
基于DEA有效性的广东经济发展地区差异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DEA方法的C2R模型,计算广东省各市经济发展的相对效率值,从有效性的角度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带和东西两翼及山区地带城市的发展状况,并对产生效率差距的原因和对策进行了探讨。同时,还讨论教育、科技及文化等人文资本方面的投入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长三角人才共享机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构建区域人才共享机制构建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目前这一机制的构建存在认识、制度、操作等方面的问题。为此,我们应当结合针对性与操作性、现实性和前瞻性、统一性和差异性、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务实与务虚等原则,采取强化长三角各地高层尤其是组织人事部门之间的对话,建立交流和考察机制,拓展其他地区高级管理人才在上海的挂职锻炼与学习培训机制等措施,突破瓶颈性问题,切实推进人才共享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区域发展一体化,是指在一个主权国家的范围内,地域上较接近的省区之间、省内各地区之间、城市之间,通过合理的地域分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动态过程。从全国乃至全球范围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走过的是一条从均衡走向不均衡的路径,这种不均衡正是区域先发地区向后发地区进行空间扩散的条件之一。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应从产业空间扩散基本理论框架入手。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空间扩散的理论条件给产业在区域内部扩散创造了良好的制度保障。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空间扩散的现实条件包括飞速发展的交通网络、广泛存在的劳动成本差距和不断推进的区域一体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